台灣電影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s),創辦於1962年,是中國台灣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原由中國台灣新聞局主辦,1990年起交由台北金馬電影節執行委員會主辦。金馬獎是為了促進台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而設立,是華語影壇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項。
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1964年與1974年曾停辦,截至2018年11月共舉辦五十五屆,一般於每年11月至12月於台灣舉行頒獎典禮,頒發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劇情長片、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二十六個獎項(截至2018年12月)。獎項由評審委員會使用公開討論、不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
金馬獎評選條件中不設地域限制,評選對象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台灣電影金馬獎與中國電影金雞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並稱“華語三大電影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電影金馬獎
- 外文名:Golden Horse Awards
- 類型:華語電影獎項
- 國家地區:中國台灣
- 創辦時間:1962年
- 創辦單位:台灣新聞局
- 主辦單位:台北金馬電影節執行委員會
- 頒獎地點:中國台灣
- 頒獎周期:每年一屆
- 獎項性質:華語三大電影獎之一
- 執委會主席:李安
獎項沿革
獎項文化
獎項名稱
獎盃獎座
主題音樂
獎項設定
類別 | 獎項 | 備註 |
---|---|---|
影片類 | 最佳劇情長片 | |
最佳紀錄片 | ||
最佳動畫長片 | 1969年設定”最佳卡通片“和”最佳卡通片編導“,1990年”最佳卡通片“更名為”最佳卡通片“ | |
最佳劇情短片 | 1996年設定“最佳創作短片”,2016年拆分為此 | |
最佳動畫短片 | ||
個人類 | 最佳導演 | |
最佳男主角 | ||
最佳女主角 | ||
最佳男配角 | ||
最佳女配角 | ||
最佳新導演 | 2010年設定 | |
最佳新演員 | 2000年設定 | |
最佳原著劇本 | 1979年由”最佳編劇“拆分 | |
最佳改編劇本 | ||
最佳攝影 | ||
最佳視覺效果 | 1995年設定”最佳視聽科技“獎,1996年更名為”最佳視覺特效“,2004年更名為此 | |
最佳美術設計 | 1965年設定 | |
最佳造型設計 | 1981年設定”最佳服裝設計“獎,1990年更名為此 | |
最佳動作設計 | 1992年設定”最佳武術指導“,1993年更名為”最佳動作指導“ | |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 1981年”最佳配樂“拆分為”原作音樂“和”改編音樂“,1990年合併為”最佳電影音樂“,1997年更名為此 | |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 1979年”最佳音樂“拆分為”最佳配樂“與”最佳電影插曲“,1992年由”最佳電影插曲“更名為”最佳電影歌曲“,1997年更名為此 | |
最佳剪輯 | ||
最佳音效 | ||
特別獎項 |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 1997年設定“評審團特別獎”,2001年更名為“評審團個人特別獎”,2002年更名為“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2006年更名為“福爾摩沙個人獎”,2007年更名為此 |
金馬獎特別獎 | ||
非正式競賽 |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 1992年設定 |
已取消獎項 | 最佳新聞片、最佳新聞片編導、最佳新聞片攝影 | 1968年設定,1971年取消新聞影片類獎項 |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 | 1997年設定“評審團大獎”,2001年更名為“評審團影片特別獎”,2002年更名為“年度最佳台灣電影”,2006年更名為“福爾摩沙影片獎”,2007年更名為此,2011年取消 | |
騎士勳章 | 2008年設定,僅有一屆 | |
大陸影人特別獎 | 1993年設定,辦理三屆,頒發一屆 | |
最佳紀錄片導演 | 1985年設定,1990年取消 | |
最佳童星 | 1985年取消 | |
優等劇情片、優等紀錄片、紀錄片最佳策劃、紀錄片最佳攝影 | 1981年取消 | |
備註:以上“獎項設定”統計截至2018年12月 |
評選規則
初選評審 | 卡通片類 | 張晏榕、張淑滿、謝文明 |
劇情短片類 | ||
紀錄片類 | ||
劇情長片類 | ||
複選及決選評審 | ||
決選評審 |
歷屆回顧
歷屆百科
年份 | 名稱 | 年份 | 名稱 | 年份 | 名稱 |
---|---|---|---|---|---|
1962 | 1963 | 1965 | |||
1966 | 1967 | 1968 | |||
1969 | 1970 | 1971 | |||
1972 | 1973 | 1975 | |||
1976 | 1977 | 1978 | |||
1979 | 1980 | 1981 | |||
1982 | 1983 | 1984 | |||
1985 | 1986 | 1987 | |||
1988 | 1989 | 1990 | |||
1991 | 1992 | 1993 | |||
1994 | 1995 | 1996 | |||
1997 | 1998 | 1999 | |||
2000 | 2001 | 2002 | |||
2003 | 2004 | 2005 | |||
2006 | 2007 | 2008 | |||
2009 | 2010 | 2011 | |||
2012 | 2013 | 2014 | |||
2015 | 2016 | 2017 | |||
2018 | 2019 | ||||
註:統計截至2018年12月 |
帝後導演
時間 | 屆次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導演 |
---|---|---|---|---|
1962 | 第01屆 | 王引《手槍》 | ||
1963 | 第02屆 | |||
1965 | 第03屆 | |||
1966 | 第04屆 | 歸亞蕾《煙雨濛濛》 | ||
1967 | 第05屆 | |||
1968 | 第06屆 | 凌波《烽火萬里情》 | ||
1969 | 第07屆 | |||
1970 | 第08屆 | |||
1971 | 第09屆 | |||
1972 | 第10屆 | |||
1973 | 第11屆 | |||
1975 | 第12屆 | |||
1976 | 第13屆 | |||
1977 | 第14屆 | |||
1978 | 第15屆 | |||
1979 | 第16屆 | |||
1980 | 第17屆 | |||
1981 | 第18屆 | |||
1982 | 第19屆 | |||
1983 | 第20屆 | |||
1984 | 第21屆 | |||
1985 | 第22屆 | |||
1986 | 第23屆 | |||
1987 | 第24屆 | |||
1988 | 第25屆 | |||
1989 | 第26屆 | |||
1990 | 第27屆 | |||
1991 | 第28屆 | |||
1992 | 第29屆 | |||
1993 | 第30屆 | |||
1994 | 第31屆 | |||
1995 | 第32屆 | |||
1996 | 第33屆 | |||
1997 | 第34屆 | |||
1998 | 第35屆 | |||
1999 | 第36屆 | |||
2000 | 第37屆 | |||
2001 | 第38屆 | |||
2002 | 第39屆 | |||
2003 | 第40屆 | |||
2004 | 第41屆 | |||
2005 | 第42屆 | |||
2006 | 第43屆 | |||
2007 | 第44屆 | |||
2008 | 第45屆 | |||
2009 | 第46屆 | |||
2010 | 第47屆 | |||
2011 | 第48屆 | |||
2012 | 第49屆 | |||
2013 | 第50屆 | |||
2014 | 第51屆 | |||
2015 | 第52屆 | |||
2016 | 第53屆 | |||
2017 | 第54屆 | |||
2018 | 第55屆 | |||
註:以上統計截至2018年12月 |
獎項之最
個人獎項
項目 | 電影工作者 | 紀錄 | 備註 |
---|---|---|---|
獲最多金馬獎 | 13次 | 最佳美術設計:1986、1991、1995、2004、2013、2015 最佳造型設計:1986、1991、2000、2013、2017 最佳剪輯:1995、2001 最佳錄音:1985、1992、1993、1995 | |
同一獎項獲獎最多 | 12次 | 最佳錄音:1985、1992、1993、1995 最佳音效:2001、2006、2007、2010、2011、2013、2015、2017 | |
提名最多次金馬獎 | 張叔平 | 38次 | 最佳美術設計:第18、21、23(2項)、25、28、29、31(2項)、32、34、37、38、41、50、52 最佳造型設計:第21、23、28、29(2項)、31、32、33、38、39、41、48、50、52(2項)、54 最佳剪輯:第31、32、34、38、50。 |
同一獎項提名最多 | 杜篤之 | 33次 | 最佳錄音:第21、22、23、26、28、29(2項)、30(2項)、31(2項)、32(2項) 最佳音效:36、37、38(2項)、40、41(2項)、43、44、45、46(2項)、47、48、50(2項)、51、52、54(2項)。 |
得獎最多幕前工作者 | 5次 | 最佳女主角:1989、1991、1997、2000 最佳女配角:1990 | |
入圍最多幕前工作者 | 18次 | 最佳女主角:1980、1981、1986、1989、2001、2004、2010、2015、2017 最佳女配角:1976 最佳導演:1986、2008、2017 最佳原著劇本:1986、1996、2017 最佳改編劇本:1995、2015 | |
演員獎大滿貫 | 最佳新演員 最佳女配角 最佳女主角 |
項目 | 演員 | 紀錄 | 屆/年份 | 備註 |
---|---|---|---|---|
獲最多最佳女主角 | 張曼玉 | 4次 | 第26屆 (1989) 第28屆 (1991) 第34屆 (1997) 第37屆 (2000) | |
入圍最多次最佳女主角 | 張艾嘉 | 9次 | 獲獎2次 (第18及23屆) | |
連續兩年獲得最佳女主角 | 隔年即獲獎 | 第21屆 (1984) 第22屆 (1985) | ||
第32屆 (1995) 第33屆 (1996) | ||||
間隔最久再獲最佳女主角獎 | 隔13年 | 第31屆 (1994) 第44屆 (2007) | ||
最年長最佳女主角得主 | 63歲 | 第48屆 (2011) | 《桃姐》 | |
最年輕最佳女主角得主 | 17歲 | 第35屆 (1998) | 《天浴》 | |
最年長最佳女主角入圍 | 73歲 | 第33屆 (1996) | 《紅柿子》 | |
最年輕最佳女主角入圍 | 14歲 | 第54屆 (2017) | 《嘉年華》 | |
首位以非劇情長片入圍 | 以創作短片入圍此獎 | 第41屆 (2004) | 《秋天的藍調》 | |
首位以電視電影入圍 | 已以同一部片獲得電視金鐘獎電視電影類最佳女主角獎 | 第54屆 (2017) | 《川流之島》 | |
首位以同系列片蟬聯入圍演技獎項 | 以《紅衣小女孩》系列電影連續兩年入圍 | 第53屆 (2016)第54屆 (2017) |
項目 | 演員 | 紀錄 | 屆/年份 | 備註 |
---|---|---|---|---|
獲最多最佳男主角 | 3次 | 第31屆 (1994) 第40屆 (2003) 第44屆 (2007) | ||
入圍最多次最佳男主角 | 梁朝偉 | 7次 | 獲獎3次 (第31、40、44屆) | |
連續兩年獲得最佳男主角 | 隔年即獲獎 | 第29屆 (1992) 第30屆 (1993) | ||
第42屆 (2005)第43屆 (2006) | ||||
間隔最久再獲最佳男主角獎 | 隔20年 | 第16屆 (1979)第36屆 (1999) | 《黃埔軍魂》 《一代梟雄: 曹操》 | |
最年長最佳男主角得主 | 63歲 | 第32屆 (1995) | 《超級大國民》 | |
最年輕最佳男主角得主 | 20歲 | 第33屆 (1996) | 《陽光燦爛的日子》 | |
最年長最佳男主角入圍 | 74歲 | 第53屆 (2016) | 《一路順風》 | |
最年輕最佳男主角入圍 | 15歲 | 第28屆 (1991) |
項目 | 演員 | 紀錄 | 屆/年份 | 備註 |
---|---|---|---|---|
獲最多最佳男配角 | 3次 | 第39屆 (2002)第40屆 (2003)第42屆 (2005) | ||
入圍最多次最佳男配角 | 5次 | 獲獎1次 (第36屆) | ||
連續兩年獲得最佳男配角 | 隔年即獲獎 | 第19屆 (1982)第20屆 (1983) | ||
黃秋生 | 第39屆 (2002)第40屆 (2003) | 《想飛》 《無間道》 | ||
間隔最久再獲最佳男配角獎 | 隔17年 | 第13屆 (1976)第30屆 (1993) | ||
最年長最佳男配角得主 | 郎雄 | 63歲 | 第30屆 (1993) | 《喜宴》 |
最年輕最佳男配角得主 | 9歲 | 第43屆 (2006) | 《父子》 | |
最年長最佳男配角入圍 | 78歲 | 第42屆 (2005) | 《黑社會》 | |
最年輕最佳男配角入圍 | 吳景滔 | 9歲 | 第43屆 (2006) | 《父子》 |
項目 | 名稱 | 年份 | 備註 |
---|---|---|---|
男主角獎雙得主 | 第46屆 | ||
女主角獎雙得主 | 第53屆 | 第53屆最佳女主角首次出現2位得主,周冬雨和馬思純,皆為《七月與安生》的女主角。 | |
女配角獎雙得主 | 第28屆 | 第28屆最佳女配角首次出現2位得主,分別是《推手》的王萊和《阿飛正傳》的潘迪華。 | |
最佳新演員獎雙得主 | 第40屆 | ||
第41屆 | |||
評審團特別獎雙得主 | 第28屆 | ||
年度最佳台灣電影雙得主 | 第39屆 | ||
最佳音樂雙得主 | 第3屆 |
項目 | 導演 | 紀錄 | 年份 | 備註 |
---|---|---|---|---|
獲得最多最佳導演獎 | 3次 | 第3屆(1965) 第10屆(1972) 第15屆(1978) | ||
第37屆(2000) 第41屆(2004) 第49屆(2012) | ||||
第36屆(1999) 第48屆(2011) 第51屆(2014) | ||||
第26屆(1989) 第32屆(1995) 第52屆(2015) | ||||
入圍最多最佳導演獎 | 侯孝賢 | 8次 | 第19、21、22、26、32、35、42、52屆 | |
杜琪峯 | 第37、40、41、42、43、49、50、53屆 | |||
獲得過最佳導演獎的演員 | 最佳女主角 最佳導演 | 第31屆(1994)、第44屆(2007) 第35屆(1998) | ||
最佳男配角 最佳導演 | 第25屆(1988) 第42屆(2005) | |||
戴立忍 | 最佳男配角 最佳導演 | 第36屆(1999) 第46屆(2009) | ||
最佳男主角 最佳導演 | 第52屆(2015) 第53屆(2016) | |||
獲得過最佳新導演獎的演員 | 最佳新導演最佳男主角 最佳男配角 | 皆在第51屆(2014) | ||
導過最多最佳劇情片的導演 | 李行 | 7次 | 第3屆(1965) 第6屆(1968) 第10屆(1972) 第12屆(1975) 第15屆(1978) 第16屆(1979) 第17屆(1980) | |
獲導演獎女性 | 陳冲 | 1次 | 第35屆 | |
3次 | 第36、48、51屆 | |||
1次 | 第54屆 |
影片獎項
項目 | 片名 | 紀錄 | 年份 | 備註 |
---|---|---|---|---|
劇情片最多獲獎 | 《三個女人的故事》 | 8項獲獎 | 第26屆 (1989) | 8項獲獎 /11項提名 |
《滾滾紅塵》 | 第27屆 (1990) | 8項獲獎 / 12項提名 | ||
劇情片最多入圍 | 《香港有個好萊塢》 | 14項入圍 | 第39屆 (2002) | 3項獲獎/ 14項提名 |
《當愛來的時候》 | 第47屆 (2010) | 4項獲獎/ 14項提名 | ||
落選獎項最多的劇情片 | 《香港有個好萊塢》 | 11項未獲獎 | 第39屆 (2002) | 3項獲獎 /14項提名 |
落選獎項最多且無獲獎的劇情片 | 《如夢》 | 9項皆未獲獎 | 第46屆 (2009) | 0項獲獎/ 9項提名 |
大滿貫作品 | 《天浴》 | 獲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 | 第35屆 (1998) | 也獲得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共7獎,11項提名 |
動畫長片最多入圍 | 《好極了》 | 3項入圍 | 第54屆 (2017) | |
最長獲獎劇情片 | 《賽德克·巴萊》 | 4小時36分鐘 | 第48屆 (2011) | 獲最佳劇情片等5獎 |
最長獲獎影片 | 《囚》 | 4小時47分鐘 | 第54屆 (2017) | 紀錄片入圍並得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