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金水河鎮地處國家級口岸—金水河口岸,位於金平自治縣南部,距縣城38公里,鎮政府駐地那發與
越南馬鹿塘口岸相接,國境線長達126公里,東、北鄰金河鎮,西與勐拉鄉連線,
東北與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全鎮國土面積436.1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為43.6%。全鎮共轄6個村委會68個自然村71個村民小組,有4139戶19081人,其中:農村4029戶,人口4933人,鄉村從業人員9625人。世居民族為苗族、瑤族、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漢族及尚未確定族屬的莽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1%。2008年全鎮完成財政收入277萬元,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14353元;農村經濟總收入達520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18元;糧食總產達833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420公斤,此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都取得了新的進步。
金水河鎮地處山區,山區面積占99%,地形複雜,境內最高海拔2320米,最低海拔290米,海拔高差懸殊大,氣候類型複雜多樣,立體氣候明顯,乾濕季節分明,屬南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境內資源豐富,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極具發展潛力:一是區位優勢突出,擁有全縣唯一的一個國家級口岸——金水河口岸,金水河口岸與越南馬鹿塘口岸僅一水之隔,距封土縣城56公里,距萊州省奠邊府市203公里,距寮國的西莊口岸220公里,是我國與越南北部萊州省接壤的唯一陸地口岸和通向東南亞的重要通道;二是土地資源豐富,人均占有土地資源量大,全鎮有耕地面積35457畝,其中:水田12503畝,旱地22954畝,全鎮土地總面積中熱區面積19萬畝,占全鎮土地總面積的28.4%,尚可開發熱區面積5萬畝,發展經濟林果和畜牧業極具優勢和潛力;三是成礦條件優勢,礦產資源豐富,境內探明和具有開發價值的有錫、銅、鎳、煤等礦產資源;四是生物資源豐富,海拔高差懸殊大,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及氣候類型,形成了繁多的生物種群資源,為生物資源開發的多樣性提供了物候條件;五是雨量充沛,水能資源豐富;六是多彩的民族文化、古樸的民族風俗、新奇的跨國旅遊風光構成了金水河豐富的旅遊資源。
人口·民族
2003年全鎮人口18325人,其中
農業人口17865人,占97.5%。人口自然增長率6.37‰。世居哈尼族、苗族、瑤族、傣族、彝族、拉祜族、漢族和尚未確定族稱的
莽人,少 數民族人口18159人,占99.1%,主要民族為哈尼族、苗族,人口分別為5077人和4799人,各占總人口的27.8%和26.29%。
耕地面積
全鎮
耕地面積35153畝,占總面積的5.4%,其中水田9623畝,
旱地25530畝,糧食總產量8066噸。主要農作物有橡膠、香蕉、草果、
芒果、
龍鬚草等。主要產品產量橡膠755噸,香(芭)蕉815噸,芒果13噸,龍鬚草5400噸,木薯5642.6噸,草果130噸。
經濟概貌
2003年完成
農村經濟總收入2328萬元,農村經濟純收入1502萬元;農民人 均有糧387千克,人均經濟純收入841萬元。地方財政收入74.65萬元,地方財政支出144萬元。有鄉鎮企業5個,從業人員1090人,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1190萬元。主要產品有
錫、銅、鎳、橡膠等。
特色經濟
全鎮山區面積占99%,土地資源豐富,森林植被茂密。可開發利用的荒坡、荒山、草場6萬餘畝,適宜發展橡膠、香蕉、八角、草果、
畜牧業等。通過幾年的努力,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取得實質性進展,傳統產業草果發展到7737畝,香蕉6433畝,
橡膠11898畝,木薯21870畝。
優勢資源
區位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金水河鎮地處國家級口岸—金水河口岸,與 越南馬鹿塘口岸隔河相望,國境線長達126千米。境內最高海拔2320米,最低海拔290米,高差懸殊2030米。常年平均氣溫21℃-25℃,極端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5℃;年降水量1500-1800毫米,氣候覆雜多樣,立體氣候明顯,乾濕季節分明,屬南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有
藤條江、
金水河、藤條河、南科河、沙羅河5條常年河流,四季不枯,源頭高,落差大,極具開發梯級水電站,有較高的利用價值。森林覆蓋率為38%,國有林面積67595.4畝,區內生長著國家一、二級保護動植物多毛坡壘、千果欖仁、蜆木、紅椿和熊、猴、野牛、虎等。已發現銅、
鎳、錫、金、鉛、鋅等。
新農村建設
根據縣委、縣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在年初把我鎮6個行政村確定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並啟動實施新 農村建設示範行動,同時下派新農村指導員進駐六個行政村入村指導工作,全面開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啟動工作。建立衛生公廁38個,水利等基礎設施共投入86萬元。
人文地理
金水河是1988年建鄉,1994年撤鄉建鎮,經過19年的努力,各歷屆領導重視全鎮的總體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比較注重人文地理的發展。主要表現民族文化底蘊極豐厚。200 8年,全鎮4139戶19081人,少數民族人口占99.1%。各族人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團結互助、共同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主要有
伉緬節、潑水節、扁米節、
花山節、
火把節等獨具地域特色的民族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