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木水火土:中國五行說

金木水火土:中國五行說

《金木水火土:中國五行說》是2012年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胡化凱。

基本介紹

  • 書名:金木水火土:中國五行說
  • 作者:胡化凱
  •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1月1日
  • 頁數:137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50703155, 7550703159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五行說在中國古代有過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胡化凱的這本《金木水火土》闡述了五行概念形成的文化背景,五行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及其所顯示的符號模式特徵,五行說的思想內涵及其對古代社會生活活動所產生的影響。
《金木水火土:中國五行說》是第一本全面論述中國傳統思想中五行觀念的著作。通過各個方面展示了五行這一概念的形成過程和體系結構,並提綱挈領的闡述其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全方位影響,特別通過探討其對中國古代科學中套用性的特殊作用,深刻顯示了五行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系統的深遠影響。《金木水火土:中國五行說》所有的分析討論都立足於歷史文獻基礎之上,引用了不少相關史料,並在引用時儘量保持其完整性。並注重思想內涵探討,主要從五行生剋乘侮關係、五行歸類體系、五行本體理論、五行符號模式等方面探討了五行學說所蘊含的思想認識。理解了這些內容,也就基本把握了五行學說的本質。五行說在古代的運用十分廣泛,《金木水火土:中國五行說》只簡單討論了其對醫學、天文、氣象、物理這四個方面的認識活動所產生的影響,而沒有討論其在古代風水、相術、算命、內丹等方術活動中的運用情況,目的是要反映其對古代自然科學認識活動所發揮的作用。同時,作為一種重要學說,五行說在歷史上既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也產生過消極的影響。《金木水火土:中國五行說》在這兩個方面都作了簡單的討論,目的是使讀者對五行說的歷史作用有一個全面公正的認識。

圖書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五行概念的形成
第一節“尚五”觀念的演進
第二節五行概念的提出
第二章五行生勝理論
第一節五行相勝理論
第二節五行相生理論
第三章五行歸類理論
第一節五行歸類體系的建立
第二節五行歸類體系反映的思想認識
第四章五行說的思想內涵
第一節五行說的本體論意義
第二節五行說的符號模式特徵
第三節五行體系的唯一性
第四節五行體系的動態穩定性
第五章五行說對古代科學認識活動的影響
第一節對古代醫學認識的影響
第二節對古代天文認識的影響
第三節對古代氣象認識的影響
第四節對古代物理認識的影響
第六章五行說在歷史上受到的批判
第一節古人對五行生勝理論的批判
第二節古人對五行本體理論的批判
第三節古人對五行歸類理論的批判
第四節古人對五行迷信理論的批判
第七章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的關係
第一節陰陽理論的形成及內涵
第二節五行與陰陽的關係
第八章五行學說的歷史價值
第一節五行說與四元素說之比較
第二節五行說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總跋

作者簡介

胡化凱(1954-),科學技術史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主要從事物理學史、科學思想史的教學及研究工作,出版著作《物理學史二十講》《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科學批判資料選》,發表論文90多篇。

後記

《自然國學叢書》第一輯(9種)終於出版了。
《自然國學叢書》於2009年5月正式啟動,當即受到眾多專家學者的支持。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有近百名專家學者商報選題,郵來撰寫提綱,並寫出40多部書稿。經反覆修改,從中挑選9部作為第一輯出版。
在此,我們深深地感謝專家學者的支持和厚愛,沒有專家學者的支持,《自然國學叢書》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深深地感謝“天地生人學術講座”及其同仁,是講座孕育了“自然國學”的概念及這套叢書;深深地感謝支持過我們的武衡、盧嘉錫、路甬祥、黃汲清、侯仁之、譚其驤、曾呈奎、陳述彭、馬宗晉、賈蘭坡、王綬珀、劉東生、丁國瑜、周明鎮、吳汝康、胡仁宇、席澤宗等院士,季羨林、張岱年、蔡美彪、謝家澤、羅鈺如、李學勤、胡厚宣、張磊、張震寰、辛冠潔、廖克、陳美東等資深教授,沒有這些老專家、老學者的支持和鼓勵,不會有“天地生人學術講座”,更不會有“自然國學”的提出及其叢書;深深地感謝深圳出版發行集團公司及其海天出版社,特別是深圳出版發行集團公司原總經理兼海天出版社原社長陳錦濤,深圳出版發行集團公司現總經理兼海天出版社現社長尹昌龍,海天出版社總編輯毛世屏和全體責任編輯,他們使我們出版《自然國學叢書》的多年“夢想”變為了現實;也深深地感謝無私地為《自然國學叢書》及其出版工作做了大量具體工作的崔娟娟、魏雪濤、孫華。
當前,“自然國學”還是一棵稚苗。現在有了好的社會土壤,為它的茁壯成長創造了最根本的條件,但它還需要人們加以扶植,予以澆水、施肥,把它培育成為國學中一簇新花,成為發揚和光大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一個新增長極。“自然國學”的復興必將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自然國學叢書》主編
2011.12

序言

21世紀初,國內外出現了新一輪傳統文化熱。廣大百姓以從未有過的熱情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國學熱。世界各國也以從未有過的熱情,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聯合國設立孔子獎,各國雨後春筍般地設立孔子學院或大學中文系。很顯然,人們開始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是中華民族振興、騰飛的基礎。面對近幾百年以來沒有過的文化熱,要求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並從新的高度挖掘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我們這套《自然國學叢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自然國學是我們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科技前沿探索中如何發揮重要作用的理論研究”中,提出的新研究方向。在我們組織的、堅持20餘年約1000次的“天地生人學術講座”中,有大量涉及這一課題的報告和討論。自然國學是指國學中的科學技術及其自然觀、科學觀、技術觀,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久以來由於缺乏系統研究,以致社會上不知道國學中有自然國學這一回事;不少學者甚至提出“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的論斷,認為中國人自古以來缺乏創新精神。然而,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中國古代不但有科學,而且曾經長時期地居於世界前列,至少有甲骨文記載的商周以來至17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一直居於世界前列;在公元3~15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則是獨步世界,占據世界領先地位達千餘年;中國古人富有創新精神,據統計,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1500年的2000多年中,中國的技術、工藝發明成果約占全世界的54%;現存的古代科學技術知識文獻數量,也超過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因此,自然國學研究應是2上世紀中國傳統文化一個重要的新的研究方向。它的深入研究,不僅能從新的角度、新的高度認識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生命力,而且能從新的角度、新的高度認識和弘揚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有助於當前的科技創新,有助於走富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之路。
本套叢書是中國第一套自然國學研究叢書。其任務是:開闢自然國學研究方向;以全新角度挖掘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生命力;以全新角度介紹和挖掘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知識,為當代科技創新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提供一系列新的思維、新的“基因”。它是“一套普及型的學術研究專著”,要求“把物化在中國傳統科技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挖掘出來,把散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傳統科技整理出來”。這套叢書的特點:一是“新”,即“觀念新、角度新、內容新”,要求每本書有所創新,能成一家之言。二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相結合,既強調每本書“是各位專家長期學術研究的成果”,學術上要富有個性,又強調語言上要簡明、生動,使普通讀者愛讀。三是“科技味”與“文化味”相結合,強調“緊緊圍繞中國傳統科技與中國傳統文化互動相融”這個綱要進行寫作,要求科技器物類選題著重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進行解讀,觀念理論類選題注重從中國傳統科技的角度進行釋解。
由於是第一套自然國學叢書,加上我們學識不夠,本套叢書肯定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乃至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差錯。我們衷心地希望能聽到批評、指教之聲,形成爭鳴、研討之風。
《自然國學叢書》主編
2011.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