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簡介
疾病名稱:重鏈病
英文名:heavychaindisease
疾病代碼:ICD:C88
疾病分類:腎臟內科
症狀體徵
1.α重鏈病(Selingman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表現為嚴重吸收不良綜合徵的腸型,起病呈漸進性,早期呈間歇性腹瀉,以後表現為持續性
腹瀉,伴有腹痛、
脂肪瀉,晚期可出現消瘦、脫水、
腸梗阻、
腸穿孔、
腹水、腹部包塊等,發熱少見,肝脾淋巴結大多無腫大。少見的是表現為反覆
呼吸道感染的肺型,可有胸腔積液和縱隔淋巴結腫大。
2.γ重鏈病(Frankin病)γ重鏈病是最早發現的重鏈病,其臨床特徵是患者血、尿中均可檢測到單克隆的γ重鏈。由於本病的臨床和病理表現變異較大,有人將本病分為三大類:①播散性淋巴增殖病變;②局部性淋巴增殖病變;③無明顯淋巴增殖病變。本病臨床表現為:
(1)
淋巴結腫大:多見於頸部、腋窩,也可見於
鎖骨上,頜下及
腹股溝部位,疾病進展期可有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腫大的淋巴結質堅,無粘連,無壓痛,少數患者可僅有深部淋巴結腫大,咽淋巴環淋巴結腫大可引起上齶、齶垂水腫,造成呼吸困難。
(2)肝脾腫大:50%、60%的病例可見肝或脾臟腫大。
3.μ重鏈病臨床表現可有發熱、貧血、肝脾腫大,少數可有骨髓破壞和病理性骨折。
4.δ重鏈病其表現具有多發性骨髓瘤、腎功能衰竭的特點,顱骨有溶骨性損害,骨髓中有異常的漿細胞。
併發症:感染、腎功能衰竭、病理性骨折是本病的主要合併症,早期應積極治療加以預防。
疾病病因
α-重鏈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確。認為可能與
遺傳基因和腸道內
微生物慢性感染有關。本病好發於衛生條件較差的國家和地區及部分患者套用
抗生素治療有效,支持腸道內微生物如
細菌、
寄生蟲感染是發病原因的觀點。γ-重鏈病:病因尚不清楚。約14γ-HCD患者伴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多關節炎、Sj?gren綜合徵、
紅斑狼瘡、免疫性
血小板減少性
紫癜和重症
肌無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病例曾有
結核病,國內首例在其早年有嚴重、持久的結核病史。
病理生理
α-重鏈:發病機制可能為腸道微生物長期慢性刺激,使分泌IgA的免疫活性細胞增殖,最後發生突變形成惡性增殖的單克隆細胞,導致有缺陷的IgA重鏈合成和分泌而發病。也有人提到腫瘤病毒在本病的發病中有一定的作用,認為病毒影響了基因IgA合成的控制,造成缺陷的IgA重鏈和輕鏈合成不協同。γ-重鏈病:可能由於自身抗原的慢性刺激和其他抗原長期刺激而產生非腫瘤性淋巴結病變,再轉化為漿細胞的惡性增殖。
診斷檢查
診斷
1.α重鏈病
十二指腸和空腸的纖維內鏡及活檢是本病首選的診斷方法,確診依賴
血清免疫固定電泳,血清蛋白電泳在α2與β區之間可見一異常增大較寬的區帶,血清免疫電泳顯示與抗α重鏈抗血清反應,而不與抗輕鏈血清反應。
2.γ重鏈病確診需靠血清、尿免疫電泳,血清免疫電泳在β與γ之間出現一非均質性異常M蛋白,該蛋白能與抗γ重鏈和抗Fc抗血清起免疫沉澱反應,而不能與抗Fab、抗Fd、抗κ、抗λ血清反應。
3.μ重鏈病凡臨床上有淋巴漿細胞的異常增殖及骨髓中漿細胞漿內有明顯空泡的病例均需行血尿免疫電泳,若尿本-周蛋白陽性,血清蛋白電泳在α2區或α~β之間出現單株峰,血清免疫電泳顯示快速移動的雙弧曲線,與抗μ鏈血清起反應而與抗輕鏈血清不發生反應者可以確診。
4.δ重鏈病血清蛋白電泳在β2和γ之間可見一小段窄帶,血清免疫電泳顯示δ鏈,輕鏈缺如。
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α重鏈病、μ重鏈病常有輕至中度貧血,γ重鏈病幾乎所有病例均有輕或中度貧血,部分有重度貧血。部分病例可見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減少,分類可見異型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嗜酸粒細胞增多,15%~25%病例可同時有血小板減少。
2.Coomb’s試驗少數病例可有Coomb’s試驗陽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3.血清蛋白檢查α重鏈病的血清蛋白電泳在α2~β區之間可見一異常增大較寬的區帶,免疫電泳顯示異常蛋白與抗α重鏈抗血清反應,而不與抗輕鏈血清反應,α重鏈病多數屬α1亞型,由於本病不能合成輕鏈,故尿本-周蛋白陰性。γ重鏈病的血清蛋白電泳最常見在β1或β2區出現異常帶,免疫電泳顯示異常蛋白可與特異的抗γ重鏈抗血清起反應,而與κ或λ輕鏈不起反應,γ重鏈蛋白可分為4個亞型:最常見的是γ1,其次γ3,較少見是γ4和γ2,μ重鏈病血清蛋白電泳在α2區或α~β之間顯示有單株峰,免疫電泳顯示快速移動的雙弧曲線,且和抗μ鏈血清起反應而與抗輕鏈血清不發生反應,多數病例尿中可檢測到本一周蛋白,多為κ型。δ重鏈病的血清蛋白電泳在β和γ之間可見一小段窄帶,被認為是δ重鏈的四聚體。α、γ、μ重鏈病均可有低蛋白血病和正常免疫球蛋白下降。
4.
骨髓檢查γ重鏈病的骨髓象,60%病例可有漿細胞、
淋巴細胞或漿細胞樣淋巴細胞增多。μ重鏈病骨髓檢查以淋巴細胞增多為主,同時伴漿細胞增多,且多數漿細胞內有空泡。
5.其他檢查血沉加快,α重鏈病常有低鉀、低鈉和低鎂血症。
其他輔助檢查
1.
X線和內鏡檢查α重鏈病:X線鋇餐檢查可見十二指腸、空腸黏膜皺襞肥大和假息肉形成,可有管腔狹窄或充盈需缺損、液平面,腹部CT可顯示腹膜後淋巴結腫大,纖維內鏡伴活檢對α重鏈病的診斷意義頗大,內鏡下可見5種基本形態:浸潤型、結節型、潰瘍、馬賽克型、單純黏膜皺襞增厚型,以上5型可單獨或聯合出現,以浸潤型最具特徵性,病理活檢可有3種表現:成熟的漿細胞和淋巴漿細胞浸潤黏膜固有層、絨毛萎縮多變且不固定;不典型漿細胞或淋巴漿細胞和(或)不典型免疫母細胞樣細胞至少深入到黏膜下;符合免疫母細胞淋巴瘤或者形成不連續的潰瘍性腫瘤或者廣泛地大片浸潤,侵犯腸壁的全層。
2.
染色體檢查α重鏈病常見染色體異常在14q32有基因重排,γ重鏈病染色體異常可表現為核型異常,非整倍體及復
合染色體異常。
3.病理檢查γ重鏈病的淋巴結病理提示,38%表現為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不同組織類型,36%有淋巴漿細胞增生,11%為漿細胞瘤。α重鏈病最常累及小腸,按其病理改變分為3期:
(1)A期:表現為腸道黏膜固有層成熟漿細胞浸潤,部分絨毛萎縮,腸系膜和腹膜後淋巴結可累及。
(2)B期:表現為非典型的漿細胞或非典型的免疫母細胞浸潤至黏膜下層,絨毛結構消失。
(3)C期:表現為小腸和腸系膜淋巴結有明顯的免疫細胞淋巴瘤,形成散在的潰瘍型腫瘤,可穿破腸壁。根據重鏈結構抗原性的不同分為IgA重鏈病(α重鏈病)、重鏈病(γ重鏈病)、IgM(μ重鏈病)、IgD重鏈病(δ重鏈病)。
鑑別診斷
1.
惡性淋巴瘤多數是多株峰免疫球蛋白升高,淋巴結病理學檢查可確診。
2.
多發性骨髓瘤臨床上有骨痛、溶骨性損害,腎功能損害改變,骨髓中主要是惡性漿細胞增殖,血清中M蛋白主要是IgG、IgA、IgD或輕鏈多見。
3.
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血清中單株IgM明顯升高,骨髓與淋巴結中有異常的淋巴細胞、漿細胞、淋巴漿細胞樣細胞增多與浸潤,可以與重鏈病相鑑別。
4.
免疫增生性小腸病(immunoproliferativesmallintestinaldisease,IPSID)腸型α-HCD與IPSID的流行病學、累及臟器、臨床表現、病理學檢查和治療手段均相似。文獻報導的IPSID的診斷僅依賴小腸病理活檢學檢查,不管血清中是否找到α-HCD蛋白。據報導約65%IPSID患者血清中存在α-HCD蛋白,這部分病人實屬α-HCD。近年來認為IPSID是一種黏膜相關淋巴瘤(MALT)的特殊形式。
5.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主要需與γ-HCD和μ-HCD鑑別,因為貧血、淋巴結和肝脾腫大均是它們較常見的臨床表現,並且μ-HCD還可伴發於慢淋。以下幾點有助兩者鑑別。
(1)慢淋病人以外周血和骨髓成熟淋巴細胞明顯升高為特徵,而HCD病人僅見淋巴細胞或漿細胞輕度增高。
(2)在淋巴結病理上慢淋淋巴結結構破壞代之為大量成熟淋巴細胞浸潤,後者淋巴結結構存在多表現為慢性炎症改變。
(3)儘管部分慢淋病人血清中存在M蛋白,但大多數為完整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而HCD病人的M蛋白為單克隆游離不完整重鏈。
(4)對於血、尿中未發現M蛋白的病人,有時淋巴結或骨髓病理免疫組化檢查是鑑別它們的根本手段。
6.
腸結核主要與腸型α-HCD鑑別。在臨床上慢性腹瀉、吸收不良、進行性消耗、發熱、貧血和血沉增高在兩者均多見,並且腸結核病人骨髓漿細胞也可表現反應性增多。血清、尿和小腸液M蛋白鑑定是鑑別兩者的關鍵,纖維內鏡檢查及小腸活檢也是二者鑑別診斷的根本手段。必要時,骨髓漿細胞克隆性鑑定也有助鑑別。此外,腸結核病人一般無蛋白尿,血清多克隆免疫球蛋白濃度常增高,而腸型α-HCD病人蛋白尿常見,血清多克隆免疫球蛋白濃度常減低。
治療方案
α-重鏈病:對於尚無淋巴瘤證據的患者,應首先試用
抗生素治療,如
四環素2g/d,也可用
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或
甲硝唑。若3個月內不見效或患者已有免疫增殖性小腸病或伴有淋巴瘤時,應採用
化療。化療方案與
淋巴瘤相同,即CHOP(環磷醯胺、多柔比星(阿黴素)、長春新鹼、潑尼松)或MOPP(氮芥、長春新鹼、丙卡巴肼(甲基苄肼)、潑尼松)。化療常可取得療效。但處於病程晚期(病理Ⅲ期)已有淋巴瘤的患者在化療取得緩解後易復發,對此類病人可考慮強烈化療及放射治療後,輔以自體骨髓移植治療。γ-重鏈病:對無症狀的患者可隨診觀察。對出現症狀的患者可用環磷醯胺、長春新鹼、潑尼松聯合化療,或給予氧芬胂(馬法蘭)和潑尼松治療,常可獲得療效。當咽部Waldey環受侵犯時,可加用局部放射治療。μ-重鏈病:目前無特別而有效的方法,可採用COP或COP加柔紅黴素或加卡莫司汀。
預後預防
預後:α-重鏈病:處於病程早期(病理Ⅰ期)並可用抗生素治療取得緩解的病例,預後良好,有此類患者已存活15年以上的報導。處於病程中、晚期的病例常發展為淋巴瘤,預後較差。γ-重鏈病:不同病人的預後差別很大,短則數月,長則20餘年。疾病進展、並發感染可引起死亡。少數患者發展為漿細胞白血病而死亡。μ-重鏈病:預後差,中位生存期24個月。
預防:本病屬惡性疾病,病情常發展為不可逆轉性,預防的目的是延緩病情發展,延長病人生存期,主要措施為積極抗感染治療,加強支持對症治療,對有腎功能衰竭者,尤其發展至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透析或腎移植。
流行病學
α-重鏈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報導。大多數病例集中於北非、以色列、中東及地中海地區,少數病例見於中非和南非、中美洲和南美洲及東亞地區。患者多見於衛生條件較差的國家和地區。本病好發於20~30歲的年輕人,僅有5%>40歲,男性略多於女性。γ-重鏈病是最早發現的重鏈病,目前報導約200例,發病高峰在60歲以上,男性略多於女性。μ-重鏈病發現較晚,首例由Forte和Ballard於1920年報導,至今文獻報導30例。男性發病率多在40歲以上,男性略多於女性。中國報導2例。δ-重鏈病至今國際僅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