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古鎮

磁器口古鎮

磁器口古鎮,原名龍隱鎮,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磁南街1號,沙坪壩區東北部嘉陵江畔。北距沙坪壩中心5千米,重慶市中心14千米,南距石井坡3千米。

磁器口古鎮總面積32.5萬平方米,其中保存完好的古鎮核心區14.3萬平方米,分布於馬鞍山東側和東南側。古鎮依山而建,由山起城。以磁器口正街和橫街為骨架,42條巷道垂直於正街和橫街向馬鞍山脊和溪溝邊緣呈枝狀發展,形成特徵明顯的樹枝狀平面格局。

2006年11月,磁器口古鎮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20年11月18日,磁器口古鎮當選“成渝十大文旅產業地標”。2022年8月23日,磁器口古鎮景區入選重慶市智慧旅遊景區典型案例。2022年9月,磁器口古鎮入選全國“非遺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磁器口古鎮
  • 外文名:Ciqikou ancient town
  • 地理位置:重慶市沙坪壩區磁南街1號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年10:00—20:00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325000 m
  • 著名景點:寶輪寺、翰林院、鐘家院、小重慶碑、文昌宮古寨遺址等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建築格局,主要景點,黃桷坪牌坊,寶輪寺,翰林院,寶善宮,鐘家院,深水井,小重慶碑,汪逆跪像,磁器口后街公園,文昌宮古寨遺址,架高來石刻,磁器口古渡口,開發建設,基礎建設,品牌建設,保護措施,歷史文化,傳說故事,詩文詞章,文化活動,作用價值,特產美食,旅遊信息,開放時間,交通線路,

歷史沿革

磁器口最早的名字叫白岩場,始於宋真宗鹹平年間(998—1003年),因為這裡曾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
明建文四年(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逃出皇宮後削髮為僧。當他流落到巴渝一帶時,曾在白岩山上的寶輪寺隱匿長達四五年。世人知情後,就以皇帝真龍天子曾經隱居在此的事實而將寶輪寺改名為龍隱寺,白岩場也被改稱為龍隱鎮。
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龍隱鎮的主要產業。
民國時期,重慶成為陪都,因為水運方便,龍隱鎮成為嘉陵江中上游各個州、縣和沿江支流的農副土特產的集散之地,城裡的一些大商販在磁器口開設分店收購貨物,輸出以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菸絲等為大宗。
民國七年(1918年),瓷器本地商紳集資在鎮中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遠銷蜀外。後來隨著工藝進步,瓷器品種增多,名氣也擴大了起來。龍隱鎮裡,瓷器業最發達時有70多家。
據統計磁器口每天有300多艘(船均載重10噸)貨船進出碼頭,有商號、貨棧和各種作坊達1670多家,攤販760多戶。碼頭河壩中搭建起臨時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還有專業性的木竹街、鐵貨街、陶瓷街和豬市、米市,各有一地,各為其市。這些商人漸漸為龍隱鎮改口,叫成了瓷器口,緣由是這樣更貼切、順口。後來,因為“瓷”字與“磁”相通,又被叫成磁器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磁器口古鎮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磁南街1號,沙坪壩區東北部嘉陵江畔。北距沙坪壩中心5千米,重慶市中心14千米,南距石井坡3千米。
磁器口古鎮

地形地貌

磁器口古鎮背倚歌樂山,金碧山、馬鞍山、鳳凰山三山並列,形成“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獨特地貌。境內丘陵和溪流相間分布,具有明顯的沖溝地形,地面高差達60米(175—235米),中部馬鞍山自西向東蜿蜒橫貫整個街區,鳳凰山、金碧山分別位於古鎮南部和北部,清水溪、鳳凰溪於兩側呈環抱之勢,構成山巒起伏、溝壑環繞的地貌。

氣候特徵

磁器口古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8攝氏度,1月氣溫最低,最低極限氣溫為零下3.8攝氏度;7至8月氣溫最高,多在27—38攝氏度,最高極限氣溫可達43.8攝氏度。年降雨量1000—1100毫升,雨季集中在夏秋,尤以夜雨為多。每年秋末至春初多霧,年均霧日為68天。日照很少,年均日照1259.5小時。

建築格局

磁器口古鎮總面積32.5萬平方米,其中保存完好的古鎮核心區14.3萬平方米,分布於馬鞍山東側和東南側。古鎮依山而建,由山起城。以磁器口正街和橫街為骨架,42條巷道垂直於正街和橫街向馬鞍山脊和溪溝邊緣呈枝狀發展,形成特徵明顯的樹枝狀平面格局。正街和橫街寬3—6.5米,將嘉陵江水運碼頭、寶輪寺及外圍交通幹道聯為一體。巷道寬1.5—4.5米,順應地形靈活布局,不拘一格,街道—巷道—宅院構成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私有空間的3級空間結構,形成清晰的街區社會組織的基本模式。

主要景點

黃桷坪牌坊

黃桷坪牌坊位於磁器口南街6號,是磁器口古鎮的正大門,起著標識的作用。牌坊兩邊寫有一副對聯“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來萬盞明燈”,是本土文人朱墨的手跡。
磁器口古鎮
黃桷坪牌坊

寶輪寺

寶輪寺位於磁器口橫街76號,建於明成化年間。保護範圍為9046.13平方米,其南、北、西三側以山體頂部崖線為界,東至磁橫街左側街道邊界。整寺為重檐歇山式建築,斗拱木架結構,是重慶市最負盛名的佛教名剎之一。現存寶輪寺大殿、觀音塔、寶輪寺公館等建築。大殿前檐下的牌匾寫著“大雄寶殿”,是由已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趙朴初題寫。傳說明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燕王朱棣逼迫退位後輾轉流落到磁器口避難,曾在此掛單隱居,遂又稱龍隱寺,磁器口也因此被稱為龍隱鎮。在清康熙年間,寶輪寺曾進行大修,使其規模遠遠超過明代。民國時,除大殿外,僅剩的殿宇和禪房遭日本飛機炸毀。“文化大革命”時期,殘存的一些佛像和碑匾被損壞殆盡,盡皆失落。雖歷經多次劫難,但大殿建築和主佛釋迦牟尼佛像得以保存。1983年,政府撥專款進行修繕,並在20世紀90年代遷走寺廟內的國小和建築公司。

翰林院

翰林院位於磁器口黃桷坪一巷12號附3號,是重慶主城區僅存的古代私塾之一,原為“鯉石學舍”。清末有孫氏一家在此辦學授課,其後人在此讀書,考中3個舉人;另有黃鐘音、段大章等人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這裡流傳“一門三舉子,五里兩翰林”的說法,當地百姓便把該學舍稱作“翰林院”。房屋尚存中院,內庭有小拜月台,是當年主人舉行家庭祭祀的地方。現為磁器口特色民居茶館。
磁器口古鎮
翰林院

寶善宮

寶善宮位於磁器口正街128號,占地面積1176.2平方米(含院壩),建築面積1217.2平方米,是歷史建築和不可移動文物。寶善宮是磁器口九宮十八廟的著名道觀,是善男信女祈福求願之地。在民國期間改為嘉陵國小,丁肇中先生曾就讀於此。現改建為茶文化體驗館,系統展示茶、陶瓷與磁器口文化發展的歷史輪廓。

鐘家院

鐘家院位於磁器口黃桷坪一巷17號附1號,占地面積738.4平方米(含院壩),建築面積537.6平方米,是歷史建築和不可移動文物。鐘家院建成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主人是在磁器口長大的鐘雲亭先生。整個院子有北方四合院韻味,又有南方民居精緻典雅的特色。院內展示有明清古床、花好月圓桌等古代文物,是清代民居的重要展示場所。
磁器口古鎮
鐘家院

深水井

深水井位於磁器口正街110號院內,院子占地面積558.5平方米,建築面積812.92平方米。深水井是古鎮保存完好的明代古蹟之一,相傳明建文帝輾轉流落到磁器口時,為躲避官府追捕,曾於枯井中藏身,饑渴難耐之時,井中突生甘泉,建文帝飲後饑渴頓消,不久即前往寶輪寺出家隱居。
磁器口古鎮
深水井

小重慶碑

“小重慶”碑位於磁器口碼頭丁字口,系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遊覽磁器口時見其繁榮有感而題,原碑已毀,現碑為2000年重刻。

汪逆跪像

為紀念抗戰陣亡的將士而塑的大賣國賊汪精衛陳璧君夫婦的跪像。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跪像由馮玉祥主持、王臨乙設計創作,因經費原因,原跪像為青石雕刻,20世紀50年代修公路被深埋地下。現跪像為生鐵鑄造,系2002年重新製作。
磁器口古鎮
汪逆跪像

磁器口后街公園

磁器口后街公園位於磁器口馬鞍山山頂,占地1萬平方米,可全景鳥瞰磁器口區域。公園以“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主題進行布局,有重慶記憶博物館、磁器口后街賦、建文帝像等文化景點。
磁器口古鎮
磁器口后街夜景

文昌宮古寨遺址

文昌宮古寨遺址位於金碧山東麓靠江處。文昌宮系道教宮觀,明成化年間修建,原有前後三進殿宇,四周以石質寨牆、寨門圍合。現文昌宮殿宇已被拆毀,僅存寨門一座及少部分寨牆,寨門是券拱式石門,由15塊截面呈楔形的石材壘砌而成。
磁器口古鎮
文昌宮

架高來石刻

“架高來”石刻位於鏵拖嘴河灘旁的懸崖上。清光緒年間,由書法家吳筱菘在江岸的石壁上刻“架高來”3個大字,數十里外清晰可見,以警示來往船隻。

磁器口古渡口

磁器口古渡口(碼頭)位於嘉陵江邊,形成於唐宋之間,繁榮於明清之際,民國時達到極盛。民國十四年(1925年),國民政府專門設定囤船,開通磁器口至桂花園航線。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2014年,重建磁器口大橋,橫跨在馬鞍山、鳳凰山之間,確保最大洪水時也可通行。
2019年1月7日,磁器口博物館開館,除常規展覽外,還將開展文化交流、專題展覽、文化人才培訓、文創項目孵化等活動。
2021年6月29日,磁器口后街正式開放,意味著磁器口景區形成了完整的環形動線,商文旅融合發展得到進一步提升。

品牌建設

2006年11月,磁器口古鎮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8年,磁器古鎮被列入“巴渝新十二景·人文景觀”名單。
2015年4月,重慶磁器口歷史文化街區被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評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2020年11月18日,磁器口古鎮當選“成渝十大文旅產業地標”。
2021年11月,磁器口古鎮被文化和旅遊部列入“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名單”。
2022年1月10日,磁器口街區入選“首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名單”。8月23日,磁器口古鎮景區入選重慶市智慧旅遊景區典型案例。9月,磁器口古鎮入選全國“非遺旅遊景區”。
2023年5月,磁器口街區被文化和旅遊部列入10條長江主題國家級旅遊線路之一·長江都市休閒之旅組成部分。

保護措施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對《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覆中,明確磁器口傳統街區是重慶主城區必須保護的歷史街區之一;同年6月,編制《沙坪壩區磁器口控制性詳細規劃》。
1999年3月,重慶市政府發出《關於貫徹執行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強調要重視對磁器口具有悠久歷史傳統街區的保護,並將其納入《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之中。同年,磁器口古鎮被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編制的《全國“十一五”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設施建設規劃》,獲得中央補助資金。
2000年,《沙坪壩區磁器口控制性詳細規劃》得到重慶市政府批准。
2008年,重慶市政府頒布《重慶市磁器口古鎮保護區管理辦法》,使古鎮的保護開發得到法律保障。
2009年7月1日,成立磁器口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管理委員會。
2014年12月1日,成立重慶磁器口古鎮管理委員會。
2023年7月,磁器口濱江片區完工投用。

歷史文化

傳說故事

三國時期,關羽守荊州,張飛鎮閬中,趙雲駐江州。而磁器口處於川東、川北水陸交匯之地,乃江州“外署”,因其地位特殊,遂為趙雲每月必臨之地,時常在此批閱公文,辦案斷案。由此,從三國到民國,最高行政管理者“每月來磁辦公一天”的慣例一直傳承。
朱允炆於建新元年(1398年)繼承皇位,稱惠帝,年號建文,歷史上稱為建文帝。他在明建文四年(1402年)被其四叔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打敗,流落民間而不知所終。傳說他曾經多次來到磁器口,並隱居寶輪寺。所以,寶輪寺又名龍隱寺,磁器口又名龍隱鎮。磁器口正街的深水井,原是一口廢棄的枯井。建文帝輾轉流落到磁器口時,一天,饑渴難耐,又要躲避過往關口的盤查,慌不擇路時,一頭栽進了這口枯井之中。突然間,一股清泉從井底噴涌而出。建文帝大喜過望,手掬清泉而飲,飲後饑渴頓消。後被一農婦救起,躲過這一劫難。他為磁器口百姓的善良之舉所感動,便投身白崖寺(即今寶輪寺,過去又叫龍隱禪院)當了和尚。建文帝走後,農婦深感奇怪,這明明是口枯井,怎么會有水呢?她認定此事非同尋常,便買下此地皮修建房屋。自從這口枯井有了水後,磁器口許多枯井都流出了甘甜可口的清泉,所以老百姓又稱這口井為“生水井”。後來,知是建文帝的原因,老百姓又稱其為“僧水井”,再後來,歷經多年誤傳,井也越掏越深,大家就習慣叫它“深水井”了。
在磁器口寶輪寺下面金碧橋邊的畫家村有一個小品雕塑,名叫“少婦尿童”,也有一個流傳了數百年的“護龍水”的傳奇故事。相傳,明建文帝朱允文避難來磁器口寶輪寺時,因長期風餐露宿,奔波勞累,又驚又嚇,患上了哮喘、勞損、風濕等病。因其四叔永樂皇帝朱棣派人到處追殺他,他不敢尋郎中看病買藥,十分痛苦。一天晚上,神仙託夢給建文帝,稱飲七歲童男小便可免除痛苦。建文帝第二天便出廟暗暗訪查,剛從寶輪寺下來到金碧橋邊,就見一少婦在抱小男孩撒尿。建文帝手持緣缽向前詢問,得知該男孩正好七歲,便說明來意,討要童尿,少婦爽快答應。一碗童子尿喝下去,建文帝頓感神清氣爽,惱人的哮喘、勞損、風濕等症一掃而去。此事一傳十,十傳百,不久人們都知道童子尿能治百病了。後來,人們知道那個討要童子尿的和尚原來就是真龍天子建文帝,大家習慣上又稱童子尿為“護龍水”。
磁器口古鎮
少婦尿童
每年9月到第二年4月,嘉陵江水在磁器口碼頭至高家花園一帶陸續退出,形成一個由鵝卵石與河沙堆積而成的約1平方千米的大漬壩,是小孩子放風箏,大人擺壩壩茶和騎馬、練車的好地方。這個壩子,當地人稱其為“九石缸”,傳說是張獻忠藏寶的地方。原來,這河灘邊的江中有九道石樑橫臥江心,傳說就像石缸一樣,石缸內埋著價值連城的金銀財寶。這九口石缸由一個石鼓來控制,石鼓埋在河灘之中,如能找到石鼓並打開石缸,用石缸里的金銀財寶就可以買下整個重慶城。有民謠:“石缸對石鼓,金銀萬萬數。誰人解得開,買下重慶府。”
財寶相傳是號稱“八大王”的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留下的。張獻忠在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攻下重慶城時,曾查獲重慶府庫銀無數,撤離時無法運走便將大批金銀珠寶埋藏在九石缸中,並用一石鼓來進行控制以便日後取用。石鼓的埋藏位置和使用方法只有張獻忠一人知道,張獻忠後來失敗被殺,石鼓再也沒法找到,寶藏也就一直埋在九石缸中。自從張獻忠死後,數百年來,這片河灘來了一批又一批的掘寶人,有的甚至窮其一生,也沒有找到寶藏所在。每年當洪水退去漬壩露出的時候,便有尋寶人在此尋寶,偶爾也會有人小有收穫,在河灘找到一些古錢幣和散碎銀子。

詩文詞章

磁器口古鎮相關詩詞(選錄)
作品名稱
原文
作者
發白崖
霜青沙塞欺我衣,蠻方歲暮還思歸。蒼山冥冥落日盡,古渡渺渺行人稀。
可憐生事尚羈旅,何日宦情真息機。滄洲鷗鷺同蕭散,魏闕動華絕是非。
明·王廷相
重宿白崖寶輪寺
龍隱之山高以矗,雲樹為衣石為骨。一峰峭削鑿江波,兩腋瀠洄帶溪谷。
石磴蜿蜒穿竹林,懸崖斷壁開天竺。息我形勞一再至,披雲每假僧房宿。
岸端天簌吟枯風,夜半江聲走帷幄。我生半後埋塵埃,欲遣遊蹤遍四奧。
閬風風遠挹青林,瀛島芝香薄海曲。仙都緣淺不能到,跡寄一隅日鹿鹿。
茲憩空門心亦空,靜言思之沿大朴。一卷一勺藏化神,況乃長江撼山麓。
風來馥馥天雨花,瀾轉紆紆地旋軸。一息神與造物游,八荒無事點塵足。
嗤彼邯鄲心何迂,卻憐蝴蝶夢非促。詰朝笑與山僧話,且共提筐采山菊。
清·王爾鑒
望白崖寶輪寺
寶輪山寺對江開,欲續遊蹤泊岸回。只恐被他彌勒笑,三年何事又重來。
清·王爾鑒
註:以上內容來源

文化活動

每年磁器口古鎮都會以傳統佳節為主線,大力挖掘具有鮮明傳統民俗地域特色和豐厚歷史文化積澱的紅岩文化、陪都文化、沙磁文化及巴渝文化,積極組織籌辦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的文化傳承活動。新春佳節有“春聯寫民生、祝福進萬家”現場創作暨展示活動;清明時分有“磁器口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讓遊客品茗香茶、欣賞川劇變臉和茶藝表演;端午時分舉辦“我們的節日·重慶磁器口端午日”活動,讓廣大市民和外國友人一起包粽子、許平安、賜黃酒,賞民樂,感受傳統歷史文化的魅力;七夕節有“相約古鎮、緣定今生”;中秋團、國慶長假也會舉辦“傳承歷史記憶·尋訪古鎮老字號”等活動,通過多項活動的成功舉辦,讓磁器口這個千年古鎮作為“重慶的縮影”,使當地的傳統歷史文化有效的的一傳承、彰顯和發揚。

作用價值

磁器口古鎮是有千年建鎮史的民俗文化古鎮,是古重慶的北大門,在明朝就形成水陸交匯的商業碼頭,被譽為“小重慶”。是老重慶的絕版縮影,街上仍存有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的“小重慶”石碑。磁器口鎮是日益現代化的重慶主城區內唯一的規模最大,最具巴渝傳統民居、民俗、民風特色的古鎮。有傳統的民居建築、獨特的石梯街巷、遺存的寺廟宮觀,是巴渝山地民居建築的天然博物館。

特產美食

磁器口古鎮特產
名稱
介紹
繪畫
磁器口古鎮是全重慶畫坊最集中的地方,擁有各類畫坊20家,已成古鎮一景,大致分為代人畫像的畫坊、傳統水墨畫坊、西畫坊等3類。
剪紙
在磁器口古鎮,許多大人小孩都會剪紙,剪紙內容有“年年有餘”“福祿壽喜”“龍鳳呈祥”“八仙過海”等傳統吉祥圖案及各式臉譜。
木雕
磁器口古鎮有一批木雕坊,汲水巷、寶善宮也有少量木雕精品倖存,可供遊人領略中國木雕藝術的魅力。
刺繡
古鎮繡坊很多,擁有兩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繡坊工作室,供人們觀摩學習。
臉譜面具
磁器口古鎮有幾家臉譜面具坊,其製作的臉譜面具豐富多樣,頗具地方特色。
瓷器
民國時期,磁器口古鎮的民窯盛產瓷器,類別以盤、碗、碟等生活器具為主。今古鎮還有數家瓷器工藝坊,有制,有展,有售。
醬油
位於磁器口正街的聚森茂醬油坊是重慶有名的老字號,最早為清光緒年間的張傑三所開。
繡花鞋墊
古鎮鞋墊以精細棉布和五彩什錦線為原材料,手工繡制精美的圖案,形成古鎮獨特的鞋墊文化。今古鎮仍有專門繡製鞋墊的繡花鞋店坊。
註:以上內容來源
磁器口古鎮美食
名稱
介紹
麻花
麻花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傳統小吃,位列“磁器口古鎮新三寶”之首。清朝末年,古鎮麻花憑藉其獨特的口味在巴渝大地流傳開來。磁器口麻花選用精製的麵粉,顆粒飽滿的芝麻,香而不膩的核桃油,優質的糯米,上好的白糖、冰糖,通過手工和面、搓花、油炸等步驟,生產的麻花味道香、入口脆,後酥而無渣,久放而不綿。根據祖傳秘方並不斷推陳出新,磁器口麻花現有原味、黑芝麻、椒鹽、黑米、玉米、冰糖糯米、麻辣、海苔、朱古力、蜂蜜10個品種。有經營麻花生意的店鋪30家。
千張
香嫩可口的燴千張,是“磁器口古鎮老三寶”之一。千張就是薄豆皮,特點是柔而不碎,回味悠長。千張的製作首先用上好井水浸泡黃豆,用石磨推成漿,再用紗布過漿去渣,舀漿入鍋內燒開至稠;然後在容器內鋪細紗布,將燒稠的豆漿舀在紗布上,在上面再鋪一層細紗布,再舀豆漿,如此反覆,裝滿後蓋上木板榨乾水分,揭去紗布即可獲得薄如紙、白如雪的千張。千張可以做成豐富的菜品。
椒鹽花生
椒鹽花生是“磁器口古鎮老三寶”之一。創始人彭姓老闆取名椒鹽花生。在選料、做工上頗為講究,用料精選顆粒飽滿、三連子的“遂寧籽”小花生,加入花椒、山柰、八角、小茴、桂皮、白扣等香料,用磁器口上好的聚森茂醬油煮透,曬乾水分後,在炕上文火烘乾,製成獨具特色的椒鹽花生。有重慶民謠:“北碚豆花土坨酒,好耍不過澄江口;高店子的黃糕蒸得泡,椒鹽花生要數磁器口。”
毛血旺
毛血旺是“磁器口古鎮新三寶”之一。民間有言子兒(俚語):到磁器口不吃毛血旺,等於沒到磁器口。毛血旺起源於重慶嘉陵江畔的磁器口,是重慶傳統名菜。其烹飪手法粗獷豪邁,有麻、辣、燙、鮮、香的特點。食之可以開胃除濕,特別是主料血旺(豬血),有補血和清熱解毒的作用,並有預防和緩解缺鐵性貧血的效果。
雞雜
雞雜是一道由毛血旺改良傳承而來的新美食,是“磁器口古鎮新三寶”之一。採用雞的內臟(即雞心、雞胗、雞腸和雞肝之類)為主料,以爆炒方式將其與辣椒、泡椒和蔥、姜、蒜同炒,以除去雞雜的腥膻味,待炒香後加入湯水放入土豆、蘿蔔、青菜頭等時蔬煮沸入味,再盛入盆里,用火微熬即可食用。
木槌酥
木槌酥是磁器口古鎮的特產之一,以“酥、脆、香、爽口”而著名。將花生米、芝麻、核桃、瓜子仁、冰糖、桂花粉等多種原料用手工錘制而成,直接食用。木槌酥現打現賣,其製作過程是先將熬好的糖稀和炒熟的乾果攪拌後放在自製案板上,錘酥二人各執一木槌站在案板左右,一上一下,擊打出有節奏的“嗒嗒”的聲音,加上捶打人的吆喝聲,在揉滿核桃、花生、芝麻的麥芽糖上來回捶打,待乾果被砸得粉碎,油分也被充分榨出後,再使用大木槌推至平整,待冷卻後進行切塊,即可入口。其味香酥,甜而不膩。
糍粑
以糯米為主料,清洗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或黃豆炒香磨粉,攪拌白砂糖即可取食,口感香甜、軟糯。打糍粑講究快、準、穩、狠,如此才能將糯米打得均勻,打得瓷實,打得有韌性。在磁器口古鎮裡一直沿用傳統打制方式製作手工糍粑,現打現賣,也可讓遊客體驗參與。
剁椒
古鎮最傳統的剁椒製作手法。採用紅鮮七姊妹辣椒,加入大蒜、生薑、食鹽等充分拌勻,放入木桶,用自製長柄剁刀上下切割至各種原料成為碎末。有“辣口不辣心,含火不上火”之譽。
註:以上內容來源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全年10:00—20:00

交通線路

磁器口公車站是重慶交通網路重要站點之一,附近有磁器口站、磁器口西門、磁器口東門等。重慶公交202路、220路、224路、237路、261路、467路、503路、808路、843路途經。另有觀光巴士T002線、T003線、G05線、T033線,以及特需公交T049加班車、特需公交T236假日線、T073加班車線、T843假日線到達古鎮。
在重慶北站或重慶西站可乘坐重慶軌道交通環線至沙坪壩站內換乘1號線到磁器口。在江北機場T2航站樓可乘坐重慶軌道交通3號線至兩路口站內換乘1號線到磁器口。T3航站樓可乘坐重慶軌道交通10號線至紅土地站內換乘6號線至小什字站內換乘1號線到磁器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