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重慶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成立於2006年3月,是重慶市唯一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相關領域研究的專門機構,重慶市唯一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重慶工作站。其前身是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課題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 地點:重慶文理學院
  • 成立於:2006年3月
  • 屬性:科研機構
理念,發展,成就,

理念

中心以“昌明國故,融化新知”為宗旨,以“弘揚傳統,共創和諧”為目標。

發展

中心秉承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學風,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注重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一方面通過田野調查等多種途徑保持著研究的當下性,另一方面又堅守學術理想和精神追求,強調理論思辯與現實關懷相結合。早在2003年,牟延林教授就開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予以高度關注,並於2004年成功主持申報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研究”,填補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的空白。
幾年來,課題組成員通過系列研究論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外延及社會存在方式進行了界定;對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狀況進行了田野調查,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資料,並在調查、整理的基礎上,初步完成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簡明圖集的編撰,提出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帶的劃分及其與經濟狀況之間的關係梳理;通過對重慶的分析,提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理論。以上這些獨創性極強的研究,都為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學術起點。

成就

中心成立以來,為了進一步擴大研究視域,增進與國內學界的交流,牟延林教授在《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上主持開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欄,通過專題研究、筆談等多種方式,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學界專家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在研究界形成了一定的影響。中心成立以來,為了進一步擴大研究視域,增進與國內學界的交流,在《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上主持開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欄,通過專題研究、筆談等多種方式,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學界專家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在研究界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重慶市政府主辦的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活動中,我校作為協辦單位參與組織主會場活動並主辦分會場(我校是該活動唯一的分會場)活動,開創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政府和學界協作的良好先例。
中心已經初步形成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在標準化理論、經濟研究、教育研究等領域齊頭並進的學科體系。年輕的重慶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在牟延林教授的帶領下,與學界同仁一道,正朝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全新的研究領域,積極進取,大膽開拓,努力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更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復興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