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工作方案

為深入貫徹實施市委、市政府《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畫(2015―2020年)》(渝委發〔2015〕13號),重點在創新突破、創業培育、基地建設、人才改革、投融資等領域抓出成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創新能力取得新突破,二、創新創業呈現新格局,三、基地建設取得新成效,四、人才改革展現新面貌,五、投融資扶持開創新局面,

一、創新能力取得新突破

(一)加快建設全國行業領先的創新研發平台。依託長安集團重慶大學等國家級研發創新中心,推動整合行業研發創新資源協同創新,構建自主品牌汽車國內研發創新中心,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創建經驗,推動在液晶面板、積體電路、軌道交通、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組建行業領先的研發創新中心,力爭2016年推動2家以上、2017年推動3家以上有潛力企業組建國內同行業領先的研發創新中心。加快組建石墨烯液晶面板機器人3D列印等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加快培育壯大企業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各類技術創新平台,完善“校企合作”“院企合作”機制,每年新認定3―5家國家級技術創新平台、新增50家以上市級技術創新平台。
(二)著力構建開放式研發創新體系。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領域,引導世界500強企業、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來渝建立分支機構、搭建創新平台或構建創新網路,支持通過項目合作、股權合作等方式引導專業團隊和科研成果在渝落地,力爭到2017年,引進或共建研發機構30個以上,引進聯合研發團隊30個以上,布局國際合作基地10個。支持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研發和國際間的科技交流,鼓勵通過技術契約轉讓、兼併重組等方式獲取國際科技新資訊、新技術,鼓勵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產品輸出,繼續辦好科技外交官服務重慶活動及重慶高交會、國際軍博會等活動,力爭到2017年,在先進制造、新材料、信息技術、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引進新技術、新產品500項以上,年度技術交易契約額達到200億元以上。
(三)切實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大力提升傳統支柱產業研發能力,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能力,制定並發布《重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路線圖》,定期發布《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指南》,為企業開展研發活動提供引導;鼓勵重慶機電集團聯合重慶大學重慶理工大學,重慶德新公司聯合重慶華數公司、中科院等運用“網際網路 ”及多元投入模式,合作共建新興科技創新平台,鼓勵以眾創、眾包等新型研發模式提升產業研發能力。
(四)著力壯大科技服務機構規模。積極總結推廣高新區等科技服務業試點經驗,逐步擴大試點範圍,推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和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務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依託科技服務大市場,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價值評估、交易撮合等服務機制,推動建設以科技服務、技術轉讓為重點的區域性科技服務要素交易市場,力爭到2017年交易規模達到50億元左右;支持有實力的機構在渝建立汽車機車、裝備製造、天然氣石油化工、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工業機器人、基因檢測等檢驗檢測服務機構;支持各類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開展技術轉讓、技術諮詢、智慧財產權、科技培訓、科技評估等專業化科技服務。力爭到2017年,各類科技服務業分別達到500家以上,成為西南片區科技服務產業高地。
(五)加快釋放科技紅利。科研項目管理改革方面,在項目選擇上聚焦經濟社會重大創新需求,在資金配置上對市場類項目採取“後補助”方式支持,在成果評價上突出效益優先和成果套用價值,在產權處置上將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全部下放給項目承擔單位。力爭到2017年,科技資金直接撬動研發經費投入超過100億元。科技平台管理改革方面,採取財政科技經費“後補助”和科技金融參股等方式,引導、支持建設“開放共享、協同創新、市場運作”的新型科技平台,力爭到2017年累計培育500個以上;利用“網際網路 ”手段,按照PPP模式,加快推進科技服務雲平台建設,實現“政、產、學、研、金、介、用”多維度的科技服務及科技創新要素線上交易,力爭2017年年底前全面建成,為全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線上服務平台 線下服務視窗 配套服務體系”的一站式科技綜合服務平台。
(六)加快培育科技型企業和科技小巨人。制定科技型企業和科技小巨人標準,整合全市創新創業資源,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扣除政策、企業自主創新引導專項、產業技術創新資金等,力爭到2017年培育科技型企業超過5000家,促進全市中小企業科技成果轉化達到200項以上;開展創投每周行、創業訓練營、年度創業SHOW等活動,通過線上推廣、項目輔導、項目路演、線下培育等形式,發掘、評選優秀創新創業項目和企業,力爭到2017年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500家。

二、創新創業呈現新格局

(七)加快建設眾創空間。推廣高等院校、研發機構以及市場主體建設眾創空間經驗,引導各區縣(自治縣)政府充分利用現有各類孵化平台以及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等市場主體,盤活各種商業樓宇、舊廠房、舊庫房等現有物業,通過“網際網路 ”“創投基金 ”等方式提升完善服務功能,力爭2016年改造新建200家以上眾創空間,實現高等院校及區縣(自治縣)全覆蓋; 2017年複製推廣成功模式,新建200家以上眾創空間。
(八)推進建設企業孵化器。大力開展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推行“一園區一孵化器”建設模式,完善“創業導師 創業輔導員 創業聯絡員”的諮詢服務體系,構建科技企業孵化鏈和孵化服務體系,力爭建成企業孵化器100家以上。
(九)強化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和新產品研發。圍繞我市產業發展方向,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技術創新需求,重點推進先進制造、網際網路、大健康三大領域技術創新。堅持以企業為主導,協同高等院校的優質科技資源,2017年前集中實施18個重大主題專項,攻克100個共性關鍵技術,開發9個核心產品,推動相關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滾動實施《百項重點新產品研發及產業化計畫》,推動完成積體電路、液晶面板、物聯網設備、通訊終端、雲計算、頁岩氣、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高精度工業感測器、高性能鋁合金、3MW―5MW海洋型風電裝備、智慧型化高性能變送器、垃圾焚燒發電成套設備、創新藥物等新興產業系列新產品開發,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十)促進商業模式創新發展。積極推進線上線下融合,在農產品、會展、餐飲住宿、生活服務、批發零售、藥品、酒類、糧食等商貿流通領域推廣電子商務套用;支持傳統商品交易市場利用網際網路,實現“線上商城”與“線下商城”的融合發展;促進農商對接、工商對接、工網對接,推動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拳頭產品運用網路平台開展產銷合作,推動“重慶網貨生產基地”建設和“重慶造”產品上線。

三、基地建設取得新成效

(十一)積極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高新區為核心,兩江新區、經開區、璧山高新區為拓展區,圍繞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等重點領域,加快爭創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打造“1 3”創新驅動核心區。
(十二)著力打造一批創新創業示範基地。以豬八戒網眾包平台、小樣社區等創新平台為載體,積極創建全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圍繞兩江新區、高新區、璧山高新區等重點區域,積極開展研發創新、科技金融、智慧財產權等服務,每年新培育2―3個市級“雙創”示範基地。努力創建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範城市,推動就業服務平台、創業券等創新試點,建立完善促進扶持政策落地、助力小微企業發展的信息互聯互通機制,力爭到2017年,微型企業達到50萬戶,帶動和解決350萬人就業。
(十三)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創新園區。加快推進重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力爭新增1―2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0個市級農業科技園區,基本形成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科技園區體系。科學布點建立10個市級創新創業教學資源研發中心,2017年前建成50個市級高校示範性眾創空間。
(十四)大力提升創新創業孵化能力。支持開展入駐創業孵化基地科技型企業負責人的深度培訓,組織成功創業的企業家、金融機構及風投企業負責人、創業諮詢師等創業導師,進駐基地開展創業論壇、創業沙龍、項目路演、創業名師大講堂等創業培訓、指導活動,提供融資對接服務,開展創業明星等創業典型宣傳評比活動,提升初創期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增強基地服務創業創新的能力。引導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爭取各項資金、稅收優惠,對接落實在創業發展、學習培訓、人事代理、戶口落戶、子女入學和家屬就業、醫療保健、休假療養等方面的“引進育留”人才支持政策。

四、人才改革展現新面貌

(十五)最佳化人才培養方式。最佳化專業學科,圍繞“6 1”支柱產業、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以企業“點菜”模式最佳化專業設定及課程設計,培養企業型人才,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完善教學機制,建立以賽促學體系,實現創新創業課程線上學習和學分互認;促進創新創業,加快建設學生集中實訓平台,建立政府購買企業接受學生實習服務制度,完善大學生休學創業管理機制。
(十六)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培育計畫。創新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激勵保障機制,統籌兼顧各區域、行業、領域、專業,按照“整體部署、分類推進、試點先行、逐步完善”原則,通過制定政策、打造平台、強化服務等措施,到2017年,力爭培育50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50名科技創投領軍人才和50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基本形成適應創新創業需要的高端領軍人才支撐隊伍。
(十七)推動人才評價向科技型、創業型人才傾斜。加快推動科技人員職稱評聘改革,提升專利、著作等智慧財產權、創新產品在職稱評聘中的權重;對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科技獎勵、主導國內外技術標準等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創新人才,可破格評定為高級職稱;研究落實企業人才申報評定高、中級職稱不受單位所有制、崗位和評審通過率限制;研究制定學校教師和企業優秀人才“雙師”職稱評聘管理制度。
(十八)完善個人股權激勵和成果評價改革。加快推動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雙百示範行動”,做好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市科技研究院、重慶郵電大學等院校科技人員技術入股經驗的總結推廣;完善課題評判標準,對科技人員承擔的橫向課題,確保在職稱評聘、業績考核、成果獎勵時與縱向課題“含金量”一致。

五、投融資扶持開創新局面

(十九)建立健全多層次創新創業投資基金。針對各類創新型企業不同發展階段融資需求,發揮好創業種子投資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引導基金、風險引導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作用,加大優質項目跟蹤和項目儲備力度,吸引優秀股權投資團隊來渝設立各類股權投資基金,力爭到2017年政府各類參股股權投資基金規模超過1000億元,帶動企業創新創業投資規模超過5000億元。
(二十)實現創新型企業與資本市場高效對接。建立擬上市企業儲備庫,加強上市輔導,力爭到2017年儲備300家以上符合境內外交易所上市和新三板掛牌條件的企業;支持發行優先股和增發普通股,支持發行公司債和企業債等直接融資;推動重慶股份轉讓中心(OTC)創新發展,支持開展掛牌展示、定向增發和發行債券等業務,支持創新資產證券化等產品,力爭到2017年在OTC成長板、孵化板掛牌的企業超過500家。
(二十一)不斷壯大科技金融服務規模。按照市區聯動方式,積極推廣“大渡口區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準備金池”模式;研究建立智慧財產權價值評估和執業責任保險、智慧財產權收儲機制,推動智慧財產權資本化;進一步完善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機制,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服務。積極推廣“助保貸”“購置貸”業務,在政府增信的政銀合作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力爭到2017年相關貸款規模達到100億元以上;發揮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作用,將適用範圍擴大到製造業和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小型企業。充分發揮中小商貿流通企業公共服務平台作用,不斷探索中小商貿流通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辦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