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2022年9月20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22—2024年)。
檔案全文
重慶市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畫
(2022—2024年)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跨周期調節進一步穩外貿的意見》精神,做好跨周期調節,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結合重慶實際,制定本行動計畫。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認真落實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貿易創新數字賦能為動力,加快培育參與國際貿易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全市外貿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2024年,全市外貿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貿易規模占全國份額穩步提升,進出口更趨平衡,貿易結構更加最佳化,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占比明顯提高,高能級外貿主體加快集聚,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貿易與雙向投資、貿易與產業發展更加協調,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創新活力不斷迸發,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貿易對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進一步增強。到2024年,力爭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突破1萬億元,進出口規模保持中西部領先;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主體突破3萬家,培育10家國家級貿易雙循環企業;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000億元,貿易數位化水平明顯提升。
三、工作任務
(一)實施貿產融合提升行動。
1.夯實貿易發展產業基礎。加快發展積體電路、新型顯示、新型智慧型終端、智慧型網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一批國家級和市級產業集群,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產業生態體系。運用智慧型化技術推進電子、汽車、機車、裝備、醫藥等傳統支柱產業疊代升級,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外向度,增強國際競爭力。加快推動品牌行銷、研發設計、金融物流、“網際網路+”等現代服務業與全市先進制造業協同發展、融合提升。到2024年,全市培育20個產業聚集優勢明顯、區域特色鮮明、創新成效突出、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的外向型產業聚集區。〔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委,各區縣(自治縣)政府和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管委會(以下統稱區縣政府);以下均需各區縣政府負責,不再列出〕
2.推進貿產聯動創新升級。依託特色產業聚集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創建培育一批專業型、綜合性外貿轉型升級平台。鼓勵跨國公司和境外科研機構集聚平台在渝設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以招才引智等方式引進先進技術,集聚創新資源,引進吸收再創新,加速產業融合,提升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著力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貿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加快現有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支持完善研發、行銷、物流、金融、信息等公共服務功能,強化區域品牌培育和國際市場開拓,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支持企業、行業組織參與國際國內標準修訂,大力推動“重慶造”標準國際化。(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商務委、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大數據發展局)
3.加快承接國際及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支持兩江新區創建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加快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建設,探索以“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為原則,以制度和模式創新為重點,以產業鏈協同發展為目標,深化與東部地區產業對接、人才交流培訓等合作。實施“承接產業轉移東部行”行動,以西永綜合保稅區、兩路果園港綜合保稅區為重點,推動電子信息產業補鏈強鏈延鏈;以江津綜合保稅區、涪陵綜合保稅區、萬州綜合保稅區、永川綜合保稅區為重點,加快承接積體電路、醫藥化工、工具機、運動器材等產業轉移;鼓勵渝東北、渝東南地區基於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發揮要素資源稟賦優勢,因地制宜承接紡織服裝、鞋類、家具、塑膠製品、玩具等傳統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產業和加工組裝產能轉移。每年全市分層級開展10場以上“承接產業轉移東部行”活動,加快承接歐美、日韓、港澳台和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招商投資局、重慶海關,各綜合保稅區管委會)
(二)實施貿易結構最佳化行動。
4.最佳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支持兩江新區創建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研究制定《重慶市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完善穩定、可靠、多元的進口渠道,加快擴大智慧型製造和高端裝備、關鍵設備和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環境服務等生產性服務,以及休閒娛樂、體育運動、文創時尚等優質日用消費品和醫藥、康復、養老護理等產品進口,穩定石化、天然氣、礦產品等重要能源資源性產品進口,提升進口外貿占比。穩定筆記本電腦、手機等出口規模,積極擴大智慧型可穿戴設備、智慧型家居、智慧醫療,以及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融合現實(MR)眼鏡、頭盔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加快形成智慧型終端產品出口多點支撐;支持汽車、機車、通用機械、裝備、醫藥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延伸,培育以質量、技術、品牌、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提升產業外向度;加快發展壯大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積極創建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提高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比重。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產品進出口。到2024年,全市進口在外貿進出口總值中的占比提升至4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突破7000億元。(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經濟信息委、市農業農村委、市科技局)
5.最佳化貿易方式。加快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完善出口品牌管理、統計和政策體系,支持企業加強品牌國際推廣、商標專利申請和運營、智慧財產權保護,鼓勵企業採用國際先進質量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組織生產和質量檢驗,增強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生產和供給能力,做強一般貿易。紮實推動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建設,支持西永綜合保稅區、兩路果園港綜合保稅區內智慧型製造企業繼續向品牌、研發、分撥和結算中心等產業鏈高端延伸,探索拓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境內外檢測維修和再製造業務,做優加工貿易。推動中歐班列(成渝)與西部陸海新通道有效銜接,加快引進國際物流和貨代龍頭企業在全市綜合保稅區內建立供應鏈中心、國際物流分撥中心,做大保稅物流規模。到2024年,力爭全市一般貿易進出口突破3500億元,加工貿易進出口突破4500億元,保稅物流進出口突破2000億元。(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經濟信息委、重慶海關,各綜合保稅區管委會)
6.最佳化市內區域布局。構建以中心城區為引領,主城新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城鎮群為支撐的外貿發展格局。統籌推進中心城區和主城新區優先布局國家級開發開放平台和重大外貿項目,大力發展總部貿易、“保稅+”和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發揮全市開放引領作用。支持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城鎮群加快生豬、柑橘、茶葉、中藥材、蔬菜等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和農產品出口示範基地建設,加大涉農外向型主體培育,做大特色農產品出口規模。到2024年,中心城區進出口規模突破8800億元,主城新區進出口規模突破1000億元,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城鎮群進出口規模突破200億元。(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農業農村委)
(三)實施貿易主體壯大行動。
7.加快引進和培育高能級外貿主體。支持專業外貿企業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加強國際貿易合作和高端外貿人才引進,整合貿易資源,建立向產品設計、採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高效協同管理體系,培育一批具備全球採購和銷售網路的綜合商社和現代供應鏈管理企業。規劃建設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集聚地,加強招商引資,集聚一批具有採購、分撥、行銷、結算、物流等單一或綜合貿易功能的貿易總部,認定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國內資源配置能力,具備全球採購和銷售網路的優強外貿企業。到2024年,力爭全市進出口1億元以上的企業達到500家。(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招商投資局)
8.培育“專精特新”中小外貿企業。聚焦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庫,開展“千企貿易幫扶成長計畫”,建設重慶中小外貿企業產品技術海外展示交易平台,支持入庫中小企業提升海外市場開拓、產品國際認證、智慧財產權境外註冊、涉外風險防範等國際化經營能力。鼓勵中小企業深耕細分市場,圍繞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節點,積極參與產業鏈協同創新,打造一批以產業鏈為紐帶、以大企業為引領、以中小企業為支撐,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優勢互補、相互協作的外貿企業集群,增強全市外貿發展內生動力。到2024年,全市集中培育專注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高、產業支撐作用大的“專精特新”外貿中小企業100家。(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經濟信息委)
9.培育貿易雙循環企業。積極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培育一批以國內國際市場協同互促、創新驅動屬性突出、競爭實力強勁、帶動作用明顯的貿易雙循環企業。支持企業引進國際先進生產要素,整合國內創新資源,著力提升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積極拓展國際生產布局和供應渠道,加快構建國內外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高效暢通的全球行銷渠道和生產供應網路。到2024年,力爭全市培育國家級貿易雙循環企業10家、市級貿易雙循環企業100家。(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市場監管局)
(四)實施多元化國際市場拓展行動。
10.持續最佳化國際市場布局。支持企業組合套用5G、VR、AR、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和線上展會、電商平台、海外倉等多種渠道,繼續深化與歐盟、日韓、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貿易合作,持續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非洲、南美洲等新興市場。搶抓中新“點對點”、成渝—東協“面對面”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經貿合作機遇,綜合考慮市場規模、貿易潛力、消費結構、產業互補、國別風險等因素,加強細分市場研究。堅持政策引導與重點扶持並舉,全方位開拓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重點國別市場。到2024年,重慶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占比達到30%以上。(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中新項目管理局、市貿促會)
11.推進貿易促進平台建設。辦好中國國際智慧型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陸海新通道國際合作論壇等國際性展會活動,不斷提升對外吸引力和國際影響力。積極組團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國際性貿易投資活動,深化國際投資、貿易、技術等領域交流合作。發揮我市汽車、機車、通用機械、五金工具、化工、醫藥等產業優勢,在“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和地區及RCEP成員國策劃舉辦一批線上線下品牌展,開展“品牌商品海外行”活動,帶動重慶產品“走出去”。每年分層級舉辦100場“線上展、雲對接”活動,到2024年全市累計超過1萬家(次)外貿企業拓展國際市場。(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中新項目管理局、市招商投資局、市貿促會)
12.加強國際行銷體系建設。支持外貿企業、跨境電商企業和物流企業加快在中歐班列(成渝)、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航線沿線重點國家及地區圍繞汽車、機車、通用機械、消費品等領域,建設一批品牌推廣效果好的公共展示中心、集散配送功能強的分撥中心、區域輻射半徑大的批發市場、市場滲透能力強的零售網點、實地服務與智慧型化遠程服務融合發展的售後服務網點和備件基地,完善境外行銷服務保障體系。制定支持海外倉高質量發展政策舉措,鼓勵企業綜合運用BOT(建設—運營—移交)、結構化融資等方式在重點市場布局海外倉,提供從國內集貨、出口退稅到國際運輸和清關、海外倉儲管理及目的國(地區)配送的全程跨境物流服務。鼓勵金融機構通過海外項目貸款、內保外貸、外保內貸、“境外項目+出口信貸”、併購貸款等方式對企業建設境外行銷網路和海外倉提供信保、融資支持。到2024年,力爭全市分層級建設國際行銷服務公共平台10家,培育在信息化建設、智慧型化發展、多元化服務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優秀海外倉企業8家。(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金融監管局、市貿促會、人行重慶營管部、進出口銀行重慶分行)
(五)實施對外貿易創新行動。
13.推動跨境電商高水平發展。加快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完善全口徑、多維度的跨境電商統計監測、信用評價和綜合考核體系。最佳化拓展重慶跨境電商地方公共服務平台功能,推動海關、稅務與企業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平台集成對接,實現企業業務一站式辦理。聚焦汽車機車配件、五金工具、家居園藝、機械、運動娛樂、消費電子等行業,培育建設一批線下跨境電商產業園。加大各類跨境電商主體招商力度,建立“眾創中心”“本地化服務中心”“實訓基地”等跨境電商孵化平台,促進跨境電商產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組織跨境電商平台與傳統外貿企業、內貿企業等開展資源對接,幫助企業拓寬線上行銷渠道,開拓海外市場。建立跨境電商協會,舉辦中國(重慶)跨境電商交易會,積極參與國家跨境電商行銷、物流、支付、統計等領域標準建設。到2024年,全市建設要素集聚、主體多元、服務專業的跨境電商示範區8個,每年舉辦跨境電商活動100場以上,跨境電商經營主體達到2000家以上,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突破600億元。(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政府口岸物流辦、市郵政管理局、重慶海關、重慶市稅務局、人行重慶營管部)
14.提升保稅維修業務發展水平。支持綜合保稅區加快培育和引進維修企業,開展航空航天、船舶、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數控工具機、通訊設備、精密電子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符合環保要求的產品全球維修業務。完善屬地“商務主管部門+海關+區縣政府(開放平台管委會)”監管協同機制,加強“一對一”政策指導,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內企業按照綜合保稅區維修產品目錄開展保稅維修業務,探索支持符合條件的綜合保稅區外企業開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符合環保要求的自產出口產品保稅維修。支持渝中區開展二手名表和珠寶保稅維修業務。支持兩路果園港綜合保稅區承接國內二手智慧型終端產品保稅維修出口海外業務,做大保稅維修規模。到2024年,力爭全市保稅維修產值突破100億元。(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生態環境局、重慶海關、重慶市稅務局,各綜合保稅區管委會)
15.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爭取大足區五金市場儘快獲批國家市場採購貿易試點,建立市場採購貿易綜合聯網信息平台,強化源頭可溯、風險可控、責任可究的綜合管理機制,完善市場採購貿易便利化舉措。開展市級外貿綜合服務企業(以下簡稱綜服企業)認定,進一步完善集中代辦退稅備案和海關“雙罰”機制,明確綜服企業身份及責任,鼓勵綜服企業最佳化通關、物流、倉儲、退稅、結算、融資等服務內容和渠道,營造適應綜服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建立健全二手車出口管理和配套服務體系,有序推進二手車出口。到2024年,力爭全市市場採購貿易實現“零”的突破,綜服企業帶動進出口300億元,二手車出口實現常態化。(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經濟信息委、重慶海關、重慶市稅務局、人行重慶營管部)
16.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最佳化服務貿易結構,穩定並拓展運輸、建築、加工服務等傳統服務貿易,重點培育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智慧財產權、金融等知識密集型新興服務貿易。加快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建設,完善促進政策體系,做大做強我市已獲批的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國家人力資源服務出口基地,爭取創建國家數字服務、文化服務等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引領帶動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加快建設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城市,開展服務外包轉型升級行動,推進服務貿易(外包)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培育一批信息技術外包和製造業融合發展示範企業,探索完善地方服務貿易統計體系。推進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推動試點任務落地見效,總結提煉並上報一批經驗案例向全國複製推廣。加強技術貿易指導,鼓勵企業用好《重慶市鼓勵進口技術目錄》,推進技術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統計局、市經濟信息委、人行重慶營管部、市衛生健康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
(六)實施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行動。
17.持續加強國際物流保障。依託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創新國際貨櫃供需線上對接套用場景,歸集外貿企業用箱用艙需求,提前對接船運公司和貨代企業,推動外貿企業與航運公司和貨代企業簽訂“量價互保”長期合作協定。引導進出口商協會組織中小微外貿企業與國際航運公司開展直客對接。創新與沿線國家跨地區、跨部門綜合監管模式,建立重慶與新疆、上海、廣東、廣西、雲南等外貿主要進出口岸協同配合機制,穩定開行中歐班列(成渝),提質開行“滬渝直達快線”,加密開行重慶至廣西北部灣港鐵海聯運班列,常態化開行重慶至廣東湛江港、海南洋浦港鐵海聯運班列,增加開行西北地區與重慶集散班列,加密中越、中老國際班列開行頻率,適時開行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國際班列,最佳化東協跨境公路班車直通模式,推進跨境運輸便利化和大通關協作,發展內陸國際多式聯運。引導企業通過“單一視窗”及時公示、動態更新口岸收費目錄清單,便於貨主進行比較選擇和社會監督。進一步規範進出口環節運輸、物流、港口、碼頭、口岸、國際貨代等經營行為,加大對違法違規收費、哄抬運價等行為的打擊力度。(責任單位:市政府口岸物流辦、市交通局、市商務委、市市場監管局、市中新項目管理局、重慶海關)
18.加快推進貿易援助調整。在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前提下,建立貿易援助調整制度,對因受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和貿易壁壘影響而造成貿易競爭力下降、員工流失、生產經營困難的企業,探索以有效發揮公共服務資源的技術援助為重點,通過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為企業在市場推廣、檢測認證、標準法規、國際市場行銷、產品設計研發、信息化水平提升、風險管理諮詢及培訓、出口信用保險、供應鏈管理及融資、人員培訓等方面提供援助,幫助企業克服生產經營困難,穩定產業鏈供應鏈。(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經濟信息委、人行重慶營管部)
19.推動貿易和雙向投資協調發展。把利用外資作為主動參與全球價值鏈的有效途徑,全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和相關配套法規,積極參與修訂《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聚焦我市產業發展堵點、斷點和痛點問題,在中高端製造、高新技術、傳統製造轉型升級、現代服務等領域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並加強對重點外資企業(項目)在用地、用能、環保、人員等方面的保障,以產業投資增長帶動貿易增長。創新對外投資合作方式,圍繞中歐班列(成渝)和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對外經濟發展較好、同質化競爭相對較小、經濟發展互補性較強的重點國家合作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加強產能合作,推動構築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
(七)實施區域合作提升行動。
20.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貿易協同發展。深化川渝兩地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綜合保稅區、國際合作園區等平台建設合作,重點圍繞汽車、電子等重點外向型產業加快承接國內國際產業轉移,推動“補鏈成群”發展。積極推動建設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探索鐵路運輸單證物權憑證功能試點,加快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等改革創新舉措和差別化試點政策集中落實、率先突破和系統集成,在更大範圍複製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加快共建“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分撥中心,圍繞汽車機車及零配件、機械及電子料件、大宗商品、生活消費品等重點商品,共建覆蓋“一帶一路”節點國家和周邊省區的骨幹貿易網路。到2024年,全市建立高質量、高標準“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分撥中心項目3個,帶動進出口總額100億元以上。(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委、市政府口岸物流辦、重慶銀保監局、重慶海關、重慶市稅務局、人行重慶營管部、進出口銀行重慶分行)
21.深化與RCEP成員國經貿合作。出台《重慶市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行動計畫》,關注RCEP成員國之間3年內實際執行關稅減讓顯著產品,加強市場研判、產品研發和原產地累積規則運用,幫助企業最佳化在RCEP區域內的產業鏈布局。落實通關便利化措施,採取預裁定、抵達前處理、信息技術運用等高效管理手段,實現果蔬、肉類等生鮮產品快速通關。完善服務RCEP等協定實施的公共服務平台,為企業熟練運用RCEP經貿規則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引導企業強化風險防範和安全保護。到2024年,全市對RCEP成員國貿易占比達到30%以上。(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貿促會、重慶海關、重慶市稅務局、人行重慶營管部)
(八)實施貿易便利化行動。
22.推進通關服務便利化。開展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全面推行“提前申報”“兩步申報”“兩段準入”等通關模式改革,鞏固“快處快放”措施,對快件、易腐貨物等高時效性商品在進出口環節實施快速驗放;推進轉關轉港、清關物流並聯作業;鼓勵支持AEO(經認證的經營者)高級認證企業運用經核准出口商制度,自主出具原產地聲明;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海關跨關區全業務領域一體化試點,深化以企業為單元的海關稅款擔保改革;最佳化“單一視窗”功能,拓展智慧型報關套用範圍,推廣線上預約查驗模式;簡化科研設備、耗材進出口通關手續,對國外已上市但國內未註冊的醫用醫療器械,準許試點單位在強化自主管理、確保全全的情況下申請進口,由海關根據有關部門意見辦理通關手續。(責任單位:市政府口岸物流辦、重慶海關、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商務委)
23.推進出口退稅服務便利化。全面推行網上申報和限時辦結等措施,最佳化簡化出口退稅事項辦理流程,切實提高函調質量,進一步最佳化退稅流程,加快退稅進度,落實啟運港退稅政策,全市辦理正常出口退稅的平均時間壓縮在6個工作日以內,對高信用級別企業進一步縮短辦理時間,確保及時足額退稅。提升出口退稅智慧型申報水平,推進部門數據共享,最佳化電子稅務局功能,持續擴大出口退稅申報“免填報”範圍,積極推行出口退稅備案單證電子化。推行綜合保稅區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責任單位:重慶市稅務局)
24.提升跨境金融服務水平。深入推進國家區塊鏈創新套用試點,將“區塊鏈+跨境金融”特色領域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融資結算套用場景複製推廣至中歐班列(成渝)。鼓勵區縣通過建立風險保證金、政府性融資擔保等方式,幫助進出口企業增信。推動金融機構依託跨境服務網路,為企業提供跨境發債、跨境投資併購、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等跨境金融服務。爭取開展本外幣合一的跨境資金池業務試點。支持企業在外貿進出口中積極採用人民幣進行結算,規避匯率風險,節約財務成本。(責任單位:人行重慶營管部、市金融監管局)
25.抓實抓好外貿信貸投放。用好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貿企業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債務融資工具,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單列外貿企業專項信貸計畫,按照市場化原則創新應收賬款、訂單、倉單、保單質押等專項金融產品,加大對外貿企業特別是小微外貿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根據自身風險管控能力,對有訂單、市場發展前景良好但暫時受困的外貿企業,不抽貸、不斷貸、不壓貸,滿足企業持續經營合理資金要求。鼓勵金融機構用好政策性轉貸資金,加大對外貿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信貸支持力度,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責任單位:人行重慶營管部、重慶銀保監局、市金融監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委、進出口銀行重慶分行)
26.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力度。進一步最佳化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評審條件和理賠追償措施,積極拓展產業鏈和市場採購貿易、保稅維修和離岸國際貿易承保業務,加強企業出運前風險保障。將中型和小微外貿企業認定標準分別放寬至5000萬美元和500萬美元,支持各區縣建立小微外貿企業出口信用保險統一投保平台,對平台投保降費20%,對中小微外貿企業出口信用保險統一投保平台給予優惠費率,對納入工業和信息化部“專精特新”“小巨人”清單的中小微外貿企業,平均費率降幅原則上不低於10%。用好風險補償資金池和“白名單”機制,擴大保單融資規模;支持出口信保公司會同其他金融機構強化供應鏈金融服務,為上下游企業提供增信支持和融資便利。(責任單位:人行重慶營管部、重慶銀保監局、市金融監管局、市商務委、中國信保重慶分公司、進出口銀行重慶分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外貿工作的領導,建立推進外貿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市商務委牽頭,會同市級有關部門和中央在渝單位,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積極向國家有關部委爭取政策支持,協調推進外貿高質量發展。各區縣政府和開放平台管委會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擔當,明確重點任務,抓好工作落實。
(二)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在符合國際貿易規則的前提下,各區縣政府、開放平台管委會和市級有關部門要用足用好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保持現有穩外貿支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進一步引導和帶動社會資金投入,做好跨周期穩外貿政策設計,促進外貿穩中提質。
(三)加強貿易領域風險防範。嚴格執行國家出口管制政策法規,加強最終用戶最終用途管理。健全政府、行業組織、研究機構和企業協作的多主體協同應對貿易摩擦機制,建設汽車、機車、通用機械等領域應對貿易摩擦工作站,加強貿易摩擦和產業損害預警監測,切實防範貿易領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