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始設於1935年,前身為礦冶工程系、冶金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1998年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0年三校合併後與原重慶建築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合併,組成了新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為學科齊全、設備先進、師資雄厚的學院,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學院下設冶金工程系、材料科學系、材料加工工程系、建築材料工程系、裝飾材料與工程系、教育部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研究所(材料測試中心)等6個二級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創辦時間:1935年
  • 類別:公立大學
  • 主要院系:材料科學系、材料加工工程系、建築材料工程系等
  • 現任院長:黃曉旭
學院概況,發展歷程,學院領導,組織機構,師資隊伍,學術成就,專業介紹,科研概況,科研項目,

學院概況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歷史沿革起源於原重慶大學冶金系,機械工程二系和原重慶建築大學建築材料工程系。冶金系起始於1935年創建的礦冶系,後更名為冶金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1998年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工程二系始建於1960年,1998年更名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成為新成立的機械工程學院的一個系;建材系始建於1979年,1998年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系。2000年,重慶大學、重慶建築大學和重慶建築專科高等學校三校合併成立新的重慶大學,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與原重慶建築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合併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8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與原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一起組成為現在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現已成為學科齊全、設備先進、師資雄厚的學院,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學院下設6個系,即冶金系、材料成型系、建築材料工程系、裝飾材料與工程系、材料科學系和材料加工系。
經過七十餘年的建設和發展,學院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名列學校前茅。
學院設有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下設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3個本科專業,其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包括材料科學、建築材料、材料加工和建築裝飾材料4個專業方向。擁有材料學國家重點學科和鋼鐵冶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擁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在校本科生2000餘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000餘人。70多年來,累計培養博士、碩士和本科等專業人才近5萬人。
現有在職教職工2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近150人,博士生導師30人,教授38人,副教授57人。學院擁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入選者,國家十一五“863”計畫材料領域專家組成員,“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獲得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和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等優秀人才。
學院擁有總面積20000多平方米的教學、科研及辦公用房,實驗研究設備2000餘台套,價值6000餘萬元。建有國內一流的的電鏡中心。建有功能完善、設備先進的現代化“冶金-材料工藝實驗大樓”。
學院高度重視科研工作,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863”計畫項目等國家級項目以及教育部、建設部、重慶市及兄弟省市的省部級科技項目1000餘項,承擔了企業委託科技項目2000餘項,同時,還承擔了一大批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國防科技項目。通過數十年的不斷積累和發展,逐步形成了包括冶金、材料科學、材料加工、材料成型、建築材料、複合材料、環保等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及套用技術開發的完整科研體系,建成了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大批科研基地,與600多家行業龍頭、骨幹企業建立了長期的、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在鋼鐵冶金、鎂合金、材料加工及成型、核工業新材料、新型建材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特色,部分研究領域的科技實力已進入國內領先、國際先進行列。先後獲得國家級科技獎10項,部省級科技獎60餘項。近五年(2009 - 2013年),實到科研經費2.37億元,正式出版專著和教材15部,獲權專利259件,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300多篇,其中SCI、EI收錄1300多篇。

發展歷程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前身是始設於1935年的采冶工程系,後更名為礦冶工程系,冶金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1998年首次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0年又與原重慶建築大學建築材料工程系合併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1929年10月12日,重慶大學創建於重慶菜園壩楊家花園。初期只有文、理預科,1932年成立文學院和理學院。1935年成立工學院,1935年9月,校長、礦冶專家胡庶華在工學院下設采冶工程系,采冶工程系分為採礦及冶金兩組。1941年采冶工程系更名為礦冶工程系。
抗戰時期,先後來礦(采)冶工程系任教的有魏壽昆周志宏周惠久余名鈺何杰(孟綽)、林清之(斯澄)、蔣導江、鄺英傑、馬載之蔡承雲(女)、王紹瀛、劉綱、楊樹棠丘玉池等著名教授。使礦(采)冶工程系得到快速發展,在國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該系學生從三年級起分為採礦冶金兩組。冶金組設有普通冶金、鋼鐵冶金、非鐵冶金、電冶學、試金術、礦石分析等課程。該系擁有岩石實驗室、礦物標本室和普通礦物分析鏡、顯微照相機等教學設備。
1952年9月起全國開展大規模院系調整,在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及地質、採礦、冶金 3系專業會議期間,西南區小組即對西南區工學院的調整,提出了初步方案,並報經教育部批准。1952年9月初,西南文教部召開西南地區高等教育調整會議。主要討論“西南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方案”,特別是重慶大學的調整方案。重慶大學由何魯、鄭衍芬金錫如、宋殿賓、焦樹樑、王際強、江澤佳蔣導江等出席參加會議。1952年院系調整後,重慶大學發展為一所理工結合以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設有11個系,將有色金屬冶煉及有色礦開採兩組調昆明,成為昆明工學院(現昆明理工大學)的一部分,重慶大學礦冶系也分為冶金及採礦工程兩個系。冶金系設有化學冶金和金屬材料兩個專業。
1952年至1966年,面對國家鋼鐵工業大發展的需要,培養鋼鐵工業的專門人才是當時的首要任務。為適應此需要,在教學組織上相繼成立了煉鋼煉鐵金屬學、軋鋼、冶金爐冶金原理化學等七個教研室。在專業設定上1959年以前只有鋼鐵冶金一個專業,1959年增設了軋鋼專業,又於1960年增設了金屬材料專業。至此,冶金系成為擁有鋼鐵冶金、軋鋼、金屬材料三個專業的教學單位,在校學生達1500人。1961年鋼鐵冶金專業招收了首屆研究生。1980年以後合併拓寬為鋼鐵冶金(化學冶金)專業,1986年又新辦的熱能工程(工業爐熱工及自動化方向)專業。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為實現專業的進一步調整和最佳化,1997年遵照國家新修訂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重慶大學的鋼鐵冶金專業和熱能工程(工業爐熱工及自動化方向)專業合併調整為冶金工程專業
1980年,為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冶金系更名為冶金及材料工程系。
1998年首次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0年又與原重慶建築大學建築材料工程系合併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附錄:原重慶建築大學建築材料工程系歷史沿革
1952年,西南地區高等教育進行院系調整。將重慶大學西南工業專科學校川北大學、川南工業專科學校、成都藝術專科學校、西南交通專科學校共6所院校的9個土木、建築系(科)合併,於1952年10月6日批准成立重慶土木建築學院,校址選在沙坪壩區北街83號(原西南師範學院校址),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建立的新型大學。1953年9月雲南大學、貴州大學土木系調整來院。1954年5月25日更名重慶建築工程學院,成為西南地區唯一一所土木建築類高等院校,也是當時中央建築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屬高等學院。1978年2月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94年1月更名為重慶建築大學
建築材料工程系的前身是設立於1953年12月的土木系建築材料教學小組(1953年12月,學院設定土木系和建築系,土木系下設建築材料等9個教學小組),1954年11月改為建築材料教研組,1973年11月,建築材料及製品教研組從土木系分出,與衛生工程系合併(1956年8月學院增設)為水氣與建材系。1979年5月水氣與建材系改名為城市建設工程系,1979年8月建材專業從城建系分出:成立建築材料與製品系,後改稱建築材料工程系,陳惟時、潘雙印、謝風舉、岳昌年、林芳輝、黃佳木先後任系主任。蒲心誠教授和林芳輝教授1991年獲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徐家寶教授為重慶市第八、九屆政協委員。
建築材料專業於1959年開始招收四年本科學生,1961年將建築材料專業改名為建築材料與製品專業,1963年學院調整後設建築材料與製品五年制等5個本科專業,1970年11月建築工程材料及製品專業改為混凝土及製品專業,1982.11.18-28:混凝土及建築製品專改為建築材料及製品專業本科四年制,後根據國家調整後的專業目錄改為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1984年月13日獲得建築材料碩士學位授予權(1980年起培養),1989年10月蒲心誠教授被批准為建築材料博士生導師, 1995年獲得建築材料博士學位授予權,1989年“改革課堂教學,加強實踐環節,提高建築材料課教學質量”獲得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1958.5.13學院與建工部建築科學研究院合作,成立建築材料研究組(組長楊珏)等4個研究小組,1959年擴大為室,1960年1月發展為建築材料研究所。
1964年 3月學院科學研究所下設石膏建築製品研究組,1989年成立建築材料工程研究所,另設立矽酸鹽製品研究室、裝飾材料研究室。歷年來,在輕質膨脹大磚和頁岩磚、含鈦耐鹼纖維增強礦棉水泥、灰砂矽酸鹽混凝土及其製品、鹼礦渣水泥和鹼礦渣混凝土、特細砂混凝土及特細砂高質量混凝土,工業殘渣利用及地方性膠結材料、混凝土熱養護理論及套用技術等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輕質膨脹大磚和頁岩磚等的試製與生產”1960參加省科技先代會並獲獎章, 1958年起楊珏副教授開始系統研究細砂混凝土,1978年獲得四川省科技大會獎和重慶市科技重大成果獎,1983年“沸騰爐渣水泥”獲煤炭工業部科技進步特等獎,1985年“熱介質定向循環養護坑新工藝”獲首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TRS隔熱片新型室內裝飾材料” 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建材系長期以來一直重視學術交流,1959年1月蘇聯混凝土專家莫爾卡夫來院講學,1989年11月舉辦首屆“全國灰砂矽酸鹽建築製品“學術研討會,1990年蘇聯烏克蘭基輔建築工程學院克里文科院士被聘為外聘專家,1991年蘇聯烏克蘭基輔建築工程學院魯諾娃院士應邀來學院舉行接觸硬化膠凝材料系列專題學術講座。

學院領導

【院長】黃曉旭
【黨委書記】王雨
【副書記】鄧扶平
【紀委書記】黃光傑
【副院長】張丁非黃光傑、謝衛東、楊長輝、邱貴寶

組織機構

學院辦公室
冶金工程系
重慶大學冶金系(冶金工程專業)最早創建於1935年。當時隸屬於礦冶系,為礦冶專業。新中國成立後,冶金專業從礦冶系分離出來,成立冶金系。到1979年以前,我校有煉鐵、煉鋼兩個專業。現在的冶金工程專業所涉及的範圍包括了原來的三個本科專業,即鋼鐵冶金、有色冶金和冶金物理化學專業。
重慶大學冶金工程系是我國歷史最悠久、師資力量最雄厚、學術地位及辦學水平居於最前列的系科之一。創辦近七十年來,培養了近4000名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培養的學生中,走上省部級領導崗位的人員數名、在廳局級和處級崗位工作的學生占有較大的比例;培養的學生現已遍布世界10多個國家,其中許多學生在科學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業績。
各用人單位對重慶大學冶金工程系的畢業生評價較高,他們的普遍反應是:肯吃苦,工作能力和敬業精神強,有較好的開拓創新精神。
重慶大學冶金工程系(冶金學科)現有國家僅有的幾個冶金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即擁有鋼鐵冶金、有色冶金、冶金物理化學三個博士點。同時擁有這三個專業的工學碩士授權點和冶金工程、工業工程工程碩士授權點。其冶金實驗室為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冶金學科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冶金工程系科研實力較強、經費較多。2001年實到科研經費近400萬元
科研經費中,有50%以上為國家級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攀登計畫項目及各部委、重慶市的重點科研項目等。近年來,冶金工程學科獲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大量科技成果。
冶金工程系近年來在本科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冶金工程本科專業的教學內容已大大拓寬,並採用了現代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現在,其教學內容已向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管理技術、環境工程等領域擴展,十分強調培養高級創新性的複合人才。冶金系編著的《鋼鐵冶金原理》、《傳輸原理》等本科教材在全國有很高聲譽。《鋼鐵冶金原理》教材還獲得了1997年冶金工業部優秀教材第一名、1998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
材料加工工程系
材料科學系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為了適應當時國民經濟發展對材料類人才的需求,成立了材料科學系。當時的名稱為"金屬材料熱處理工藝與設備教研室",1965年該專業的第一屆學生畢業,迄今為止,該系已為國家培養了二千餘名高級專門人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對人才質量要求的提高,特別是近年來專業改造的進行,該系對教學內容和科研方向做出了較大調整,從過去以金屬材料熱處理為主逐漸向發展高性能的高新材料為主的方向轉化。近年來,教學硬體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已建成了"重慶大學基礎材料教學實驗中心",結合學校"211"工程的建設,已購進了數套高檔的進口實驗設備。
三十多年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該系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點。以培養高素質綜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該系重視數理基礎的加強和外語、計算機知識的培養;擴寬學生的知識面;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多年來,該系培養的學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
該系承擔了國家、地方和企業委託的科研任務,獲各級科技進步獎和國家專利多項,多篇學術論文被國際知名的檢索機構檢索。近年來承擔的重點科研項目有:生物材料、微釩鈦高抗震性能建築結構鋼的開發、亞微米晶材料的開發、高性能鈦合金的研究、X射線斷層掃描裝置的研究等。
建築材料工程系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築材料工程系(以下簡稱建材系),即原重慶建築大學建材系,下設"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本科專業。研究生培養設有材料學碩士點、材料物理與化學碩士點、材料學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本科專業,90年代前,即為"建築材料工程"本科專業。該專業創建於1959年,1983年獲碩士點,1995年獲博士點,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已發展成一定規模,在全國建築材料學科領域有重要的影響和地位。從1959年至2001年,累計培養本科學生2560餘人,碩士80餘人,博士7人,培養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他們均已成為國家建材行業的骨幹力量。目前該專業在校本科學生350人,碩士生50人,博士生10人。
建材系現有教師38人,其中博士導師4人,教授7人,副教授(或高工)15人,講師12人,助教4人。近五年來,教師共發表科研教學論文250餘篇,出版專著5部,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7項,科研成果轉讓10項,直接經濟效益800萬元。目前承擔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省部級項目8項,以及10餘項橫向科研項目。在建築材料一些研究領域,如高強混凝土與超高強混凝土、新型節能牆體材料、固體廢渣資源化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
裝飾材料與工程系
隨著我國建築裝飾行業的迅速發展,國家對建築裝飾工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築裝飾材料與工程系(以下簡稱裝飾系)秉承重慶大學優良傳統,順應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積極整合教學資源、努力發揮專業特色,為培養新時期研究型、綜合性高級人才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裝飾系下設“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建築裝飾工程與材料方向)專業,自於1993年原重慶建築大學建材系開始招收“建築裝飾工程與材料”專業專科學生、1997年在全國率先招收“建築裝飾工程”本科生以來,該專業方向始終貫徹以技術、管理、藝術為一體的教育方針,依託重慶大學豐富的學科背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多年來,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現已培養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千餘人,同時每年有近15%的優秀本科畢業生保送成為免試研究生,另有15%左右的畢業生通過研究生考試成為我校或其它著名高校研究生。目前在校本科生近二百四十人,碩士研究生8人。
裝飾系學術力量雄厚,有一隻博士生導師、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講師等多層次的教學師資隊伍,涉及裝飾美術、裝飾設計、裝飾施工管理、裝飾工程概預算、建築裝飾材料等學科,除在理論上發表有大量學術價值較高的論文、專著和教材,具有豐富的理論教學經驗以外,同時具備豐富的工程實踐能力,他們大多主持或參加過一些大中型裝飾工程的設計、施工與管理、現場監理等工作,以及建築裝飾工程設計、施工的招投標及評標工作。針對該專業實踐能力較強的特點,配備有大量先進的教學設備,並建立了美術室、計算機套用實訓室、裝飾材料性能實驗室、裝飾構造實驗室、裝飾模型製作室等校內實訓基地,以及專業資料閱覽室,並同時在校外與部分設計與施工能力強、行業影響力較大、熱衷教育事業的建築裝飾企業共建教學實訓基地。
經過十幾年堅持不懈教學改革,裝飾系在完善教學培養方案、改進教學方法、充實教學資料、建立教學實習基地等方面不斷取得成績,與中國建築裝飾協會重慶市建築裝飾協會以及大批著名裝飾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為建築裝飾行業的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專業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專業
該專業是集機械、電子、材料三者為一體的綜合性工程套用技術專業。培養控制各種材料成形的基本理論、模具設計、成形工藝及設備、成形過程自動控制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軟硬體基礎、工程圖學、工程力學、電工及電子學、機械設計、金屬學及熱處理、材料成形工程CAD/CAE/CAM(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計算機輔助製造)技術、材料成形工藝及設備、衝壓工藝及模具、鍛造工藝及模具等課程。
學生畢業後可到與機械工程、機電工程、材料工程、汽車製造有關的工業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企業事業單位從事設計、研究、開發、管理和行銷工作。
中心實驗室

師資隊伍

學院2013在冊教職工204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計畫”2人,“外專千人”1人,高層次人才2人,“百人計畫”4人。正高級50 人,副高級51人,博導53人。在編教師系列人員134人,具有博士學歷的91人,占68%。全院離退休職工總數為239人。教師中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2人,長江學者2人;教育部百千萬人才工程3 名;重慶市學科帶頭人11人,國家級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重慶市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重慶市突出貢獻專家1 人,重慶市百名傑出科技領導人才培養計畫1人,國務院學科評審組成員1人。
學院辦公室:鄧扶平、毛紅霞、曾丁丁、張紅偉、郭建綺、何玫、李挺劉虹、馬嵐、宋薇薇、塗然、周燕
冶金工程系:白晨光陳登福梁小平劉清才、呂學偉、邱貴寶、唐萍王謙溫良英文光華謝兵、鄭忠、朱子宗、董凌燕、何生平、扈玫瓏、李鴻乂、劉守平、歐陽奇王成善王雨伍成波、楊劍、張生富、祝明妹、李剛、侯自兵、李玉剛、龍木軍、任山、王宏坡、王水波、徐健、余文軸、張正榮、刁江、廖正隆、林寶華、唐渝生、張明熹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鄧德安、龍思遠、彭曉東、沈駿、謝衛東、趙建華、周杰、曹韓學、凌澤民、權國政、王開、王夢寒、王笑川、溫彤、夏玉峰、徐戊嬌、薛寒松、游國強、何乃軍、鞠治剛、賴世強、李軍超、呂曉東、饒勁松、田曉虎、向勇書、楊大壯、楊艷、葉延洪、李慶勇、劉波
材料加工工程系:竇鵬、黃光傑黃光勝、劉慶、欒佰峰、羅伯特.桑德斯、彭建、盛光敏、信運昌、葉文海、張喜燕、鄭江、周正、陳澤軍、王健、楊曉芳、袁新建、張志清、Adrien CHAPUIS、何維均、王柯、吳曉東、黃減生、冉昊林、吳桂林、吳桂林
材料科學系:陳先華陳興品、陳玉安、高家誠蔣斌劉天模、聶建峰、潘復生湯愛濤王敬豐辛仁龍張丁非張靜、胡耀波、王金星王勇、徐辛梓、曾文、左汝林、張力、喬麗英、胥鈞耀、劉國金、孫德恩、孫立東吳剛、夏俊玲
建築材料工程系:黃佳木、李新祿、彭家惠、彭小芹、錢覺時萬朝均楊長輝陳明鳳、賈興文、李有光、劉芳、王沖、吳建華俞心剛、張智強、葉建雄、陳科、苗苗、曾路、張建新、白光、白冷、李效椿、梁文范、明德華、譚中凡
裝飾材料與工程系:龔七一、盧健、周躍生、周永進、陳熙、杜蕾、范維、范英儒、付彧、駱文雄、王榮輝、吳志強、徐可、徐明均、陳今農、張興元、王可、葉新明
中心實驗室:曹玲飛、黃曉旭、賈志宏、唐文新、劉施峰、張育新、萬體智、張玉奇、陳厚文、馮宗強、黃天林、劉傳璞、吳素娟袁媛李春梅、劉瑩瑩、覃麗祿、唐昌發、巫山、張紅菊、張露、雷繼承、余亮、喻睦勇

學術成就

已完成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0項,部省級科技進步獎60餘項,其中“高質量包裝用鋁箔毛料與鋁箔產品的研究與產業化”項目2004年厚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6項。
近五年來,正式出版教材和專著30餘部,獲得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部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三項。近五年來,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900餘篇,其中SCI、EI、ISTP收錄300篇。

專業介紹

材料科學與工程
新材料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先導。材料學科的發展和進步對工業的發展和進步起著關鍵作用。本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在材料學科領域具有紮實基礎理論和過硬專業技能,從事材料研究、技術開發、工藝設計、生產經營管理的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本專業辦有材料創新實踐班,從每屆新生中選拔20人左右進行專門培養,入選學生除正常學習之外,在本科階段還將在國家級實驗平台受到科學研究的全面訓練。
材料科學專業方向
本專業(方向)創建於1960年,是國內最早成立的材料專業之一,目前有教職工2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大部分有國外著名大學留學經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對人才質量要求的提高,本專業(方向)結合專業改造和最佳化,以金屬材料為基礎,向高性能新材料領域拓展,強調結構材料與功能材料並重發展,注重培養高級創新型的複合人才。在全國重點高校的同類專業中,本專業(方向)在學科、教學、科研等方面具有很強實力,尤其在輕合金材料領域具有國內領先水平和廣泛的國際影響力。本Y專業(方向)培養的畢業生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過硬的專業技能,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強,廣泛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也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技術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主幹課程: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力學性能、材料物理性能與功能材料學、金屬熱處理(原理、工藝及設備)、材料結構與缺陷、材料X射線衍射電子顯微學、材料現代分析方法、計算機在材料科學與工程中的套用、金屬材料學、先進輕合金材料與技術等。
就業方向:可在機械、能源、冶金、交通運輸、航空航天、電子信息、化工等工程領域和相關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從事材料的設計、研究、生產、開發、經營、管理及大專院校的教學等工作。
建築材料工程專業方向
本專業(方向)創建於1959年,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建築材料專業之一,在國內建材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其畢業生一直是建材領域各大企業和研究機構優先吸納的對象。目前有教職工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
主幹課程:材料前沿專題、物理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材料現代測試方法、畫法幾何及建築製圖、矽酸鹽物理化學、建築力學、計算機基礎及套用、建築材料性能學、混凝土工程與技術、建築材料質量檢測與控制、化學建材等。
就業方向:建築、鐵道、交通、水利、能源等工程領域的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公司、質量監督與檢測機構、研究和設計院所,建設行政管理機關,建材生產企業以及大專院校等。
材料加工工程專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在材料基礎理論研究、材料製備與成形,以及材料性能和功能檢測分析等領域的高素質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材料加工工程系師資力量雄厚,目前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為93%,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比例為87%,其中包括國家傑出人才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及國家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材料加工工程系注重基礎科學研究和工程套用的研究,與國內外眾多著名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有密切合作,研究領域和方向涵蓋從純科學理論到套用科學,以及從傳統金屬材料到高性能先進尖端材料等材料的製備及成形加工的諸多方面。本專業(方向)培養的畢業生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過硬的專業技能,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強,畢業生遍及國內外。
主幹課程: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力學性能,金屬熱處理原理、工藝及設備,金屬材料學,材料物理性能與功能材料學,金屬塑性成形原理,材料現代分析方法,金屬軋制工藝學,金屬塑性加工車間設計,軋製成形設備機電一體化,材料擠壓、衝壓成型原理及設備,塑性加工過程模擬及自動控制,成形力學等。
就業方向:材料加工工程專業方向是材料研究院所、超大和大中型材料生產企業的支柱專業,多數畢業學生已經成為研究院所及鋼鐵等企業的管理及技術骨幹,部分畢業生已經走上國家、省部級和廳局級領導工作崗位。畢業生可在大專院校、研究院所、政府部門,以及鋼鐵、能源、機械、交通運輸、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企事業單位從事生產、管理、研發、設計和教學等。
建築裝飾材料與工程方向
建築裝飾是建築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築裝飾已經在房地產開發、建築建造、房屋消費、家居生活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經濟的高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帶動了建築裝飾業的繁榮和發展。提高裝飾業的科技含量迫切需要一大批從事建築裝飾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來提高行業的素質,帶動行業向高層次發展。本專業主要培養具備裝飾材料工程及設計的基礎理論,掌握建築裝飾設計、建築裝飾工程施工與管理、建築裝飾材料及質量檢驗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主要從事建築裝飾設計、施工、工程監理及建築裝飾材料研究、開發、套用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建築裝飾設計、建築裝飾工程施工與管理、建築裝飾材料及質量檢驗、室內環境質量控制與檢測、構成、三維動畫設計、建築設計、建築裝飾工程造價、建設工程經濟、電路及裝飾照明設計、建築構造、建設工程監理等。
就業方向:可在建築裝飾公司、設計院、房地產公司、建築公司、園林綠化公司、工程監理公司、質檢部門、研究所、政府機關、工廠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及大專院校的教學工作。
冶金工程
冶金工程專業是一個具有悠久辦學歷史的優勢特色專業,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冶金專業院系之一,創建於1935年,現已成為我國冶金工程特別是鋼鐵冶金最著名的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基地之一,專業綜合實力位居國內前列。
冶金學科擁有冶金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鋼鐵冶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和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重慶市冶金工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研究所;有較強的科學研究實力和業績,有良好的冶金工程領域方面的教學經驗沉澱,有一批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的專業教材(鋼鐵冶金原理教材曾獲1998年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
本專業培養冶金工程領域(材料製備)的相關基礎理論紮實、專業技能強、具有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質複合型創新性專門人才。本專業大部分學生享受專業獎學金。
主幹課程:物理化學、傳輸原理、冶金原理、材料學、冶金工程學、現代企業管理技術經濟、系統工程、資源與環境、計算機軟體及信息管理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等。
就業方向:可在冶金、機械、電子信息等行業,政府部門,高等學校和研究院所從事生產、管理、教學、技術研發和設計工作。本專業就業情況良好,近年來社會需求與畢業人數比達到5-10倍左右;本科畢業生也有良好地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繼續深造的條件。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始於1956年創辦的鍛壓和鑄造、1973年創辦的焊接三個專業。1979年三個專業組成機械工程二系,1998年專業整合後成立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系並進入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同年獲得材料加工工程的博士學位授予權,2008年進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迄今已為國家培養了5000餘名高級專業人才,為我國經濟建設和技術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擁有材料學和材料加工工程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點,每年面向全國招收本科生120餘名、博士及碩士生60餘名,是國內材料成型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及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之一,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都有較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所培養學生在基礎理論、專業技能等方面達到了較高水平。由於本專業擇業面廣、市場需求量大,畢業生就業形勢良好。
本專業培養具備現代材料成型學科基礎知識與套用的能力,具有一定科技創新與管理能力的高級專業人才。主要針對以金屬為主、同時包括無機非金屬和高分子等各類工程材料的成型原理、工藝及裝備等內容,系統學習和研究通過鑄造、鍛壓和焊接等手段改變材料的巨觀形狀、微觀結構以及組織性能的理論和方法,具有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與製造、技術經濟、信息與控制以及企業管理等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綜合性與套用性強、適用面廣等特點。
主要課程:機械製圖、工程力學、電子電工技術、機械設計與製造、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測試與控制、鑄造工藝、鑄造裝備、塑性成型工藝及模具、模具設計與製造、高分子材料成型技術、焊接方法與設備、焊接結構、先進材料成形技術、材料成型CAD/CAE/CAM、工業企業管理、技術經濟學等。
就業方向:能夠在汽車、船舶、航空航天、電力、電子、信息及機械製造和裝備等相關行業,從事材料成型與加工、機械設計與製造等方面的技術開發、科學研究、管理與質量控制等工作,亦可在教育、科研、商貿、管理等部門就業。

科研概況

學院高度重視科研工作,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863”計畫項目等國家級項目以及教育部、建設部、重慶市及兄弟省市的省部級科技項目1000餘項,承擔了企業委託科技項目2000餘項,同時,還承擔了一大批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國防科技項目。通過數十年的不斷積累和發展,逐步形成了包括冶金、材料科學、材料加工、材料成型、建築材料、複合材料、環保等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及套用技術開發的完整科研體系,建成了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大批科研基地,與600多家行業龍頭、骨幹企業建立了長期的、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在鋼鐵冶金、鎂合金、材料加工及成型、核工業新材料、新型建材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特色,部分研究領域的科技實力已進入國內領先、國際先進行列。先後獲得國家級科技獎10項,部省級科技獎60餘項。近五年(2009 - 2013年),實到科研經費2.37億元,正式出版專著和教材15部,獲權專利259件,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300多篇,其中SCI、EI收錄1300多篇。

科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傑出青年基金項目:“變形鎂合金製備加工中的第二相研究與控制”
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材料製備加工科學與工程”
重點項目:時效鎂合金的沉澱析出與強韌化機理研究
重點項目:外源與原生硫酸鹽對矽酸鹽水泥水化硬化作用機理研究
重點項目:高溫溶膠生成、演變的物理化學規律及在冶金過程中的作用
重點項目:金屬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和尺度效應
重點項目:多相反應中有價組元的相結構變化規律
重點項目:金屬材料塑性變形微觀組織結構多尺度表征
重點項目:工業金屬板材形變機理及微觀組織結構與織構控制
重點項目:非牛頓冶金爐渣的若干物理化學問題(聯合申報)
重點項目:近終形雙輥鑄軋薄帶鋼的基礎研究(聯合申報)
國家“973”計畫
“高性能鎂合金製備與加工中的關鍵基礎問題”(首席科學家單位)
“釩鈦磁鐵礦高效分離提取的過程強化原理、微觀調控機制與新方法”
鋯合金組織演變規律及力學行為研究”
國家支撐計畫
“鎂合金管型材低成本成型技術研究”等鎂合金相關課題五項
“跨座式單軌交通車輛用鎂、鋁合金型材研發及套用”
“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關鍵技術的開發及產業化”
“燃煤電廠煙氣脫汞關鍵技術與裝備”
“超高強度橋樑纜索及橋樑纜索用鋼絲研究及產業化”
“高強抗震H型鋼研究”
“磷及磷化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
“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織物開發”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
“超大尺寸鎂合金製備與焊接關鍵技術及裝備的聯合開發”(中俄烏)
“高性能鎂合金加工技術及套用”(中俄德)
“軍民兩用高性能鎂合金材料和加工技術的開發與套用”(中俄)
國家“863”計畫
“錳資源高附加值新材料技術開發”(重點項目負責單位)
“低釩鐵水提釩新技術研究”
“錳渣新型建築材料生產與套用關鍵技術研發”
“高附加值錳合金系列產品製備關鍵技術研發”
“釩鈦材料製備與利用關鍵新技術研究”重點項目課題三項
鋯合金加工工藝、組織及性能研究”
“積體電路互連線製造及薄膜液晶顯示器用超高純鋁靶材
“面向鋼鐵生產物流動態網路並行仿真與最佳化技術研究”
“污水污泥頁岩輕質陶粒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銀/鎳複合包套技術製備低成本鉍系超導帶材研究”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參與)
重大專項“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課題、“國產新鋯合金加工性能研究”
重大專項“極大規模積體電路製造技術及成套工藝”課題 “超高純大尺寸鉭原料製備及靶材坯料製造技術研究與開發”、“300mm矽片工藝用Al Ti Ta靶材製造研發與產業化”、“300mm矽片工藝用濺射靶材研發與產業化”
重大專項“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技術” 課題 “800MN大型鍛壓機設計製造及套用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冶煉工藝對鋼水純淨度的影響規律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