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簡介 學院現由英語系、日語系、德語系、語言認知及語言套用研究基地、大學外語教育中心、現代教育與對外漢語教育中心、國際語言培訓與文化交流中心等組成。經過歷代重大外語人的不懈努力,學院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教學改革與管理、師資隊伍建設、國際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和長足進步。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7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7人,博士24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3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3人,寶鋼獎教金優秀教師獲得者4人,重慶市教學名師1人。學院多名教師在國家級或省市級各類專業學會等團體中承擔重要工作,在學術界享有較高的學術聲譽。
學院現有英語、日語、德語三個本科專業。在《2014-2015年中國本科教育專業大學競爭力排行榜中》英語專業被評為“五星”專業,日語專業被評為四星專業。學院擁有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英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課程與教學論四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翻譯專業碩士、漢語國際教育二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聯合計算機學院設立了語言、認知與智慧型計算二級學科博士點。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為重慶市首批重點建設學科和“十一五”重點學科,外國語言文學為重慶市高校“十二五”重點學科。依託學院一級學科建立的語言認知及語言套用研究基地下設七個研究所、兩個實驗室和《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編輯部,並於2006年被批准為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學院大學外語教育中心承擔了全校非英語專業類學生的大學外語教育。大學英語教學在課程體系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教師隊伍發展以及資源平台建設等多方面改革成效顯著,被教育部列為首批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範點之一,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成功申報國家級教學團隊,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教學成果獎,為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近五年來,學院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20餘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項,科研經費達605萬;獲得各類獎勵18項;在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30篇,其中SSCI檢索5篇,A&HCI檢索1篇、EI檢索5篇;出版學術專著25部,教材11部;舉辦全國性學術會議、研修班等近10次;舉辦各類高層次講座100餘場。
學院現有在校學生862人,其中本科生543人、碩士研究生294人。學院通過舉辦系列學術講座、專業外語類競賽、外語文化節等活動,營造了良好的外語環境,繁榮了校園外語文化,提高了學生語言實踐能力、學術科研意識和綜合素質。學院學生多次在全國性比賽中榮獲佳績,獲得“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一等獎、 “二十一世紀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一等獎、中華全國日語演講大賽特等獎等國家級獎勵。近年來學院每年有40餘名學生赴國外知名高校交流學習,30餘名學生到義大利等國家承擔對外漢語教學。學生培養質量不斷提升,畢業生就業綜合競爭力名列學校各學院前列。
學院先後與英國、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香港、台灣等國家與地區的知名高校開展廣泛的合作。近五年來,學院共派出教師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英國劍橋大學、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德國德勒斯登大學等國際知名院校深造、訪學50餘人次。學院教師多次代表我國外語教育界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大會或分會報告。
經過幾代重大外語人的艱苦創業,昔日的外語系已發展成為重慶大學規模最大的文科學院之一,為我國外語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積極貢獻。外國語學院將繼續發揚該校優秀的人文傳統,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為該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做出應有的貢獻。
英語系 歷史淵源
重慶大學外語學院英語系肇始於1932年成立的重慶大學文學院的外文系。建系之初,先後聘請了學貫中西的西方文學家及紅學專家
吳宓 教授、莎士比亞專家朱文振教授、英語語音專家
周考成 教授等大批國內外知名學者來系任教。
1952年院系調整後,外文系師資調整到外語教研室。1978年重慶大學開始招收英語專業本科生,培養高校英語師資。1985年恢復外語系建制,系主任為國家級專家韓其順教授,次年開始連續招收英語專業本科生。1995年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成立,英語系成為學院最大的一個系。2000年5月,外語學院與原重慶建築大學外語系、原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外語教研室合併,成立了新的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三校英語專業合併成新的英語系。現任系主任
毛凌瀅 教授是重慶大學人文社科領域第一個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的教授。校學術委員
李永毅 教授是外國語學院第一位博士生導師。
師資力量與教研水平
英語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師24名,其中既有在全國學術界頗有影響的專家教授,亦有新近畢業於國內外名校的年輕博士,以及多年耕耘於英語系成績斐然的中青年教師。英語系現有教授及副教授14名,其中兩名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半數以上教師擁有博士學位,絕大多數教師有海外名校求學、訪學經歷,或者在國外名校獲得博士學位。近年來,英語系教師積極投身專業教學改革,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成績卓著。英語系教師到目前為止共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研究、中央高校科研專項基金、重慶市教改研究項目等50餘項,在權威期刊、A&HCI、CSSCI等期刊發表論文15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14部,譯著10部,教材7部。英語系教師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英語詩歌,英語小說,英語戲劇、文學與傳媒,比較文學,西方文化,口譯、筆譯、翻譯理論、英語教育,語言測試、二語習得、社會語言學,語料庫、古羅馬等研究。其中文學與傳媒的跨學科研究、古羅馬研究、口筆譯理論、二語習得、計算語言學和測試研究已經形成特色。
專業特色/ 專業水平
英語專業為重慶市高等學校特色專業,重慶大學優勢專業;“綜合英語”為重慶市精品課程,“英美文學”、“英語國家概況”等為重慶大學校級精品課程。 英語系致力於培養具有較強的語言交際能力,較深厚的文化素養,較寬廣的國際視野,較強的批判思維能力以及較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通過四年在知識、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學生不僅具有紮實的語言基本功,還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和較高的人文素養,以及較強的獨立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為學生就業和進一步深造打下優良的基礎。
英語專業本科教學正在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將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既力圖與國外相關專業學科發展前沿接軌,又兼顧國內專業改革發展趨勢和中國文化發展需要,實現了專業教育從語言工具性向人文性的重大轉變。課程體系設定和課堂教學不僅只重視語言的輸入,更重視內容、知識的輸入和能力的培養。本科基礎階段將語言技能和學術技能的訓練貫穿於英語文學、英語文化、翻譯、中西比較文學與文化、西方歷史、藝術、神話、宗教、政治、倫理等方面的教學中,高年級階段主要以研討型課程為主,著力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思維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初步的學術研究能力。
人才培養成效與對外交流與合作
英語系一向重視對外合作,積極開展與海內外大學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學生的聯合培養,為人才培養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已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美國迪士尼公司、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台灣東吳大學、台灣大學等學校及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
日語系 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成立於1998年,1999年9月正式招收日語專業本科生。2003年在套用語言學碩士點下招收日語語言類碩士生,2006年日語語言文學碩士點獲得批准,開始獨立招收日語語言文學類碩士生。除了日語本科教學和碩士生教學以外,日語教學還包括作為公共外語的第一和第二外語教學、其他專業的輔修日語教學、重慶大學的通識課程教學等幾大類型。
日語系通過多渠道引進人才,已具備了雄厚的師資力量。現在崗教師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6人,博士學位獲得者3人。且均有曾在日本長期學習和工作的經歷,具有豐富的閱歷和教學經驗。另外,日語系長期聘請2-3名日籍專家,其辛勤工作為日語系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日語專業教師的主要學術研究領域有:日語語言學研究、日本文學研究、日本文化研究、中日文化比較研究、日語教學法、翻譯理論等。
多年來,日語專業致力於培養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兼具東西方文化視野,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能勝任經貿、外事、管理、文化、教育、旅遊、新聞出版等領域工作的高素質日語人才。日語系開設了基礎日語、綜合日語、聽力、會話、翻譯、寫作、閱讀、文選、文學史、日本社會、日本文化等課程,並將英語定為必修課程。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鼓勵學生跨專業選修文學藝術、經濟管理、法律、新聞、自然科學基礎、生態環境類等課程。還可攻讀重慶大學其他院系的第二學位課程。為了提高學生實際運用日語能力和交際水平,不僅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還在課外給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運用環境。每周舉行日語角活動,每年舉辦日語文化節、日語演講比賽、日語配音比賽、日語話劇表演等。在4年學習期間,安排學生到科研機構、外事單位、公司和旅行社等單位實習。
經常邀請國內外的日語專家和日本駐華外交官來我系講學,讓同學們更多地了解日本的社會文化及日語學習的相關信息。目前我系已與日本東北大學、早稻田大學、熊本大學、長崎衛斯理大學等多所大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
一、發展大事記
1995年,日語教研室成立,開始招收日語專業三年制專科生。
1998年,日語系成立。
1999年,正式招收日語專業本科生。
2003年,在套用語言學碩士點下開始招收日語語言類碩士生。
2006年,日語語言文學碩士點獲得批准,開始獨立招收日語語言文學類碩士生。
二、作出突出貢獻的重要人物和各方面的成果
2002年,1999級學生曲春燕獲得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主辦的全國演講大賽一等獎。
2006年,2005級學生周羽獲得第一屆中華全國日語演講大賽西南賽區一等獎。
2007年,2005級學生趙思思獲得第二屆中華全國日語演講大賽西南賽區特等獎。
2011年,2008級學生許方圓獲得第六屆中華全國日語演講大賽西南賽區特等獎。
2012年,2009級學生彭媛在第七屆中華全國日語演講大賽中,以總分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獲得二等獎。
碩士生成果:
2009年,2008級研究生段雲蘭獲得第二屆上海外國語大學“卡西歐杯”中國研究生日語演講大賽三等獎。
2009年,2006級碩士生訾文靜獲得第二屆中國日本學研究“卡西歐杯”優秀碩士論文三等獎。
2012年,2009級碩士生劉毅飛獲得第五屆中國日本學研究“卡西歐杯”優秀碩士論文二等獎。
集體成果:
2015年,日語系被評為2014年~2015年度重慶大學先進集體。
德語系 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前身為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小語種教研室和德法系。具有多年開展公共德語和出國人員德語培訓教學的經驗,有一支過硬的師資隊伍。在以往教學經驗積累的基礎上,2008年起成立德語本科專業並面向全國招生。
本系德語教學有本科專業教學班、作為公共外語的第一和第二外語教學班、其他專業輔修德語教學班、留德德語強化班、業餘德語教學班等幾大類型。
重慶大學德語教學歷來注重質量,為了幫助德語專業學生學好德語,經常舉辦“德語角”及各種專業及知識技能競賽,並鼓勵學生參加創新項目,進行與專業相關的調研學習。學院語音室、院圖書資料室定期向師生開放。德語專業現有本科教學層次,每年招收25人,面向全國招生。德法系現有教師7名,其中副教授1名,講師4名,外籍專家2名。大多數教師都有在國外研修或工作的經歷。德法系教師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先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德法系教師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德語文學、翻譯理論、跨文化交際學、德國影視文化等。
德語專業致力於以培養“高素質、厚基礎、寬口徑”的複合型德語人才為辦學指導思想。培養學生成為思想素質好,德語基本功紮實,熟練運用各種德語語言技能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對德語人才的要求。此外,德語專業學生還可攻讀重慶大學其他院系的第二學位課程,感受重慶大學作為國家211和985工程一流綜合性大學的整體氛圍,外語能力的基礎上同時具備另一門類的專業知識,進一步增強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綜合優勢。
德語系一向重視與國外大學的合作,積極開展與德國大學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學生的聯合培養,為學習德語和德語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目前我系已與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美因茲大學、杜塞道夫大學、漢諾瓦大學等德國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
大學英語教育中心
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外語教育中心主要承擔重慶大學非英語專業本科和研究生的外語教學,學生人數達15000以上。外語教育中心下設六個英語課程組: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組、文理學科大學英語課程組、建築學科大學英語課程組、工程學科大學英語課程組、信息學科大學英語課程組和大學英語創新課程組。
本中心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培養目標,以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為支撐,圍繞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套用能力,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重點進行了課程體系建設、聽說教學模式建設、課堂教學模式建設與教學資源建設。在大量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創建了以培養學生綜合套用能力為目標的立體化課程體系,促進知識、能力、素質和綜合套用能力的協調發展;創建了基於信息技術的聽說自主學習新模式,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創建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倡互動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學習的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系統開發建設了網路和紙質學習資源,促進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網路互動和課外實踐以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融合。
自2000年重慶大學與重慶建築大學兩校合併以來,重慶大學語言語音實驗教學中心利用世行貸款建成語言語音教室16間、調頻廣播電台和音頻廣播電台1套,以及衛星電視接收系統,開始了英語實驗教學的最初嘗試。經過十多年的建設,該校大學英語課程形成了“課程建設立體化、能力發展綜合化、課堂模式多元化、資源管理電子化”的鮮明特色,推動和促進了學生英語綜合套用能力的全面發展,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先後有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100多所高校、700餘名教師來該校參觀學習,該中心先後有100餘人次應邀到全國各省市做教學改革經驗報告,並組織了20餘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創新示範課,聽課學校達70餘所,總計300餘人。此外,還舉辦了全國首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研討會,出版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研究》論文集。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電視台、《重慶日報》、《重慶衛視》等多家媒體也多次前來採訪報導。
專業設定 英語專業
研究(學習)對象
本專業從聽、說、讀、寫、譯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英語語言訓練,內容涵蓋英語語言、文學、歷史、藝術、宗教、哲學、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並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畢業時具有從事翻譯、研究、教學、管理工作的業務水平以及優異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優良的綜合素質。
主要課程
新生研討課、英語聽力、英語主題陳述、英語思辨與寫作、英語散文選讀、英語時文閱讀、英語短篇小說閱讀與評析、西方歷史與社會、西方藝術與審美、西方神話與宗教、西方思想史、英語國家概況、翻譯理論與實踐、中國文化元典導讀、中國文化概論、中西文化比較、跨文化交際、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英語演講與辯論、同聲傳譯、專題口譯、英美文學與電影等。
選修課程
英美文學模組包括文學概論,英美文學選讀,英美文學史,英美文學與電影,文學批評與實踐,美國族裔文學專題研究,文學中的科學倫理等;翻譯模組包括翻譯概論,科技翻譯,新聞翻譯,商務翻譯,口譯入門,交替傳譯,文學翻譯等;文化模組包括文化研究入門,大眾文化與傳媒等;語言學模組包括英語語言學概論,社會語言學,英語文體學,英語辭彙學,英語教學法等。
專業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
本專業對學生高中階段的英語積累和語言素質要求較高,良好的語音語調,足夠的辭彙量,紮實的語法基礎,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英語專業學習要求學生有良好的語言駕馭能力和思辨能力,英文資料及文獻閱讀能力,英語語言實踐能力,具有較快的反應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較高的文字分析理解能力。由於入學的英語水平差別較大,一開始會有心理落差,但是只要肯認真學習,努力鑽研,差距一定會越來越小。
培養特色
技能訓練與通識教育: 本專業語言技能訓練與通識教育並重,實行以內容為依託,聽說結合、讀寫結合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涵蓋文學、歷史、文化、宗教、藝術等領域,注重研討性學習,兼顧中西文化的互通,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一定的學術研究能力。承擔教學的老師各有特色,學科範圍廣泛。
小班教學: 本專業的主幹及基礎課程實行小班教學,班級人數20人左右。任課教師能最大限度地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並針對班級的不同特點進行教學方式和內容的調整。考評方式較為靈活,基礎課程以考試為主,輔以課堂表現和平時作業。選修課則大多採用課程論文的方式考察學生的語言功底、邏輯思維和對課程知識的整體了解程度。
優異生培養: 新生進校時即通過筆試和面試選拔院級優異生,隨後根據年度學業成績選拔校級和院級優異生,根據優異生的興趣、優勢分配導師,由指導老師根據優異生的專業水平及學習研究傾向為其定製學習任務、定期檢查任務完成情況,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答疑解惑,並設定優異生的選拔和退出機制,確保優異生的質量。
國際交流: 本專業學生還有諸多出國交流學習的機會,可以通過各種聯合培養、交換生項目赴美國、英國、香港、台灣等地的知名大學進行學習,提升自己的學業視野和素養。
就業與深造
在如今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英語作為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之一,就業面寬,主要畢業方向為:國內讀研、出國留學和就業。根據近3年的統計來看,本專業每年有20%—30%的同學選擇繼續在國內高校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如被保送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有10%以上的同學選擇在國外知名高校深造,如美國常春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曼徹斯特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60%-70%的同學選擇就業或者創業,大部分畢業生從事與英語專業相關的翻譯、外貿、英語教育、外交、海關、旅遊、管理等崗位,部分畢業生從事更加重視綜合素質的公務員、銀行、文秘、文員等崗位。
年份
畢業人數
讀研和出國深造
就業情況
該校讀研
其他高校讀研
出國出境
事 業單 位
三 資企 業
其 他企 業
國 有企 業
公務員
2014
87
15
7
13
6
7
24
3
3
2013
110
18
9
13
3
8
24
13
2
2012
113
12
11
17
1
10
25
10
4
2011
153
15
14
29
5
14
39
20
2
課餘安排
英語專業是少數能在課餘時間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進行高效自學的專業,課下必須進行大量英文文獻的閱讀,提高辭彙量和閱讀水平,增加對英美國家文化的了解,鞏固專業知識,接觸原版的書籍、影視作品、新聞、音樂等,發現並培養自己的個人興趣和特長,學習生活兩不誤。本專業對聽力和口語有很高的要求,課下必須安排足夠多的時間練習口語和聽力。
在課餘時間也可參加多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辯論比賽;CCTV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重慶市莎士比亞研究會年會舉辦的戲劇演出比賽等專業類學科競賽。同時也可以參加模擬聯合國大會(Model United Nations)外文戲劇社、演講與辯論協會、新聞網、戶外素質拓展協會、外語文化節等素質拓展活動。學生也可根據個人興趣愛好申請加入如“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畫項目”、“大學生科研訓練計畫”等各類課外創新實踐項目。
日語專業
研究(學習)對象
本專業的研究對象是日本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如何運用聽、說、讀、寫等日語技能靈活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如何在日本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及相關問題的探討中提高思辨能力,如何通過日本文學文化經典文本的學習,掌握閱讀和分析日本文學文化文本的基本方法,如何通過漢語、日語、英語的多語言運用及跨文化體驗拓寬國際化視野等。
主幹課程
基礎日語,綜合日語,日語翻譯口譯系列課程,日語名著導讀,日本文學、文化、社會專題研討系列課程,中日比較系列課程。
專業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
日語辭彙量大,語法結構與漢語有較大差異。
難以跳脫母語的影響,講的日語不地道。
缺少實際場景對話練習,不敢開口說日語。
培養特色
階梯式培養模式: 基礎階段“學日語”。利用大一大二兩年時間打下紮實的日語基礎,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達到國家日語四級水平及國際日語能力測試二級水平;高級階段“用日語學習”,利用大三大四兩年時間,根據學生興趣,學習掌握日本語言學、文學、文化、社會的最新理論與套用,提高思辯能力,拓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國際化視野。
優異生培養: 本專業大一期間GPA排名前10%的學生將有機會獲得優異生資格。在培養過程中配備資深導師,量身制定學習計畫並實行一對一指導。合格的優異生,有望優先獲得免試就讀碩士研究生的機會。
複合培養: 從二年級開始,實行主輔修制,使許多學生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金融、法律、外貿、管理等第二專業的學習,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既懂日語、又有專業知識的複合型人才,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拓寬就業渠道。
國際合作培養: 每年將在大三學生中擇優選派約5-10名學生,赴日本東北大學、熊本大學等知名國立大學留學一年,其中多人還能獲得較高額度的獎學金。學生可自主申請赴日本早稻田大學,長崎衛斯理公會大學等校留學一年。大二開始每個學期,有機會申請赴台灣知名高校及其他國內知名高校進行交換學習。寒暑假有機會參加與重慶大學有交流協定的日本東北大學等名校舉辦的短期國際交流活動。
就業與深造前景
每年有30%左右的畢業生將繼續在國內外高校攻讀研究生學位,如日本東北大學、早稻田大學等,或者通過考研或者保研的方式選擇在國內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如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知名高校。選擇就業的畢業生的大部分會進入與日語專業相關的翻譯、外貿、日語教育、外交、海關、旅遊、管理等崗位,也有部分畢業生進入主要強調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公務員、銀行、文秘、文員等崗位,廣汽豐田、強生醫藥等三資企業以及蘇寧、美的等國內大型企業是近年來畢業生爭相簽約的單位。
年份
畢業人數
讀研和出國深造
就業情況
該校讀研
其他高校讀研
出國出境
事 業單 位
三 資企 業
其 他企 業
國 有企 業
公務員
2014
51
3
3
9
1
8
13
4
4
2013
51
5
6
7
0
13
7
4
0
2012
52
5
6
6
0
7
10
3
1
2011
49
3
6
4
1
6
14
2
0
課餘安排
課餘時間可利用日語動漫,日劇等豐富的影音資源,在愉快的視聽體驗中學習日語。在學有餘力的情況下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從事兼職活動,體驗社會並鍛鍊自己的能力。課餘時間可參加多種專業興趣活動,如中華全國日語演講大賽,“卡西歐杯”日文辯論大賽、翻譯大賽以及地區性的日語朗誦比賽、配音比賽等專業類學科競賽。每周日語系都會開展“日語角”活動,現場可以與日本外教一對一交流,也可學習體驗日本文化相關的知識。以日語系學生為運營主體的校級學生社團“日語學社”,由日語專業學生承擔組織工作,可自主舉辦豐富的日本文化活動。
德語專業
研究(學習)對象
本專業的學習對象在一、二年級主要是德語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在三、四年級,一方面繼續鞏固並強化德語的語言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文學、語言學、國情學、翻譯等學術類或套用類課程構建起必要的專業知識體系,並結合個人興趣和長項確定發展方向,在相關領域或問題上有較深的認識和較強的能力。隨著中國與德語國家(德國、瑞士、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各層面交流合作的不斷加深,既能熟練運用德語,又在特定學術或套用領域有專業知識和技能,並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複合型人才符合社會對本專業的需求。
主幹課程
一、二年級階段有基礎德語、德語口語實踐、德語綜合練習課、德語語法、德語聽力、德語會話、德語閱讀、德語寫作、德語國家概況等。三、四年級階段有綜合德語、德語視聽說、德語文學史、德語語言學導論、德國歷史、中德跨文化交際、德語學術寫作、日耳曼學專題研究、德語筆譯、德語口譯、經濟德語等。
專業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
本專業在低年級階段屬於語言入門和強化階段,課程密集,課內外學習任務多,壓力大,對學生的外語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要求較高,具體來說既要有基本的模仿能力,還要有對語言現象進行敏銳觀察和系統總結的能力,以及合理規劃作息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過程的能力。高年級階段課程都是圍繞學術問題或套用領域的專業研討型學習,因此需要學生有寬廣的知識面,熟練的口筆頭表達技巧和抽象思辨能力,並具備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動力和潛質。
培養特色
小班教學: 本專業秉承小而精的辦學理念,強調師生之間緊密融洽的交流氛圍,所有專業課程都是小班教學。我們的培養體系既重視紮實的語言技能,又強調高水平大學學生應有的綜合能力和思維水準。
自由選擇研究方向: 學生在高年級可以根據興趣和長項等有不同的發展方向,例如有志於繼續深造,從事科研或教育的,可以通過修讀相關課程,在教師指導下為成為研究德語語言學、德語文學或德語國家國情文化的學術人才而準備;有志於將來從事中德間文化或商務交流活動的,可以著重加強翻譯等實踐技能的訓練,了解經濟或技術相關背景知識,為畢業後走入職場做準備。
國際化程度高: 高年級學生中有一定比例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赴德交流學習一至兩學期。同時,專業教師中外籍教師比例高,相當多的課程是外教直接授課。我們常年有各種國內外專家的講座和授課等活動。
英語為必修語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專業始終重視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入學後第二學期起英語作為必修貫穿整個本科階段,而全校的二專和輔修制度也為學有餘力的同學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學習其他領域知識技能,幫助大家成為複合型人才。
就業與深造
本專業每屆畢業生人數較少,絕大多數能根據自身興趣和發展規劃找到合適去處。立志繼續深造的,基本上能申請到德國名牌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資格(如海德堡大學、拜羅伊特大學),或通過保研考研在國內高校深造(如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就業的同學中既有進入中外知名企業(如一汽大眾、長城汽車),從事和德語相關工作的,也有從事其他行業(如中國銀行、強生醫療器械)或自主創業的。
年份
畢業人數
讀研和出國深造
就業情況
該校讀研
其他高校讀研
出國出境
事 業單 位
三 資企業
其 他企 業
國 有企 業
公務員
2015
24
1
2
---
---
---
---
---
---
2014
30
1
2
1
0
2
7
0
0
2013
31
1
2
5
1
4
7
2
0
2012
31
1
1
3
0
2
8
6
0
課餘安排
雖然學生課內外學習任務重,但是學校圖書館藏書豐富,各層次校園活動精彩,我們鼓勵學生們學會自主安排時間,在課外一方面多閱讀,多交流,擴大知識面,鍛鍊表達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參加各類活動,例如各種學生社團和學生會組織,各種文化節慶(如迎新晚會、外語文化節),各種實踐訓練項目(如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大學生科研訓練計畫),各種比賽(如運動會、全國德語專業辯論賽)等,這些活動既能讓大學生活更快樂更充實,又能開拓視野,提升綜合能力。
合作交流 學院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國際交流項目,支持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出國交流學習。每年有10多名學生通過學校各種項目到美、英、日、德、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著名大學交流學習;學院與英國紐卡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和長崎衛斯理工會大學、德國德勒斯登理工大學和比錫大學建立合作關係,每年派出相應專業學生到相關國家學習;學院與日本東北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山東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交換學生。除交換學習外,學院與德國漢諾瓦大學等高校積極開展假期交流項目。各專業均長期聘請外教在校授課,聘請國內外著名高校教授到校集中授課,為學生創造高水平、國際化的培養體系。
學生風采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組織各類學生活動,參加各種學科競賽是外國語學院本科生培養中的重要特色。
學院連續承辦了12年的重慶大學外語文化節是學校的重要品牌文化活動,開展的外語演講比賽、歌曲比賽、徵文比賽、配音比賽、短劇比賽等賽事和異國文化展、外語角、講座等活動每年吸引上萬學生參與。
學院每年均有學生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英語辯論賽、英語演講比賽、口譯大賽,中華全國日語演講比賽等各類課外學科競賽中獲獎;近三年來還在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挑戰賽、二十一世紀中英創業計畫大賽、中國-東協創新大賽創意行銷比賽、中國創新公益大賽、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等全國性課外綜合競賽中獲多個一等獎。如:2012年,日語專業彭媛獲第七屆中華全國日語演講比賽第二名。英語專業學生張泰然、楊錦宇獲第十六屆“外研社·亞馬遜杯”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全國總決賽三等獎;孫天駿獲2011年“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三等獎。2011年,英語專業王小溪獲2011年第三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挑戰賽總決賽一等獎,2011中國-東協創新大賽創意行銷比賽二等獎。2010年,英語專業孫天駿獲2010sife中國創新公益大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等。
知名校友 劉炳善 教授,我國首部英國文學史教材《英國文學簡史》編寫者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190餘人,專任教師167人,擁有在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計算語言學、法律語言學、套用語言學、語言測試學、英美文學、日語文學、德語文學、比較文學、古羅馬文學、符號學、文化批評、翻譯學等方向的教授15名,副教授49名,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37人,博士學位獲得者22人,在讀博士20餘人;有享受國家政府津貼專家3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畫3人,重慶市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人,寶鋼獎教金優秀教師獲得者3人,唐立新獎教金科研和優秀教師獎獲得者3人,華為獎獲得者1人。
副教授:沈毅、顏歡、林夏、羅航、付潔、胡文成、蔡以強、王道坤、
黃贇琳 、劉麗英、潘龍明、
陳毅萍 、
余曼筠 、陳茜、
向朝紅 、王紅、何高藻、趙永嵐、李模琴、范雲、楊紅、鐘原越、
范定洪 、歐玲、
宋德雲 、薛松、何偉、
李良炎 、
汪興富 、餘澤梅、李小輝、鄧琪、楊小虎、董平榮、陳梅、方玲、陳愛華、段均、牛書傑、李靜、陳雪英、游振聲、馮巨瀾、晏生宏、甘霞、劉志剛、王萍、雷蕾
機構設定 機構設定 教學改革 學院的教學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大學英語被評為重慶市精品課程之一。2004年,學院首次與該校計算機學院聯合招收博士研究生;擁有“國外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英語語言文學 ”兩個碩士點和英語、日語兩個本科專業。碩士點招收英語、日語兩個語種的翻譯學、理論語言學、套用語言學、ESP、詞典學、英美文學、英語教育、商務英語等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此外該學院還開設商務英語(
網路本科 )、
成教 英語(本、專科)、
自考 英語(本、專科)等專業。學院常年聘請多名英、美、加、日等國專家和外教來院任教。
學科建設 該院在科研和學科建設中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學院語言、認知及信息處理研究所匯聚了校內外眾多卓有建樹的知名學者,承擔多項省部級以上的科研任務。僅2003至2004年,學院獲得科研和學科建設經費80 余萬元。出版了40多部語言工具書,100餘部教材和學術專著,包括國家“十五”規劃重點教材,發表了1000餘篇論文。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 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三項,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七項,重慶市科技進步獎兩項。《實用英語》、《
科技英語翻譯 》獲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美語詞典》和《
新古典主義與19世紀建築 》獲全國優秀圖書獎。還有十二項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及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獲準立項。有四項研究成果已通過省級鑑定。經過多年努力,逐漸形成了以語言、認知及信息處理為核心的跨學科研究方向,以
系統功能語法 、語用學為核心的理論語言學研究方向和以語言教學、翻譯學和ESP為核心的套用語言學研究方向。學院辦有學術期刊《外國語言文學研究》。
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取得突出成績
重慶大學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取得突出成績
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了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該校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在此次評估中取得突出成績,985同類高校中排名第五名,與中國人民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學科水平相同 。
全國共有92所高校的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參加本輪學科評估,其中具有一級學科博士點的學校共30所,還有部分具有二級學科博士點的院校參評,參評高校數量比2009年第二輪評估翻了一倍多。
據悉,本輪評估的目的有三個:1、貫徹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課程等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的精神;2、為高校提高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質量服務;3、為考生報考學校、學科和社會人才流動提高參考。
本輪評估採用“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以客觀評價為主”的指標體系,分為師資隊伍與資源、科學研究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聲譽四個一級指標。本輪評估強調質量,淡化規模;開創學生質量評價:注重在學培養質量與畢業後發展質量相結合的評價理念,引入用人單位對學生畢業後質量跟蹤評價;強調學科的社會服務能力:邀請大量行業和企業人士及所有參評單位本學科專家對學科的社會聲譽進行全面評價。
重慶大學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在本輪評估中取得的突出成績說明近年來本學科隊伍水平、科研水平、研究生教育質量、學科和社會聲譽有顯著的提升。
重慶大學語言認知及語言套用研究基地
重慶大學語言認知及語言套用研究基地成立於2004年9月,2007年9月正式掛牌成為重慶市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該基地下設七個研究所、兩個實驗室、一個編輯部,分別是語言認知及信息處理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專門用途英語研究所、語言測試研究所、外語教育技術研究所、現代外語教育研究所、語料庫研究所、計算語言學實驗室、心理語言學實驗室和《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編輯部。目前該基地有15名研究人員,其中專職研究人員9名,兼職研究人員6名,教授10名,擁有博士學位者11名。 基地成立以來,已經在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計算語言學、套用語言學等領域發表了相當數量的有影響的學術論文。近幾年裡,共出版學術專著12部,譯著8部,其他著作(包括教材)37部;發表論文200餘篇,獲得各級各類獎勵30餘項,承擔項目(含國家級及教育部項目)70餘項。 基地主辦過多次國內及國際學術研討會,與國內眾多著名高校有密切的學術聯繫,還聘請了許多國內外知名學者做客座教授,並正在努力吸引在國內、國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術權威和帶頭人的加盟,從而進一步提升基地的學術水準和科研實力。
學術委員會構成
主任委員
王初明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校外委員(以姓氏拼音為序)
陳眾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戴煒棟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初明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 寅 四川外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衛乃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徐盛桓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毅衡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周昌樂 廈門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校內委員(以姓氏拼音為序)
李 紅 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吳中福 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余渭深 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對外交流 學院對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先後與英、美、加、澳、日、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十多所院校建立了密切的聯繫,每年都派出大量教師和學生前往進修提高或攻讀課程,同時邀請對方專家來院講學。
該院擁有眾多現代化教學設施。包括目前國內最先進的自主學習中心和多媒體語言實驗室;獨立的衛星電視接收系統,外語調頻電台和無線耳機發射系統。
學院的外語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特別是全國性和地區性的大型外語比賽,包括一年一度的“
CCTV 杯”、“外研社杯”英語演講比賽,重慶大學外語文化節和英語戲劇節。這些活動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