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公元前316年,
秦惠王派
張儀、
司馬錯滅巴,張儀首築重慶城。東至小什字一帶,西至今大梁子、小梁子一帶。根據考證,江州城的城址範圍有30萬平方米,就在如今的臨江路、臨江支路、民生路、民權路的範圍之內。而這座城的核心地帶,就在如今的渝中區二十九中附近,那裡修建有當時的衙署。
蜀漢建興4年(公元226年),江州都護
李嚴父子在重慶築城。規模達到了明清時期重慶城的大小。為防守所需,李嚴還在如今的
佛圖關修築了衛城,扼守其身後的重慶城。
1240年,南宋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
彭大雅為抗擊元兵,在重慶築城。南宋時期的重慶城由此成為了面積最大的重慶古城,這也是古城重慶最為輝煌的時代。 此時,通遠門所在的五福宮山,被納入了重慶城的範圍。也是在這一時期,重慶城的府衙所在地,從上半城的二十九中附近,搬到了下半城巴縣衙門附近。面對蒙古軍隊,南宋重慶城起到了‘為蜀根本’和‘國之西門’的作用,堅持戰鬥近40年之久,成功粉碎了西線蒙軍‘順流而下、直取臨安’的戰略意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世界文明發展進程的川渝山城防禦體系即以此為核心籌建經營。
明代,時任重慶衛指揮使戴鼎,在今址築城,並設有17座城門。
清朝康熙二年,四川總督
李國英補築城牆。清代的重慶城功能齊備,城牆外的兩江灘涂,是碼頭運輸、下層勞工、民間宗教建築區。朝天門至小什字的金沙崗兩側,是傳統的商貿區。東水門向西至老鼓樓一帶,是傳統的衙署區。大梁子東小什字西片區,是傳統宗教區。上半城北部片區是文教區及富戶商紳住宅區。五福宮山至大梁子主脈,是軍事區。
1929年重慶建市,城牆開始拆除。
城門
朝天門,位於城牆東北角,靠近嘉陵江與長江幹流匯合處。
翠微門,位於朝天門以南,今陝西街與新華路交接處附近。
東水門,位於東面,靠近長江。
太安門,位於東面,靠近長江。
太平門,位於東南,靠近長江。
人和門,位於東南,靠近長江。
儲奇門,位於南面,靠近長江。
金紫門,位於南面,靠近長江。
鳳凰門,位於南面,靠近長江。
南紀門,位於西南面,靠近長江。
金湯門,位於西南面。
通遠門,位於西面。
定遠門,位於西北面。
臨江門,位於西北面。
洪崖門,位於北面,靠近嘉陵江。
千廝門,位於北面,靠近嘉陵江。
西水門,位於北面,靠近嘉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