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紀門(重慶市城的西南角)

南紀門(重慶市城的西南角)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紀門在重慶市城的西南角,有瓮城面向西,城門上號“南屏擁翠”四個大字,正是因為它隔江而對的是南山“翠峰碧巒”景色宜人的風光,是城內市民出城到南岸郊遊觀光和乘渡船過江的交通要道,因而,南紀門歷來是下半城的重要城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紀門
  • 位置:重慶市城的西南角
  • 城門上號:“南屏擁翠”
  • 意義:下半城的重要城門之一
南紀門介紹,南屏擁翠南紀門,

南紀門介紹

“南紀門,菜籃子,湧出湧進”,說的就是重慶這南紀門專管菜籃子,湧進湧出吃一輩子。現今仍是人們熟知的地名。南紀門在城的西南角,有瓮城面向西,城門上號“南屏擁翠”四個大字,正是因為它隔江而對的是南山“翠峰碧巒”景色宜人的風光,是城內市民出城到南岸郊遊觀光和乘渡船過江的交通要道,因而,南紀門歷來是下半城的重要城門之一。昔日從長江上游來重慶,首先要經此門,而此城門外江岸平坦開闊,成為重慶木材業集中的碼頭,木材堆疊一直到黃沙溪。此門又是古重慶有名的屠宰業集中的地方。人口密集,商業繁盛。南紀門名字的由來。南紀,出自《詩經·小雅·四月》:“滔滔江漢,南國之紀。”紀者,理律也,總匯也,是謂該門是水陸兩通的重要交通總匯。陸路經黃沙溪上鳳凰梯到鵝公岩、石橋鋪與上成都的東大路相通。現今的南紀門,成為與南岸直通的長江大橋北橋頭的起點,更為繁華了。
南紀門
兒時的記憶里,南紀門是一個鋪著青石板的大院落。兩扇磨得很光滑的厚重木門,門扇上雕刻著梅花喜鵲的圖案,有的地方還殘留著淡淡的青藍色,散發著不可名狀的靜謐氣息;記憶最深的是早晨醒來聽到的聲音,輪船的鳴笛,鳥兒的啁啾,還有鍋碗瓢盆的交響,具體的聲音已記不真切了,只是一種感覺,有韻有氣有滋有味的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
後來長大了,南紀門的子院也被拆掉了。搬到城外的高樓里很久都不習慣,懷念我們的南紀門,懷念江里的魚江上的船江邊的風,懷念那些大院裡的溫暖而熱鬧的氣息。真切地覺得那段時光的一去不返。雖然電梯的上下不如當年院裡院外的方便,但因了長江,因了船笛,因了“上上下下的享受”,慢慢地仿佛找回了過去的生活……

南屏擁翠南紀門


南紀門地處重慶古城的南面,南臨長江、位置靠西,大城門外有瓮城拱護,是重慶城區靠長江一線最西處的一道城門。據民國《巴縣誌》記載:上世紀三十年代,從朝天門、東水門、太平門、儲奇門、金紫門直至南紀門,沿長江江岸城區,一條通 衢大道上,各行各業的商家店鋪,鱗次櫛比,連街逶迤,多達1478家。
那時,從朝天門一路走來,經過鬧市商業長街,到達南紀門算是走到了盡頭,離出重慶城也就不遠了。
名兒起得風雅,頗有幾許詩意,南紀門為何得這么一個好名號?南紀門之得名,說來並非全按地理方位,而是經過一番咬文嚼字,窮經閱典,這才最後厘定的。
“南”的本義是方位名,與“北”相對。“南”,又是古代南方音樂的總稱,《詩經·小雅·鼓鐘》“以雅以南”。風雅之南音,由此而來。“南”還有一種用法,人們辨別山之陰陽時就把山之南,呼之為“陽”。
明重慶衛指揮使戴鼎是個武夫,他卻讀過幾本書,或許聽取了讀書人的意見,最終取《詩經·小雅·四月》:“滔滔江漢,南國之紀”詩意,將重慶城南西盡頭的這道城門,起名叫做南紀門。
“滔滔江漢,南國之紀”。詩,大約寫於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距今少說已有兩千多年了。滔滔,言大水貌;江漢,指的是江水漢水;紀,即綱紀,謂經帶包經之地也。宋代大學問家朱熹便作如是註解。若將其譯成白話,大意是:“江水漢水浩浩蕩蕩,縱橫交匯也在南方。”
再通俗來講,這詩的本意是:江漢之水,綱紀南國之眾流,使之歸納大海。戴鼎將其假借過來轉用,喻意長江之水容納百川之流,匯聚渝境,出卻夔門,東歸大海。方才在長江入渝境,首當其衝迎面相接的重慶城南西角處開了道南紀門的吧!在戴鼎的眼底心中,南紀門綱紀西來岷江諸水,匯聚巴楚之水,滾滾朝東,直奔大海。
坐北朝南,直面長江,南紀門既是水上門戶也通陸路,順著城外河灣還有一片寬闊平坦的沙灘。江對面有樵坪山,城岸邊經雷家坡、石板坡、燕喜洞古棧道可直達菜園壩,沿途也是一片山岡。江南江北,山峰對峙,蒼翠掩映,一道屏障,天然渾成,故而南紀門大城主城門上,特地大書四字:南屏擁翠。
位於城南西盡頭的南紀門,城內的豪門巨賈卻不少,最為顯赫的首推韓家大院和文家大院。韓家大院主人韓成,自康熙三十九年出任重慶鎮總兵以來十七年官運亨通,逝世後被追贈為都督,光宗耀祖。文家大院是座頗具規模的明清古建築,至今還留有條“文家院”街,使人遙想其當年之輝煌。南紀門有條小道名水溝巷,上世紀之初,巴渝著名學者教授,教育家兼有“儒醫”美稱的文伯魯老先生,就是出生在這裡。
南紀門外,一箭之地,長江河岸一帶早年是農田沙壩,居住於此的是種菜為生的菜農,是地得名菜園壩。菜園壩的蔬菜是專供城內百姓的,批發市場設在南紀門,每天來此賣菜買菜的人流如潮,一句民謠,流傳開來:“南紀門,菜籃子,湧出湧進。”
紀實寫真,毫不誇張。南紀門豈止是蔬菜市場,黃沙溪的竹木材也是從這裡運送入城的。抗戰時將二十梯、螃蟹井、回水溝、王爺石堡、厚池街、馬蹄街、文家院打通修公路,溝通南紀門與上半城的中興路,極大地方便了南來西往的人們,也減輕了蔬菜商、竹木商運輸勞頓之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