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紀門在重慶市城的西南角,有瓮城面向西,城門上號“南屏擁翠”四個大字,正是因為它隔江而對的是南山“翠峰碧巒”景色宜人的風光,是城內市民出城到南岸郊遊觀光和乘渡船過江的交通要道,因而,南紀門歷來是下半城的重要城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紀門
- 位置:重慶市城的西南角
- 城門上號:“南屏擁翠”
- 意義:下半城的重要城門之一
南紀門介紹
南屏擁翠南紀門
南紀門地處重慶古城的南面,南臨長江、位置靠西,大城門外有瓮城拱護,是重慶城區靠長江一線最西處的一道城門。據民國《巴縣誌》記載:上世紀三十年代,從朝天門、東水門、太平門、儲奇門、金紫門直至南紀門,沿長江江岸城區,一條通 衢大道上,各行各業的商家店鋪,鱗次櫛比,連街逶迤,多達1478家。
那時,從朝天門一路走來,經過鬧市商業長街,到達南紀門算是走到了盡頭,離出重慶城也就不遠了。
名兒起得風雅,頗有幾許詩意,南紀門為何得這么一個好名號?南紀門之得名,說來並非全按地理方位,而是經過一番咬文嚼字,窮經閱典,這才最後厘定的。
“南”的本義是方位名,與“北”相對。“南”,又是古代南方音樂的總稱,《詩經·小雅·鼓鐘》“以雅以南”。風雅之南音,由此而來。“南”還有一種用法,人們辨別山之陰陽時就把山之南,呼之為“陽”。
明重慶衛指揮使戴鼎是個武夫,他卻讀過幾本書,或許聽取了讀書人的意見,最終取《詩經·小雅·四月》:“滔滔江漢,南國之紀”詩意,將重慶城南西盡頭的這道城門,起名叫做南紀門。
“滔滔江漢,南國之紀”。詩,大約寫於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距今少說已有兩千多年了。滔滔,言大水貌;江漢,指的是江水漢水;紀,即綱紀,謂經帶包經之地也。宋代大學問家朱熹便作如是註解。若將其譯成白話,大意是:“江水漢水浩浩蕩蕩,縱橫交匯也在南方。”
再通俗來講,這詩的本意是:江漢之水,綱紀南國之眾流,使之歸納大海。戴鼎將其假借過來轉用,喻意長江之水容納百川之流,匯聚渝境,出卻夔門,東歸大海。方才在長江入渝境,首當其衝迎面相接的重慶城南西角處開了道南紀門的吧!在戴鼎的眼底心中,南紀門綱紀西來岷江諸水,匯聚巴楚之水,滾滾朝東,直奔大海。
坐北朝南,直面長江,南紀門既是水上門戶也通陸路,順著城外河灣還有一片寬闊平坦的沙灘。江對面有樵坪山,城岸邊經雷家坡、石板坡、燕喜洞古棧道可直達菜園壩,沿途也是一片山岡。江南江北,山峰對峙,蒼翠掩映,一道屏障,天然渾成,故而南紀門大城主城門上,特地大書四字:南屏擁翠。
位於城南西盡頭的南紀門,城內的豪門巨賈卻不少,最為顯赫的首推韓家大院和文家大院。韓家大院主人韓成,自康熙三十九年出任重慶鎮總兵以來十七年官運亨通,逝世後被追贈為都督,光宗耀祖。文家大院是座頗具規模的明清古建築,至今還留有條“文家院”街,使人遙想其當年之輝煌。南紀門有條小道名水溝巷,上世紀之初,巴渝著名學者教授,教育家兼有“儒醫”美稱的文伯魯老先生,就是出生在這裡。
南紀門外,一箭之地,長江河岸一帶早年是農田沙壩,居住於此的是種菜為生的菜農,是地得名菜園壩。菜園壩的蔬菜是專供城內百姓的,批發市場設在南紀門,每天來此賣菜買菜的人流如潮,一句民謠,流傳開來:“南紀門,菜籃子,湧出湧進。”
紀實寫真,毫不誇張。南紀門豈止是蔬菜市場,黃沙溪的竹木材也是從這裡運送入城的。抗戰時將二十梯、螃蟹井、回水溝、王爺石堡、厚池街、馬蹄街、文家院打通修公路,溝通南紀門與上半城的中興路,極大地方便了南來西往的人們,也減輕了蔬菜商、竹木商運輸勞頓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