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明皇宮碑記

重修明皇宮碑記

在明清時期,朱仙鎮達到了歷史上極盛時期。當時有一座富麗堂皇的明皇宮,是戲曲藝人敬神散福之處。清道光年間遭水災宮殿被毀。同治年間首事張胖、住持真全捐納資財重修,後大部傾塌。民國五年,河南各地戲班紛紛捐資,於原殿基上重建,立碑為記,即《重修明皇宮碑記》。此碑歷經磨難,斷為兩截,後藏於開封博物館北碑廊。

基本介紹

原始碑文,碑陽文字,碑陰文字,學術價值,

原始碑文

碑陽文字

嘗聞:阿子歡聞,俱祭樂府。孟珠金鏡,併入篇章,大舜迎而解慍,漢高思士以歌風。迭至大唐時代,別開生面,踵事增華,而歌舞曲詞,悉臻美備,尤為超前絕後,開千古賞心悅目之偉觀,怡與休哉,仰維。
唐玄宗皇帝,史謚明皇,聰賜天亶,風流妙趣,培梨園之弟子,類瑤池之神仙,悠揚綠水,繚繞青霄。迄今歷宋、元、明、清數代,相傳千又餘年,而演劇班中,誰不知飲水思泉。
馨香式薦,殷殷然以仰報創始之恩義,而借展虔誠。汴省城以南,距城四十里有朱仙鎮,前清時為商賈薈萃之藪。水陸交通,久稱名勝。
舊造明皇宮一座,附修殿廊房屋,遺蹟尚存,聞為當年演戲各班社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祥工決口,廟宇沖塌,片瓦無存。至同治年間,經首事張胖,住持真全,同心協力,赴各府州縣以及外省,負薄募化,各班捐納資財,重新修建宮殿廟宇,多受勤勞。今又廊舍半多傾塌,地址頗為寬宏。
欣逢民國肇興以來,新劇改良,高台宣化,為歌舞場文明發達一大運會。睹此瓦礫凋殘,不唯無以壯觀瞻,更何以將誠心而隆祀典,於是凡屬豫省各班,同心集義,共輸金錢,就昔之舊基,成百年之美舉,不唯無以壯美觀,重整大殿、拜殿各三間,專供明皇尊像。其外東大殿一間,供奉三官尊神;西大殿一間,供奉大王尊神;東陪殿兩間,供奉地藏菩薩;東陪殿卷棚三間,供奉財神尊像;西陪殿卷棚三間,供奉灶君尊神。其餘山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東西陪房各三間,東西敞棚各兩間,東西拐角房各三間,以作隨時套用之處。鳩工庀材,築修完備,翬分鳥革,輪魚輝煌。從此廟宇一新,既為會筵祈福之地,神府共拜,更蒙默偌普護之光。
或以歌劇事近遊戲,不足建祠而共享之。要知嬉笑怒罵,無非華國文章,上下古今,皆是人心勸戒。禮曰:有功於民則祀之。其開創劇部之功,豈淺鮮哉!隆其廟貌,崇其祭饗,良有益也。時以廟工告成,各班囑為碑文,以作紀念。謹按舊事,爰摘錄而發明之,借傳千古之佳話雲。是為記。
民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同人公立

碑陰文字

大廟建修,經理人費盡精神,非易。邀請各班同人捐資助工,每逢四月二十三日會時,莊王爺聖誕之辰,齊至駕前,敬神散福,兌較八班獻戲,支辦會事,各班同人,你強我勝,爭先敬獻什物供奉,以壯會威,何等光彩,廟貌煥然一新。嗣後到處生意蕭疏,會事無人經理,廊舍連年漸漸凋殘,同人視之,無不傷感,竊思前人建修不易,眼見傾廢,問心曷安?
共同善舉,重整會事,香菸不絕,廟宇有增無損,同心協力,踴躍爭先,解囊相助,隨心樂輸。刊碑造石,以顯前人之功德,後人增光,流芳於後。經理人王臣督工兼造,刊碑紀念。
中牟縣南黃店北邊河灣李石工鐵筆,李修儒造字。

學術價值

碑文顯示,當時捐資重修明皇宮的有河南省內40多個市、縣的80多個戲班及戲曲界等人士百餘。如省城義成班、朱仙鎮公盛班、陳留縣全盛班、滎陽縣同議班等。捐資人姓名後有的加了括弧,據說括弧里是其藝名或雅號,如李建雲(即壯妮),李慶山(即硬腰)等。其中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叫“張子林”(1896~1961),封丘人,曾任開封戲劇職業工會理事長。他八九歲時入封丘清河集小天興科班學戲,13歲唱響,早年以淨行(黑頭)為主,生行不擋。老一輩戲迷稱他為“小妖怪”。其身材較矮,舊時鄉間戲台高,站在台跟前看戲的人仰起頭也看不清他的面目。但張子林天賦異稟,聽其唱腔,嗓音洪亮震耳,有穿雲裂石之功夫,堪稱“梨園一絕”。他不但技藝精湛,且威望極高。百年之後,提起張子林,戲曲界前輩皆稱“老師”。
《重修明皇宮碑記》碑內容豐富,是研究豫劇發展史不可多得的實物依據。若對其碑文中眾多戲班、藝人深入挖掘,尋訪梨園後人蒐集相關資料,相信其中蘊含的故事更多,更生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