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參,滿族早期社會主要生產部門和經濟來源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采參
- 含義:滿族早期社會主要生產部門和經濟來源之一
采參,滿族早期社會主要生產部門和經濟來源之一。
采參,滿族早期社會主要生產部門和經濟來源之一。人參為長白山、鴨綠江一帶特產,經濟和藥用價值很高。每年3—5月、7—10月為采參季節,滿族人常上山采尋,用以和漢人貿易,以資生活。努爾哈赤青少年時曾從事采參業。為抵禦明朝的有...
長白山采參習俗,流行於吉林省撫松縣的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長白山采參習俗“流傳於吉林省撫松縣一帶的長白山區。 在長期尋采山參的過程中,長白山區的勞動者形成了一套獨特習俗,主要活動有拉幫、進山、壓山、抬棒槌、...
王公采參是指清代王公有權派人至吉林境內採挖人參之制。清代東北地區所產山參,由政府控制採挖,嚴禁盜挖。旗民人等入山采參,須經官府批准,領取參票,並按制度向官府交納所得人參及銀兩。惟清初原定王以下、公以上親貴,許遣壯丁...
《采參奇談》是一部靈異類型網路小說,作者是陸小北.QD。內容簡介 人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那么真正到你死的時候,你是要萬貫家財還是要一個苟活在這世上的機會?而從古至今,又有多少帝王渴望長生不死?又有多少人渴望長命百歲...
在挖參過程中,廣大參農日積月累“闖”出了嚴密的勞動組織和完整的生產結構。適應自然季節按時入山。采參可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陰曆四五月間,此時百草初生,樹葉封門。參苗萌發,叫“放芽草”;第二個階段是六七月間,叢草濃...
事畢,“把頭”當眾宣布采參的“山禮山規”,採到的參,由大家平分,這也就是采參人一年的收成了。貂皮 紫貂(學名:Martes zibellina)屬中小型獸類,軀體細長,四肢較短。頭形狹長,耳短而圓,嗅覺、聽覺靈敏。犬齒較發達,裂齒...
孫良爺,在人參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采參行業的開山鼻祖。本名孫良,而“爺”對長輩或年長男子的敬稱,東北長白山居住著很多滿族人,滿語中的敬語之一就是“爺”,滿族人見面打招呼時往往是相互稱“爺”。不可能直接呼起姓名“...
在“長白山采參習俗”成功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4周年之際,“重走人參路”沿著歷史上“參貿”的路線進行中國人參文化巡展。主辦方以推介歷史悠久的中國人參文化作為核心,同時進行關注種植與環境的公益宣講,普及“百草之王”人參的文化...
相傳在四百年前的明朝萬曆年間(1572-1620年),山東有七翁結伴到遼東鴨綠江畔的深山老林里采參。在這地方采參特多,為了今後采參能找到這個地方,就在石柱村上屯街西的三岔路口,豎起一塊二米多高的石柱,在石旁同時栽了一株榆樹...
順治時期,採取八旗分山采參制,由八旗貴族劃分參山進行采參活動。康熙初年,改為盛京上三旗包衣采參制度,由於私采者眾多,康熙末年,改為參票制度,刨夫需購參票進山刨參,憑票出山後上繳欽定人參數量,剩餘人參自由販賣。乾隆十年...
相傳怒爾哈赤十幾歲時,跟著七個同伴結夥進山采參。半個多月,一支人參也沒有找到。八個人愁眉不展之際,來了一隻斑斕猛虎。按照進山采參的規矩,八個人必須輪流向老虎扔出自己的帽子。如果老虎叼走了誰的帽子,誰就得以身飼虎。七...
數百年前,人參是女真族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兒時的努爾哈赤就曾進山采參,後期努爾哈赤在誓師伐明中,人參交易是女真重要的經濟支持。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之後,入長白山采參必須經過允許,採獲的人參,必須上繳。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野山西洋參生於北美洲山野森林裡,由采參客深入山林採掘所得。主要價值 成熟的野山西洋參均有十幾年以上,二十多年老者較多,五十年以上者已是稀品。一般認為野生西洋參的神奇功效主要有:增強人體免疫力,補益正氣,久服延年益壽。對...
該書較前人對人參官採制度作了更為細緻的證實與梳理,作者認為清初采參制包括打牲烏拉制和旗辦采參制,而後者又包括盛京內務府上三旗佐領制、王公貴族制和八旗兵丁制,旗辦采參制的存在說明“此時清政府並未能全權掌控人參的開採權...
崔長安,男,長白山下采參人,家族第四代“放山把頭”。撫松縣北崗鎮西泉村的崔長安老人是家族的第四代“老把頭”,有著豐富的在深山老林尋找、採挖野山參的經驗。個人作品 2012年9月,其受邀錄製的紀錄片“尋找百草王”在央視7套...
老把頭是為世代生活在長白山區乃至大小興安嶺在內的關東山區的山民們所傳承的家喻戶曉的采參始祖。《撫松縣誌》、《臨江縣誌》、《通化縣誌》、《柳河縣誌》以及《長白匯征錄》等地方志書中皆有簡略記載。老把頭是以平民身份入“志”...
[2] 在“采參人”中有這樣一種說法“七兩為參,八兩為寶”。當然,這個七兩、八兩並不是現在人們所通用的計量單位,指的是過去十六兩為一斤中的兩,可以說,長成七、八兩的人參,至少也得上百年的時間。 [2] ...
趙炳林 趙炳林,男,漢族,吉林省撫松縣人,長白山采參習俗傳承人。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