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

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

《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是蔣竹山創作的清代人參史類著作,首次出版於2015年3月。

《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從醫療史及物質文化史的角度,運用清宮檔案與清代人參專書等史料,對清代人參史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展示了一幅清代人參帝國的繁榮景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
  • 作者:蔣竹山
  • 首版時間:2015年3月
  • 類別:人參史
  • 字數:238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大致可分為制度史與社會文化史兩部分,在前半部分制度史詳盡的梳理之後,後半部分文化史研究喇斷淚的補充,將人參與帝國的關係予以了清晰的全景展現:人參採收和消費方式的變化過程,亦是清帝國逐漸形成的駝嚷龍企過程。並且,這種全景勾畫並非以中國史的視野書寫人參史,而是將之置於全球視野之下,強調清代人參的跨區域消費問題。將人參帝國放在全球與跨文化的視野下,理解其開放性和流動性。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植物、醫學知識與消費文化:人參史研究的新方向
第一節 人參政治的研究回顧
第二節 從制度的社會史到消費文化史
第二章 分類:人參文本與書寫
第一節 清以前人參的物種生命史
第二節 清代人參的類別
第三章 邊境:明末清初東亞邊界的人參問題
第一節 邊境社會的人參衝突
第二節 皇室的專職采參組織:打牲烏拉
第三節 八旗與人參:旗辦采參制
第四章 人參政治:專賣與官參局
第一節 雍正時的采參制
第二節 延續還是斷裂:乾隆初期的招商刨採制(1736—1743)
第三節 國家直接管理:官參局的設立
第四節 參務管理的困境:乾隆五十九年的吉林參務案
第五章 真偽:秧參與參務案
第一節 參禁制度下的變奏:秧參的崛起
第二節 國家權力與秧參:參務案的爆發
第三節 中央與地方的角力:參務章程的論爭
第四節 人參專采的取消:從道光朝到光緒朝的轉變
第六章 醫藥:江南的溫補文化
第一節 “不怕病死,只怕虛死”:清代江南的好服補藥風氣
第二節 明清的人參藥用與醫者論參
第七章 消費:人參的價格、貿易與流通
第一節 “中人十家產,不滿一杯味”:人參價格的變化
第二節 參斤變價:清代東北官參下江南
第三節 商參的流通
第四節 新知識、新消費:人參消櫃蜜費的指南書籍
第五節 禮物文化:人參的賞賜與贈禮
第八章 結論:從人參史反思全球視野下的醫療史研究
第一節 全球視野下的人參帝國
第二節 全球視野下的醫療史
第三節 藥物流通的全球史
第四節 疾病、環境與醫療的全球史
參考文獻
-
索引
-

作品鑑賞

該書較前人對人參官採制度作了更為細緻的證實與梳理,作者認為清初采參制包括打牲烏拉制和旗辦采參制,而後者又包括盛京內務府上三旗佐領制、王公貴族制和八旗兵丁制,旗辦采參制的存在說明“此時清政府並未能全權掌控人參的開採權,許多開採人參的權益仍然掌握在八旗的王公貴族手中”。雍正以後參務制度的改革,尤其是乾隆九年官參局的設立,逐漸擺脫了八旗采參的舊制,實現了參務管理的官僚化,但也因此促進了官參局與地方勢力的結合,為他們貪污腐化,從中漁利提供了便利。嘉慶以後,參務管理由主動轉向被動,清政府沒有核查由於過度開採所造成的山參大量縮減的實際,給東北的盛京、吉林、寧古塔所定的采參指標過高,致使地方性策略行為的產生,即在上繳人參中作偽,摻入秧參(人工培植的人參),在參務制度上引發了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的角逐,最後形勢的發展迫使清政府由禁止秧參到放開秧參,以致光緒年間取消人參專采管制,對人參只徵收一般的貿易稅,敲響了人參帝國終結的喪鐘。人參官採制度的變遷契合了大清王朝的興衰歷程。
大清專采的人參除一小部分供王室使用外,大部分通過內務府或江南三製造、兩淮鹽政、粵海關等少數機構專賣。該書對商參流通的論證較為全面,不僅對官方專賣機構進行了細緻考證,彌補察市享了前人的不足,而且詳細論述了商參的流通及其與官方專賣機構的複雜關係,此外還談及了私參的流通。該書還提到,康乾時期針對由人口的大幅增加所引起的人口與耕地的矛盾,清政府雖然踏您企估鼓勵“大力開墾閒曠土地,凡邊省、內地零星土地,嗣後悉聽該地民夷墾種,免其升科”“特別鼓勵中原人民向新疆、雲南、嘗拳她貴州及台灣等較偏遠的地區移民墾荒”,與此同時卻提出了封禁東北的一些措施,重治偷挖人參者,加強了旗人在東北地區的獨占與壟斷地位。
之所以稱清代的中國為“人參帝國”,不只是因為人參在清王朝的興起與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人參專采專賣的政治制度,更為重要的是人參在清代的生產、消費與貿易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形成了獨特的人參物質文化與醫療消費文化。該書的另一個特色就是運用清代的醫書、醫案和醫話對這一文化的形成的書寫及其核心所做的鞭辟入裡的論述。堡埋背據該書所述,人參主要行銷於北京、兩淮、兩浙、江南及兩廣地區,並未完全覆蓋全國。北京作為帝國心臟,人參在此地的盛行自不待言。而江南地區人參熱潮的形成依賴於這一時期江南地區盛行的“不怕病死,只怕虛死”的好服補藥的文化。醫者在清初江南瘟疫中對人參的巧妙使用及其獨特療效,引發了江南人對人參鐘愛,人參成了“起死回生”的神藥。由於人參本來就稀少,再加上清政府哄抬物價,人參價格從康熙到乾隆增長了數十倍,達到了“中人十家產,不滿一杯味”的程度,當時的許多小康之家因家中病重者服用人參而家庭破產。針對醫家與病家對人參的濫用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以徐大椿為代表的醫者紛紛撰寫醫案,引導世人合理使用人參。由於人參成為“百藥之王”,價值連城,人參成為王朝賞賜與民間饋贈的上品。此時,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人在人參的生產、流通中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現象層出不窮,以致許多參商也難辨真偽。因此,這一時期一些與人參的使用、流通密切的人士紛紛撰寫人參專書,這些書籍在教人們如何辨別真偽的同時,還對界定人參的級別,對人參的消費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形成了人參的物質文化史。此外,清代人參專書紛紛出版之時,日本、朝鮮的相關書籍也頻頻出現,可見此時東亞形成了相似的人參文化。
該書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站在全球史的高度,勾勒出了清代人參國際貿易、流通的圖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的國際交往。明末,遼參成為大明與女真人的大宗貿易商品,逐漸取代了優於其但因過度開採已經很稀少的上黨人參。清入關後,與朝鮮建立了宗藩關係後,就制定了相關的政策解決雙方在人參開採貿易上的衝突,遼參在清代不僅成為中國人參的上品,其品質也優於日本人參、高麗參和西洋參,但遼參大部分銷往關內,出口到日本、朝鮮的是一小部分次等的遼參,與之相反,日本人參、高麗參和西洋參流入中國,成為遼參的替代品。

作品評價

澎湃新聞:就該書來說,至少可以看到值得稱讚的特徵。第一,物質文化史視角的分析。這受Daniel Roche影響,重視社會與文化分析方法、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迫切需要以及物質文化中選擇行為所體現的準則。這表現在文章中對流通與消費關係的分析。另外的重要貢獻是分析江南溫補文化對人參消費的刺激。第二,新資料的擴展。蔣先生通過對大內檔案的閱讀,理清了參務細節上的不少問題。第三,通過考辨前人研究成果的細節,在人參販賣制度實踐的變化中發現了內務府在販賣人參過程中的角色。通過秧參案,看到了國家權力對人參採集的全面介入。對商人販賣官參的過程分析得比較細緻,多有貢獻。不過書的內容還是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人參生產過程中,作者忽視了私挖人參對政策影響的深入探討。這個環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還會影響到下游的消費市場。總體來說,讀者還不能想像人參在生產到消費這個過程是如何關聯起來的。假如說各自成篇而為論文集,貢獻還是很大的。另外,第八章標題是“從人參史反思全球視野下的醫療史研究”,而具體內容從第241頁以後,與人參史全然無關。這個算不上反思,只是將作者之前發表的《“全球轉向”:全球視野下的醫療史研究初探》一文代入,用來作為本書的結論性章節,不太合適。

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ISBN
出版時間
《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
蔣竹山
浙江大學出版社
978-7-308-14292-2
2015年3月

作者簡介

蔣竹山,台灣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台灣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任人文社會學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主持“新文化史工作坊”“新文化史部落格”及“大眾史學部落格”網站。曾任台灣大漢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專任講師、台灣《新史學》雜誌編輯。研究興趣在明清醫療文化史、西方新文化史。著有《從打擊異端到塑造正統:清代國家與江南祠神信仰》《明清華南地區有關麻風病的民間療法》《湯斌禁毀五通神:清初政治精英打擊通俗文化的個案》《女體與戰爭:明清厭炮之術“陰門陣”再探》《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島嶼浮世繪:日治台灣的大眾生活》等。
之所以稱清代的中國為“人參帝國”,不只是因為人參在清王朝的興起與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人參專采專賣的政治制度,更為重要的是人參在清代的生產、消費與貿易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形成了獨特的人參物質文化與醫療消費文化。該書的另一個特色就是運用清代的醫書、醫案和醫話對這一文化的形成的書寫及其核心所做的鞭辟入裡的論述。據該書所述,人參主要行銷於北京、兩淮、兩浙、江南及兩廣地區,並未完全覆蓋全國。北京作為帝國心臟,人參在此地的盛行自不待言。而江南地區人參熱潮的形成依賴於這一時期江南地區盛行的“不怕病死,只怕虛死”的好服補藥的文化。醫者在清初江南瘟疫中對人參的巧妙使用及其獨特療效,引發了江南人對人參鐘愛,人參成了“起死回生”的神藥。由於人參本來就稀少,再加上清政府哄抬物價,人參價格從康熙到乾隆增長了數十倍,達到了“中人十家產,不滿一杯味”的程度,當時的許多小康之家因家中病重者服用人參而家庭破產。針對醫家與病家對人參的濫用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以徐大椿為代表的醫者紛紛撰寫醫案,引導世人合理使用人參。由於人參成為“百藥之王”,價值連城,人參成為王朝賞賜與民間饋贈的上品。此時,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人在人參的生產、流通中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現象層出不窮,以致許多參商也難辨真偽。因此,這一時期一些與人參的使用、流通密切的人士紛紛撰寫人參專書,這些書籍在教人們如何辨別真偽的同時,還對界定人參的級別,對人參的消費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形成了人參的物質文化史。此外,清代人參專書紛紛出版之時,日本、朝鮮的相關書籍也頻頻出現,可見此時東亞形成了相似的人參文化。
該書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站在全球史的高度,勾勒出了清代人參國際貿易、流通的圖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的國際交往。明末,遼參成為大明與女真人的大宗貿易商品,逐漸取代了優於其但因過度開採已經很稀少的上黨人參。清入關後,與朝鮮建立了宗藩關係後,就制定了相關的政策解決雙方在人參開採貿易上的衝突,遼參在清代不僅成為中國人參的上品,其品質也優於日本人參、高麗參和西洋參,但遼參大部分銷往關內,出口到日本、朝鮮的是一小部分次等的遼參,與之相反,日本人參、高麗參和西洋參流入中國,成為遼參的替代品。

作品評價

澎湃新聞:就該書來說,至少可以看到值得稱讚的特徵。第一,物質文化史視角的分析。這受Daniel Roche影響,重視社會與文化分析方法、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迫切需要以及物質文化中選擇行為所體現的準則。這表現在文章中對流通與消費關係的分析。另外的重要貢獻是分析江南溫補文化對人參消費的刺激。第二,新資料的擴展。蔣先生通過對大內檔案的閱讀,理清了參務細節上的不少問題。第三,通過考辨前人研究成果的細節,在人參販賣制度實踐的變化中發現了內務府在販賣人參過程中的角色。通過秧參案,看到了國家權力對人參採集的全面介入。對商人販賣官參的過程分析得比較細緻,多有貢獻。不過書的內容還是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人參生產過程中,作者忽視了私挖人參對政策影響的深入探討。這個環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還會影響到下游的消費市場。總體來說,讀者還不能想像人參在生產到消費這個過程是如何關聯起來的。假如說各自成篇而為論文集,貢獻還是很大的。另外,第八章標題是“從人參史反思全球視野下的醫療史研究”,而具體內容從第241頁以後,與人參史全然無關。這個算不上反思,只是將作者之前發表的《“全球轉向”:全球視野下的醫療史研究初探》一文代入,用來作為本書的結論性章節,不太合適。

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ISBN
出版時間
《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
蔣竹山
浙江大學出版社
978-7-308-14292-2
2015年3月

作者簡介

蔣竹山,台灣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台灣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任人文社會學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主持“新文化史工作坊”“新文化史部落格”及“大眾史學部落格”網站。曾任台灣大漢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專任講師、台灣《新史學》雜誌編輯。研究興趣在明清醫療文化史、西方新文化史。著有《從打擊異端到塑造正統:清代國家與江南祠神信仰》《明清華南地區有關麻風病的民間療法》《湯斌禁毀五通神:清初政治精英打擊通俗文化的個案》《女體與戰爭:明清厭炮之術“陰門陣”再探》《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島嶼浮世繪:日治台灣的大眾生活》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