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釀泉
- 別稱:玻璃泉
- 地點:琅邪山醉翁亭
- 出自:《題滁州醉翁亭》
歷史典故,形成原因,交通介紹,
歷史典故
泉水久旱而不涸,潤滑清亮,甘醇爽口。歐陽修有《題滁州醉翁亭》詩中贊詠:"聲如自空落,瀉向兩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響不亂人語,其清非管弦。豈不美絲竹?絲竹不勝繁。"清康熙年間,州守王賜魁立碑鑲嵌於泉側石砌護牆中間,上刻"讓泉"二字。泉邊還立有一小巧玲瓏的洗心亭,亭邊立有一塊巨石,上面鐫刻著"枕流漱石"四字,形容泉清石淨的意境。
形成原因
釀泉的形成受到琅琊山岩體和構造的控制。眾多的斷層裂隙,為地表水的滲透創造了有利條件,並在斜谷地出露成泉。歐陽修發現了這一清泉後,情有獨鐘,認為這股水泉為石山所釀造,命名為釀泉,並在《醉翁亭記》中稱譽“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之西為意在亭,亭內石板上鑿有一條彎曲迴環的小溝渠。釀泉水自外引入其中,經過八折九回,再流出亭外,曰“九曲流觴”。歐陽修當年與一批文人雅士們列坐於曲水之旁,用特製的酒具盛泉水漂浮於流水之上,眾賓客順序賦詩,投射酒杯,對弈“飲酒”。他以“釀泉為酒”,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這篇名作,後經大學士蘇東坡揮筆,由石工刻於兩塊石碑上,至今仍完好地豎立於醉翁亭西的寶宋齋內。歐陽修在滁州還發現了紫薇泉和濯纓泉。歐陽修出資在紫薇泉旁築了座豐樂亭,並作《豐樂亭記》。濯纓泉之名源自《詩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之句,泉水甘洌,自山岩間涓涓流入泉池。釀泉和紫薇泉、灌纓泉更宜於烹煮安徽毛峰、祁門等名茶,泉冽而茶香,味甘而韻長。
《醉翁亭記》寫道:“山行六七里,漸漸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釀泉在醉翁亭前,泉眼旁用石塊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後匯入山溪。水池三尺見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賜魁立的“釀泉”二字碑刻。讓泉水溫度終年變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攝氏度。泉水“甘如醍醐,瑩如玻璃”,所以又被稱為“玻璃泉”。
交通介紹
滁州火車站前廣場有公車直達琅琊山景區,10分鐘即可抵達,公車一直可以開到醉翁亭停車場。釀泉就在醉翁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