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扎豬蹄

醞扎豬蹄

醞扎豬蹄又叫佛山扎蹄,是廣東省佛山地區傳統名菜。有兩種形式,一是用整隻豬手醞制而成;一是用豬腳開皮,抽去腳筋和骨,再用豬肥肉夾著豬精瘦肉包紮在豬腳皮內醞制。所得醞,就是用慢火煮浸。前者製作工序較少,後者製作工序較多,但兩者都為佛山人所喜食。由於後者是用水草扎著來醞制,所以名叫“扎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醞扎豬蹄
  • 主要食材:豬蹄
  • 分類:地區傳統名菜
  • 調料桂枝草果、大茴、小茴
製作工序,醞扎豬蹄的調料,食法,歷史典故,

製作工序

醞扎豬蹄無論選料、釀製、調味還是煨煮方面均有獨到之處,製作工藝較為複雜,有大小工序三十多道,即使是熟練的老師傅,一天最多也只能做二十多隻。
最主要的五道工序:
第一選料,醞扎豬蹄選用大小均勻,肉質較嫩的豬手肥肉要選爽而不膩的豬頸肉,瘦肉要選精肉且不帶筋膜的。
第二裁料,將豬蹄刮洗乾淨,用利刀從正面自上而下開一條口子,然後將豬腿骨剔出,這個過程必須十分小心,不能將豬皮刺破;把選好的瘦肉和肥肉分別切成10厘米長,3厘米寬的長方形薄片備用。
第三醃製,把切好的肥、瘦豬肉片用不同口味的調料醃漬大約一個小時。
第四是綑紮,將醃漬好的豬肉片肥瘦相間碼好,塞進剔去大骨的豬腿中,用豬腿皮包裹好,再用一種韌性很好的水草將豬腿橫著裹扎嚴實。用水草裹好的“豬蹄”跟原來的豬蹄的樣子很相似,從背面看幾乎看不出什麼差別。
第五步釀製。其實所謂 “醞”就是“鹵”的意思。師傅將預先配好的調料放入大鍋中加水燒開製成滷水,再將綑紮好的豬蹄浸入滷水中用文火慢慢煮一個多鐘頭,一隻甘香和味的醞扎豬蹄就大功告成了。

醞扎豬蹄的調料

醞扎豬蹄的調料共有三十多種,其中滷水的調料由桂枝草果、大茴、小茴等二十幾種中藥材配製而成。中藥材不僅讓醞扎豬蹄味道甘美,有活血之效,而且讓人吃後不覺鹹膩口乾,是醞扎豬蹄最獨特的地方。每次“醞”過豬蹄後,都要將滷水換掉三分之一。

食法

一般是把豬蹄切成薄片,外面一圈豬皮色澤金黃,裡面的肉呈油亮的淺褐色。用芥辣和醬油、蔥、蒜蓉等做調料後,夾一片入口,輕輕咬下去,感覺豬皮爽嫩,嚼起來有一些彈性,而裡面的肉鬆脆,滿口生香。
醞扎豬蹄流傳一百多年,當中以老字號得心齋製作為佳品。

歷史典故

清朝乾隆年間,在佛山汾江河畔有個“接官亭”(過去來往佛山的官員多乘船從水路而來),專為來往的官員作休息之用。接官亭附近有間德記肉店,除早市賣鮮肉外,剩下的肉便用來做飯菜供應過路客人,因此每天的肉所剩無多。
一天黃昏,德記做完生意正要關門,忽然來了幾個官差,說是有個官員要在此用膳,要德記立即準備。店主亞德聽說後連忙道:“今天的肉已賣完,實在無法為官員做菜了。”官差一聽,厲聲道:“老爺已在接官亭等著,有肉要做,無肉也要做出好菜來。”亞德無奈,只好立即動手做飯。好菜那裡找呢?急壞了亞德。他細心一想,鮮肉是無法弄到了,就用下腳肉碎做幾個菜應付吧。於是亞德便做起菜來。原來,亞德平日賣肉,把那些賣剩的肉碎、豬蹄之類或用滷水醃,或用醋泡,從不浪費,一些窮人家買不起鮮肉就買這些下腳。今天,亞德拿出這些下腳,用心製作了幾道菜。那官老爺一來已很餓了,二來他們平常吃的都是上肉山珍,沒有吃過這些“下腳”東西,他們吃著吃著,覺得味道與往常大不相同,不但味美而且是佐酒的好菜,不知不覺道:“好味,好味。”吃得眉開眼笑,便讓官差把亞德叫來問道:“你這幾盤菜是些什麼肉?”亞德一聽,以為官老爺責怪他拿下腳招待,連忙解釋道:“老爺息怒,實不相瞞,今天老爺到店,肉已賣完,只好拿些滷水豬蹄做菜。”那官老爺一聽覺得很新鮮,說:“原來豬蹄也這么美味。以後我們如再來這裡就吃這幾道菜。”官老爺仰頭往路邊一看:“啊,這裡是必經之路,今天吃的是豬手,那是得心應手了。好,乾脆你這店就叫得心齋吧。”亞德如夢初醒,想不到這些豬蹄碎肉不但救了他,還得到官老爺的賞識。於是便把“德記”店改名為“得心齋”,從此,更精心地製作醞扎豬蹄,購買的人越來越多,“得心齋”的名聲從此大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