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對法

配對法

亦譯“成對聯想法”,亦稱“對偶法”。一種學習記憶的實驗方法。美國心理學家卡爾金斯(Mary Whiton Calkins, 1863—1930)1896年首創,是對艾賓浩斯記憶實驗方法的重要擴展。其基本方法是: 首先將兩個彼此間無明顯意義联系的項目組成對偶項目,然後將這種對偶項目成對呈現若干次後,再呈現每對中的一個項目作為刺激,要求被試回憶出另一個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配對法
  • 外文名:matched-pair technique
概述,配對函式,變語配對法,

概述

一種實驗設計方法。把對實驗結果有影響的有關條件(如年齡、性別或體重等)相近似的實驗對象配成若干對,再將每一對中的兩個實驗對象隨機地分配到實驗組或對照組中去。另一種配對形式是自身配對,如對實驗者自身實驗前與實驗後進行某項指標的對比,此時每一個實驗對象既是實驗組,也是對照組。同體的前後比較間隔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受試對象本身在實驗前後發生了大的變化,就會失去同體比較的優越。配對設計的優點是同對的實驗對象間均衡性增大,因而可提高實驗的效率。配對設計的效率取決於配對條件的選擇。為了達到隨機化的目的,分配時可採用隨機數字表或隨機排列表。配對設計的統計學檢驗,計量資料可用配對t檢驗或非參數的符號檢驗,計數資料可用配對x檢驗。配對設計較成組設計效率為高。

配對函式

一種特殊的數論函式.利用它可以建立二元自然數對與自然數之間的一種對應,並由此可以把多元函式的討論變為對一元函式的討論.設P為二元函式,R,L為一元函式,若它們滿足下列配對條件:RP(x,y)=y & LP(x,y)=x.則稱P,R,L為一個配對函式組,P稱為配對合函式或配對函式,R,L分別為右函式和左函式.設P為配對函式,則可以把P(x,y)之值看成對二元對〈x,y〉的一種編碼.特別地,當P之值域為ω時,P建立了ω×ω與ω之間的一一對應,此時P稱為一一配對函式.。一個n元函式Pn及n個一元函式K1,K2,…,Kn,若滿足n元配對條件:KiPn(x1,x2,…,xn)=xi(對任何i≤n),則稱之為n元配對函式組.Pn則可特稱為n元配對函式.

變語配對法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蘭伯特(Wallace E·Lambert)創立的一種實驗方法。也叫配對變語法。蘭伯特認為如果一個學生想要學習另一個共同體的語言並想學好它,他必須願意而且能夠採納代表另一個語言-文化集團的行為方式,包括言語方式。學習者民族主義的強弱和他對其它集團的態度好壞,據信是他能否在學習新的語言中獲得成功的關鍵。學習第二語言的動機有兩種類型,即實用動機(僅僅出於功利的目的而學習)和歸附動機(對另一語言-文化集團產生好感,希望加入該集團)。具有歸附動機的學生的成績要比具有實用動機的學生好;而要求在交際中主動使用語言的技巧,比如發音的準確程度,聽力,則主要取決於學習的歸附動機的強弱。在這種情況下,語言學習能力的大小是不重要的。變語配對法就是用來測試學習者對另一語言-文化集團的“態度好壞”和“歸附動機的強弱”的。這種方法的具體實驗過程是:先根據定向調查的目的,請一些漢語說得很好的人用他們所掌握的兩種語言朗讀同一篇語料,並錄下音來;然後讓特定的判斷人聽這些錄音,並且要求他們憑聲音去對每一個說話人(必須讓判斷人以為操雙語者用兩種語言讀的語料是分別由兩個人讀的)的各方面特徵進行評價。這種方法的實質是利用語言和方言的轉換誘導出某個社會集團成員對另一集團成員所持的偏見或是帶傾向性的看法,從而考察某一社會集團成員學習某種第二語言的熱情,預測學習的成效。目前這種方法已為社會語言學者和其他社會科學工作者廣泛採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