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構想,定位及任務,規模和形式,調度原則,作用與效益,民生效益,水生態保護,維護長江,歷史提出,當今重提,意義,省委書記成就,鄱陽湖樞紐,環境保護,應對大幹旱,潛在生態風險,
規劃構想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摒棄傳統水利工程的經驗和教訓,以提高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協調生態與發展、平衡總體與局部、兼顧當前與長遠。注重把握“永保一湖清水”的總體要求;注重把握“江湖兩利”、“流域一體”的護江治江理念。
定位及任務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為開放式全閘工程。工程功能定位為提高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改善供水、灌溉、生態環境、漁業、航運、血吸蟲病防治等條件,保護水資源,恢復和科學調整江湖關係等綜合性工程。
基本理念是:建閘不建壩;調枯不控洪;攔水不發電;建管不調度;江湖兩利、動態調控。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為開放式全閘工程,汛期閘門全開,不發揮作用,只是在汛末對湖區水位進行節制,緩解湖區水位下降過快導致的問題,尋求洪水資源化利用。汛期4~8月閘門全開,江湖連通,既有利於維護當前的江湖防洪體系,又有利於水生動植物洄游繁殖;枯水期9月至次年3月按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要求,採取動態管理、階梯式水位、適應性調度的調控方式,控制相對穩定的鄱陽湖枯水位。
(一)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能夠顯著提高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
在傳統農耕時代,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基本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但隨著長江乾支流控制性水庫的建設,鄱陽湖的水文情勢發生變化,枯水出現時間提前、枯水期延長、水位降低,對水資源綜合利用造成影響;同時水位降低、水量減少,湖水自淨能力減弱,水質變差,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力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隨著鄱陽湖枯水期天然水資源條件惡化和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對用水水量、用水水質和用水時間要求提高,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瓶頸。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有效調節枯水水位,是恢復和提高鄱陽湖水資源水環境承載力,破解區域發展瓶頸制約的必然要求。
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通過調控枯水期水位可增加湖泊9月~次年3月的水環境容量約3~7%,有利於改善枯水期水質。同時,鄱陽湖水利樞紐採用閘的方式建設,開啟閘門,即可實現閘上下的水體自然交換,可有效應對湖區水體水質惡化等特殊情況。
(二)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能夠有效改善鄱陽湖區民生條件。
鄱陽湖是湖區民眾飲用和灌溉水源,擁有我國湖泊中最大的淡水生產養殖水域,鄱陽湖航道網是江西內河航運的重要樞紐。鄱陽湖水位、水量、水質關係到湖區供水、灌溉、漁業和航運,與民眾安康、民生福祉密切相關。
近年來,鄱陽湖持續低枯水位已經對湖區民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可為環湖區的城市和鄉鎮居民生活和生產提供用水安全保障可提高環湖城鎮的供水保障率,環湖79座水廠的供水保證率可從現狀的80~97%提高至97~100%,環湖農村的水源供水保證率從現狀的70~85%提高至90%以上;可改善灌溉水源條件,結合鄱陽湖區1萬至5萬畝圩堤加固改造,提高現有263萬畝灌面、新增51.2萬畝灌面的灌溉保證率,為湖區糧食安全提供水源保障;可使鄱陽湖和周邊河流部分河段變成庫區航道,增加枯水季節航道水深和航道寬度,減緩水面比降,顯著改善航道條件;在樞紐工程運行一段時間,對湖區濕地、魚類的影響規律有深入研究後,可選取一個合適的典型年,保持3~10月份水位不低於15m,進行血防調度,再輔以其他措施,基本達到滅螺的目的。
緩解枯水期沿湖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飲水困難,改善湖區晚稻灌溉條件,增加漁業資源,改善湖區及周邊河流部分河段航道條件,減少湖區有螺面積,有效解決湖區血吸蟲病防治問題。
(三)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能夠科學維護鄱陽湖生物多樣性。
水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對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穩定至關重要。鄱陽湖區水土資源孕育豐富的生物資源,擁有多種魚類、鳥類等物種資源,是國際重要濕地和全球95%以上越冬白鶴的棲息地。
近年來的低枯水位導致鄱陽湖水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影響湖區魚類、鳥類的生存。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通過調節使湖區在枯水期能基本維護原有的水文節律,或通過調度還原適合濕地的水位漲落過程,儘可能實現濕地動態特徵對水位消落的需求,能減緩鄱陽湖區湖泊窪地水位提前下降帶來的對濕地提前出露的影響,有利於維持枯水期濕地生態系統的正常狀態,有利於減少低水位延長對湖區濕地生態系統的損壞。
水利樞紐工程在枯水期保持湖泊一定的水位,水域面積擴大,水深增加,將增加湖區魚類的生活空間,可降低被捕撈的機率,並有利於魚類越冬;增加枯水季節湖區水域面積,避免極端低水位的出現,從而對減緩枯水季節人類活動對江豚的影響起到積極作用;促進漁業資源量的增加,從而為江豚提供更多的食物資源,可以一定程度上減緩漁業活動與豚類生存之間的尖銳矛盾。
擴大枯水期水面,緩解濕地生態缺水,遏制濕地植被退化,能夠改善候鳥栖息生境、提供魚類和豚類生存空間、維護鄱陽湖水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
(四)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能夠有力支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健康發展。
鄱陽湖地區位於沿長江經濟帶和沿京九經濟帶的交匯點,是中部地區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長極之一,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按照《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鄱陽湖地區要努力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範區,為此,必須堅持生態優先、促進綠色發展,把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月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江西省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實施意見》明確,統籌推進長江九江段,鄱陽湖及源頭地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積極探索大湖流域綜合開發治理的新模式,構築長江中下游生態安全螢幕障,進一步鞏固提升江西生態優勢,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江西樣板。
目前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水環境污染、湖泊富營養化有加重趨勢,濕地生態系統逐漸退化,洲灘植被的產量和質量下降,濕地資源進一步衰退;底棲動物、魚類資源持續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等。按照黨中央關於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均衡、統籌山水田林湖泊水的思路,根據長江經濟帶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要求,有必要對鄱陽湖進行適當調節,對水量進行合理調度,從而在時間和空間上均衡地配置水資源,實現創造一流水質、一流空氣、一流生態、一流人居環境的目標。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主動保護修復水生態系統,合理調配水資源,是有效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推動人口資源環境均衡發展和實行山水田林湖系統治理、促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占全省30%的國土面積承載了近50%的人口,創造了60%以上的經濟總量。根據區域發展規劃,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比2012年增長1.4倍,城鎮化率提高約15個百分點,第二和第三產業比重提高到95%左右。為了支撐更大規模的人口和經濟活動,必須著力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從水資源總量看,鄱陽湖年均入江水量達1450億立方米,足以支撐未來發展要求,面臨的主要矛盾有兩方面:一方面,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另一方面,江湖關係發生新變化後,鄱陽湖原有的湖盆在枯水期蓄水能力不足。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均衡、統籌山水田林湖治水的思路,根據長江經濟帶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要求,有必要對鄱陽湖進行適當改造,對水量進行合理調度,從而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加均衡地配置水資源,以更充足的水量、更良好的水質、更健康的水生態和水環境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創造一流水質、一流空氣、一流生態、一流人居環境的目標。
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合理調配水資源,主動修復水生態系統,能夠有效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推進人口資源環境均衡發展和實行山水田林湖系統治理,促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健康發展,鄱陽湖水利樞紐是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省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重要支撐。
規模和形式
規劃中的鄱陽湖水利樞紐為Ⅰ等大(1)型工程,位於鄱陽湖入江水道,屏峰山與長嶺山之間,上距星子縣城約12km,下至長江匯合口約27km,工程控制鄱陽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積。左岸為長嶺山,山頂高程為129m;右岸為屏峰山,山頂高程為149.2m;兩山之間湖面寬約2.8km。
設計軸線總長2993.6m;擬設定64孔泄水閘,其中孔口淨寬26m的常規泄水閘60孔,孔口淨寬60m的大孔泄水閘4孔,閘底板高程分別為0m、2m及4m;樞紐左岸設定三線3線單級船閘,船閘級別為Ⅰ級,閘室有效尺度採用280m×34m×5.5m(長×寬×最小檻上水深)規劃通航標準為2000t級,船閘規模按Ⅱ(1)級航道標準通航1頂4駁8000t級船隊配套,閘室有效尺寸採用240m×34m×4.5m;右岸並行布置2條魚道,左側魚道為低水位魚道,用於枯期(11月~次年3月)上、下游水位較低時過魚,右側魚道為高水位魚道,用於汛後9月~10月份上、下游水位較高時過魚之用。
初步估算,樞紐工程靜態總投資120.98.851億元,年運行費用約1.2821億元。
調度原則
樞紐的調度原則為:(1)調枯不控洪;(2)基本恢復長江上游控制性工程運用前的江湖關係;(3)與控制性工程聯合運用;(4)綜合影響最小;(5)水資源統一調度。
工程最低控制水位10~11.95m,遇突發水環境事件時可迅速開閘,恢復天然狀態。並可利用枯期蓄水進行應急處理,提高長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陽湖水資源綜合利用安全保證率。
鄱陽湖水利樞紐具有綜合效益,不同的水位調度方案對各工程任務的作用和影響不同。在對主要時間節點及控制水位範圍、枯水期調控時間及水位範圍和樞紐開閘時間等初步分析的基礎上,本著既有利於改善民生,又有利於保護濕地生態及越冬鳥類的原則,按照中國科學院等濕地權威專家的研究結論,擬定調度方案如下:
(1)3月上中旬~8月31日,泄水閘門全部敞開,江湖連通;
(2)9月1日~9月15日,當閘上水位高於14.50m時,泄水閘門全部敞開;當閘上水位降到14.50m時,減少閘門開啟孔數,按五河和區間來水下泄,水位維持14.50m,若閘上水位低於14.50m,在泄放滿足航運、水生態與水環境用水流量的前提下,最高蓄水至14.50m;
(3)9月16日至9月30日,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4.00m;至10月10日,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3.50m;至10月20日,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3.00m;至10月31日,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2.00m左右;在消落過程中若外江水位達到閘上水位,則閘門全開;
(4)至11月10日,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1.00m;至11月底,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0.00m;12月閘上水位基本維持在10.00m左右;至2月底,根據最小通航流量、水生態與水環境用水等需求控制樞紐下泄流量,使閘上水位逐步消落至9.50m左右。
(5)3月1日~3月上中旬,閘前水位逐漸下降至與外江水位持平,閘門打開,江湖連通。根據樞紐工程任務,結合各方的需求分析研究,初步提出以下樞紐調度方案進行研究:
1、江湖連通期(3月中下旬~8月底)
閘門全開,江湖連通,江湖水流、能量自由交換,不改變鄱陽湖作為長江洪水天然調蓄器的功能。
2、樞紐蓄水期(9月1日~9月15日)
9月1日~9月15日,利用長江高水位期間,鄱陽湖洪水尾巴下閘節制湖水位,至15日水位一般控制在14m~15m。
3、三峽水庫蓄水期(9月16日~10月底)
9月16日~10月10日,綜合考慮湖區灌溉和生態需求,湖水位降至12m;
10月11日~10月31日,水位由12m降至11m。
4、補償調節期(11月1日~1月10日)
11月1日至1月10日,水位在11m波動;
5、低枯水期(1月11日~3月10日)
1月11日~2月10日,湖區水位由11m降至10m;
2月11日~3月10日,湖水位節制在10-11m之間;
3月11日起,視長江、鄱陽湖來水情況逐漸調至天然狀態(防止水位驟降),當來水量較大時,閘門全開。
6、血防調度
待樞紐工程按上述調度方式運行一段時間,對湖區濕地、魚類的影響規律有深入研究後,再選取一個合適的典型年(3月份五河及區間來水較豐、湖區水位較高,例如1992年、1998年3月份最高水位分別為15.63m、14.70m),保持3月~10月份水位不低於14.5m,進行一次血防調度,最大限度的殺滅釘螺。
隨著工程設計階段的加深,對湖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各種需求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樞紐調度方案還將進一步完善最佳化。
作用與效益
黨的十八大把水利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新思路。水利部提出:“全面考慮水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加快實現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從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主向開發保護並重轉變,從局部水生態治理向全面建設水生態文明轉變”。鄱陽湖水利樞紐把提高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放在首要任務,既是基於鄱陽湖特殊的水安全地位,也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具體要求,同時也是江西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障水安全講話重要精神的積極探索。
民生效益
1、供水效益
環湖79座水廠的供水保證率可從現狀的80~97%提高至97~100%,多年平均年增加供水量約0.3億m,將為南昌、九江等市、縣64個城鎮(場)約300萬人的生活和生產用水提供安全保障。
濱湖地區枯季地下水位的抬升,可使環湖農村的水源供水保證率從現狀的70~85%提高至90%以上,多年平均增加水源可供水量約730萬m,節約外出取水勞動力約700萬個工日,受益人口近100萬。
樞紐工程還是湖區重要的應急供水工程,為湖區乾旱和特大幹旱年提供可靠的水源,
2、灌溉效益
可改善鄱陽湖周邊地區291.2263萬畝灌溉面積的取水條件,使其灌溉保證率由現狀的55%~75%提高至90%以上;可為新增灌溉面積51.2萬畝提供可靠的灌溉水源,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在作物蓄水量大、鄱陽湖水位低的9、10月份,樞紐多年平均可提供水量4.6億m,對保障湖區乃至江西省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3、漁業效益
可擴大湖內定居性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面積,改善其生存條件,增加漁業資源,使鄱陽湖年均捕撈量從現在的3萬噸恢復到上世紀的6萬噸,增加湖區4萬多專業漁民的收入。
4、航運效益
可使鄱陽湖和周邊河流部分河段變成庫區航道,促進環湖航道網路形成,實現濱湖地區的航道連通和直達,減少船舶航行里程;可提高航道等級,有效地擴展港口岸線。工程枯期控制水位11.0 m,可渠化航道里程約240km,新增港口深水岸線約30km。
5、其他效益
城市景觀效益:可為沿湖城鎮提供較為穩定的秋冬季河湖景觀水面,改善城區生產、生活、生態條件與環境,促進城市建設與發展。
旅遊效益:湖泊及周邊地區環境得到美化,旅遊景點增加,改善了湖區旅遊設施和交通條件,增加湖區旅遊價值,為湖區發展旅遊創造了條件。
血防效益:可為水淹滅螺創造條件,工程按照蓄水滅螺要求進行調度,蓄水線以下將成為無螺區,再對沿蓄水高程帶輔以其他滅螺措施,基本能達到殺滅釘螺的效果,控制血吸蟲病的蔓延,可有效解決湖區血吸蟲病防治問題。
水生態保護
1、工程對改善水質的作用
在枯水期保持一定的水位,將增加同期湖泊水面和水體容積,增大枯水期水環境容量,較大限度地增強水體的納污及稀釋降解能力,改善枯水期水質。
鄱陽湖分布的不同沉水植物對鄱陽湖水體中的氮、磷降解有利,工程建成後,分布在7~10m高程洲灘的沉水植物在枯水期還能起到改善、淨化水質的作用
工程運行可使鄱陽湖各類水面積均有增加,下閘蓄水後期(12~4月中旬),優於III類的水域面積可達湖體總面積的52%,枯水期湖區水環境可得到明顯改善。
2、工程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作用
通過調節,可使湖區在枯水期能維持一個合適的水位或通過調度還原適合濕地的水位降落過程,儘可能實現濕地動態特徵對水位消落的需求。
能延遲湖泊窪地水位提前下降帶來的對濕地提前出露的影響;緩解目前鄱陽湖枯期水位降低過快、水位消落過低導致沉水植物存量減少甚至沉水植物大量死亡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減少低水位延長對湖區濕地生態系統的損壞。有利於維持枯水期濕地生態系統的正常狀態,有利於擴大濕地面積、增加淺水水域,改善和擴大候鳥栖息生境,促進長江及鄱陽湖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3、工程對水生生物的作用
可擴大湖區枯水期水域面積,增加水深,消除枯水期(尤其是持續低水位)造成的湖床見底、乾裂等對水生動物及魚類生境帶來的破壞和影響,有利於增加江豚的越冬食物,改善其生存條件。
枯水期水域面積擴大,使湖區魚類的生活空間增加,可降低被捕撈的機率,並有利於魚類越冬。
維護長江
1、可有效消減長江上游水庫蓄水對長江中下游水資源利用的影響
在上游水庫汛後蓄水前,樞紐攔蓄部分洪水資源,在上游水庫蓄水期間可加大泄量,一方面緩解三峽工程蓄水對長江湖口以下河段水資源利用的影響,另一方面可有效節制9~12月鄱陽湖區水位,減緩湖區水位下降過快的趨勢,恢復湖區水位自然下降過程,有利於湖區濕地生態系統保持良性狀態。
2、具有枯水期為下游補水的作用和潛力
據測算,三峽水庫蓄水期,樞紐工程運用可增加下泄水量13.59億m,相當於日增加流量342m/s;枯水期水位降至10m,可為下游補充7億m。
在長江幹流特枯時段或遇突發水環境事件時,樞紐工程可迅速開閘,恢復天然狀態。利用鄱陽湖提前蓄好的“一湖清水”進行應急補水處理,提高長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陽湖水資源的安全保證率。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是一項江湖兩利、多方共贏的綜合性工程,也是人水和諧、生態優先的示範工程。
歷史提出
早在上世紀初,孫中山先生就提出要在
鄱陽湖建壩,當時他提出的目的是為連通贛粵水路航運交通。1946年,當時的《贛江流域水利建設計畫》提出建閘方案。
新中國成立初期,時任
江西省政府主席的
邵式平也提出在鄱陽湖建壩,他的想法是建壩擋
長江洪水倒灌。1979年至1984年,著眼於抵禦1954年規模洪水,
江西省水利規劃設計院對湖控工程開展全面研究。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省科學院牽頭,我省17個廳局、39個科研單位組織了大型鄱陽湖科學考察,形成了《人工湖控綜合報告》。1998年
長江流域特大洪水後,
江西師範大學提出以滿足長江及鄱陽湖區
防洪調度需要為主,非汛期則考慮湖區
生態環境建設需要的湖控方案。
當今重提
一個幾代人嘔心瀝血、孜孜以求的工程,為何一直停留在圖紙上呢?這有歷史的原因,在2000年之前,
鄱陽湖以洪為主,1954年、1998年兩次大洪水讓人刻骨銘心。當時湖控方案目的是御長江水於
湖口之外,工程大壩設計為21米高。”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說,“鄱陽湖是長江洪水最重要的分洪區,據測算,如果鄱陽湖不讓洪水進入,湖口下游長江段水位會抬高0.7米,武漢、南京、上海等大城市防洪壓力大
,所以,國家有關部門主張湖控工程緩行。
2002年3月,在全國兩會上,江西省40位全國人大代表提交了《關於要求開展鄱陽湖控制工程項目建議書加快立項進程的建議》的“一號議案”。2008年年底,我省成立了專門的推進工作小組,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開始了新一輪的推動。
意義
2008年年初,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重大
戰略決策,為該省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發展理念,
江西省水利廳隨即提出建設“
鄱陽湖水利樞紐”,把鄱陽湖建閘思路,由此前的“
調枯控洪”改為“
調枯暢洪”,即鄱陽湖水利樞紐建成,採取“
調枯不調洪”運行方式,
汛期保持江湖相通,發揮鄱陽湖分洪作用,在枯水期則放閘蓄水。而原《鄱陽湖控制工程規劃構想》中,計畫在
鄱陽湖口建閘蓄水,抵禦長江洪水倒灌,拒長江洪水於鄱陽湖外,鄱陽湖與長江完全隔斷。顯然,“調枯不調洪”的設計理念是將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由防洪為主要目的,轉為水資源的配置保護與開發利用。這是對
鄱陽湖“湖控工程”方案的一大突破,體現了
科學發展觀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可實現生態和經濟的雙贏,這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肯定。在2008年5月底的鄱陽湖生態水利樞紐規劃意見報告諮詢會上,一些到會專家學者了解新構想允許長江洪水倒灌後,他們不再質疑了。
省委書記成就
2011年6月2日,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飛臨
鄱陽湖視察旱情,陪同溫家寶調研期間,
蘇榮對總理表示:“希望中央儘早批准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這個工程是民生工程、富民工程,還是生態工程”。
儘管鄱陽湖水利工程備受爭議,但蘇榮的表態還是可看出江西決策層要力排眾議推進此工程的決心。
在政經觀察人士看來,蘇榮主政江西以來,最大的工作之一就是推動鄱陽湖
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而下一步如何平衡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將成為蘇榮主政江西的最大挑戰。
在蘇榮到任江西才兩個多月,江西就在2008年初提出了,
鄱陽湖生態經濟帶的概念,並向國務院上交申請。2009年12月12日《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被國務院批覆,上升為國家戰略,從提出申請到獲批只用了695天,這創造了一個國家規劃從申請到批准的最快紀錄。
江西修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受到了各界的質疑,有相關專家認為此工程會破壞鄱陽湖生態環境,會導致長江下游水位更低。這種反對之聲,最終導致鄱陽湖枯水調控工程從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總體規劃中被分離出來,進行單獨論證。
鄱陽湖樞紐
環境保護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報導
鄱陽湖擬建的水利樞紐工程,備受國人關注。2011年6月26日下午,江西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辦公室主任、
江西省水利廳副廳長朱來友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回應社會各界的質疑。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每年7~9月,長江主汛期來臨的時候,鄱陽湖承擔著長江
蓄滯洪區的角色,被稱為長江的天然調節器。因此很多人擔心,在
鄱陽湖口建樞紐工程,會影響它的天然調節作用,威脅長江中下游防洪安全。
對此,江西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辦公室主任、江西省水利廳副廳長朱來友解釋說:鄱陽湖水利樞紐是在長江入江水道的地方建一個閘,不會影響鄱陽湖作為天然的調節器的作用的發揮,也絕對不會影響長江下游的防洪安全。
有人擔心,
鄱陽湖攔湖建閘會影響水體的自然流動,破壞“一湖清水”。對此,朱來友表示,水資源
水生態的保護是鄱陽湖建水利樞紐工程的主要目標。
應對大幹旱
都未曾想到,進入2011年5月,
鄱陽湖會變成一望無際的草原。近日在鄱陽湖水利樞紐壩址看到,
江心洲長滿了鬱鬱蔥蔥的野草,尚未有大規模動工的跡象。這個被地方列為江西頭號工程的項目如今因為鄱陽湖乾旱而再次受到了外界的關注。誰都未曾想到,進入2011年5月,鄱陽湖會變成一望無際的草原。“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青山嘴不再是波浪滔天,超萬畝裸露的湖底長滿綠草,如同塞外的大草原。而在鄱陽湖西邊幾百公里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湖也因為
旱災,湖水面積大幅減少六成,洞庭湖腹地昔日煙波浩渺的地方,同樣變成了遼闊的草地。截至2011年5月27日,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共有3483.3萬人遭受旱災,其中423.6萬人飲水困難,農作物受災3705.1千公頃,其中絕收166.8千公頃。5月25日,江西省
新建縣南磯鄉紅衛村,
鄱陽湖乾涸湖底因前些天的一場雨略顯濕潤,這隻螃蟹卻沒能倖存5月25日,江西省新建縣南磯鄉紅衛村,村民萬長柱承包的1萬畝鄱陽湖水域乾涸,湖草長到一尺多高,如同身處大草原5月25日,在江西省九江市
都昌縣鄱陽湖區,小朋友在乾涸開裂的湖床上撿貝殼。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豐水年份水域面積最大可達4000平方公里以上,如今卻因持續乾旱嚴重“瘦身”。中心湖區荒草瘋長,魚蟹死傷一地。靠養殖為生的附近鄉民損失慘重,初步預算超過1500萬元
的。
潛在生態風險
長江中的餌料生物十分貧瘠,不是因為養分,而是因為含有太多的泥沙,渾濁的江水因光的限制使藻類難以大量生長,而這些泥沙來源於豐沛降雨對上游不斷隆升山脈的強烈沖刷。而在與長江相連的鄱陽湖中,由於水流的減緩,泥沙很快沉降下去,豐富的養分很快開始支撐動植物的繁榮——琳琅滿目的物種為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如豚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因此,對需要在河流中完成生活史的很多高營養級動物來說,河湖是一個不能割裂的有機整體。
鄱陽湖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江豚的重要棲息之地。據2012年的調查,有江豚約1040頭,其中長江幹流約500頭,鄱陽湖區約450頭,洞庭湖區約90頭。在東亞季風氣候的影響下,與長江自然聯通的鄱陽湖呈現出“洪水一片,枯水一線”的自然景觀,豐水季節的鄱陽湖是江豚重要的覓食之地,而枯水季節豚類(還有一些魚類)退回幹流以度過嚴冬,年復一年,在漲落的河水中,豚類固化了隨季節在河湖之間遷徙的節律。而在長江中的捕魚就沒有鄱陽湖那么豐盛了。
江豚能否可在封閉的鄱陽湖中繁衍生息下去,雖然不能說沒此可能,但世界上還沒有豚能陸封於湖泊中生存下來的先例。雖然說鄱陽湖現在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但對豚的自然棲息來說,可能依然還是微不足道的。因此,鄱陽湖建閘是否會對江豚的生存帶來潛在風險需要進一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