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誰為大美保駕護航

鄱陽湖:誰為大美保駕護航》是由省水利廳、南昌大學等單位聯合攝製、反映鄱陽湖嚴峻生態現狀的大型生態環境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共5集,時長約100分鐘,攝製組歷經半年多時間,用大量的紀實鏡頭,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來剖析鄱陽湖,揭示保護鄱陽湖生態環境的重大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鄱陽湖,誰為大美保駕護航
  • 時長:100分鐘
  • 集數:5集
  • 製作方:省水利廳、南昌大學等
文字版,視頻版,

文字版

天賜福澤人傑地靈
在江西這塊神奇的熱土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漫長雕琢,造就了一片令無數人魂牽夢繞的神話般的水域,這就是被江西人民稱作“母親湖”的鄱陽湖。鄱陽湖是江西繁榮歷史的發祥地。鄱陽湖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江西先民,成就了江西繁榮的歷史。鄱陽湖區的九江既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又是全國三大茶市之一。點綴在鄱陽湖邊上的臨江、樟樹、吳城、河口四大工商業名鎮,盡享“煙火萬家,江廣百貨往來”的“八省通衢”、“天下雄鎮”等讚譽,以及“無贛不成市”的江右商幫,無不得益於鄱陽湖及其水系澆灌下的農業和工商業文明的繁榮興盛。鄱陽湖坐擁歷史上重要交通要塞。封建時代的“京杭運河-長江-鄱陽湖-贛江-大庾嶺”水上通道構成了維繫中華帝國政治統一與經濟聯繫的一條主幹道。鄱陽湖地區是重要的中國糧倉。這裡素有“魚米之鄉”、“贛撫糧倉”的美譽,江西省是建國以來從未間斷過向國家輸送商品糧的僅有的兩個省份之一,即使是“三年困難”時期江西也向國家輸送了大量糧食。
鄱陽湖擁有世界最後的“水生態特區”。1954年以最大水面5100平方公里奪得“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的桂冠,溫家寶總理多次指示,“要好好保護這‘一湖清水’”,只因這“一湖清水”不僅僅是江西的命脈,亦是長江中下游的“保護神”,更發揮著維繫中國與世界的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的特殊功能。鄱陽湖是長江重要的調洪蓄水寶地,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為1525億立方米,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6.3%。鄱陽湖被稱為“長江之肺”、長江中下游的“天然調節器”,是目前僅有的兩個與長江相通的大湖之一。鄱陽湖是世界最大的鳥類(特別是珍稀鳥類)保護區。目前鄱陽湖的鳥類共有310多種,占中國鳥類總數的1/4,每年約30-70萬隻候鳥在鄱陽湖越冬,多的時候甚至近百萬。鄱陽湖成為“中華大地之腎”,列入全國十大生態功能保護區;國際上則將它列入全球重要濕地名錄,成為中國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網成員。曾經滄海難為水。鄱陽湖用她神奇的美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神話,這不是我們自大的“封禪”,而是大自然無意雕琢的結果和萬千生靈的呼喚。
現實切膚之痛
從歷史走向今天,走向未來;從江西走向中國,走向世界。鄱陽湖的精彩演繹著一個神話,在它美麗外表的背後,卻是它所承載的越來越大的煎熬與痛苦。一種不可忽視的現實切膚之“痛”正越來越折磨著這個大自然所寵愛的美麗神話。由於氣候、地形地貌等原因影響,江西成為歷史上水旱災害嚴重的省份。旱災和洪澇肆虐,水資源調蓄失控, 致使湖區人民生存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亦被破壞,現實堪憂。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季節性湖泊,高水是湖,低水似河。受降雨偏少等因素影響,近年來江西省江河水位持續下降,不斷突破歷史最低值。2007年江西遭遇了近50年不遇的秋冬大旱,省內五大水系和鄱陽湖贛江中下游、撫河下游、潦河等共14條河、21站出現低於歷史最低的枯水位,鄱陽湖水面面積一度降到50平方公里,不足最大時的1%,水量僅1.2億立方米,僅剛剛達到大型水庫標準!水資源匱乏致使人畜飲水受困,生命安全受到威脅。2007年全省11個設區市都不同程度發生人員飲水困難,據12月14日統計,全省有76萬人,31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宜春豐城市隍城鎮甘家村12至15米的水井全部乾涸,新打80餘米深的水井都沒有水,從8月1日開始140餘天,當地居民生活用水完全依賴運水車每日兩次從3.5公里外的地方運水。農業受災情況嚴重,冬季作物受旱減產,春糧播種受到影響。據統計,2007年全省有528萬畝農田作物受旱,96萬畝冬種作物因旱無法播種。
同時,缺水造成全省供電趨緊,全省計畫年水力發電30億千瓦時,實際完成22億千瓦時,減少發電8億千瓦時。水質劣變程度加劇,“一湖清水”不宜樂觀。從2006至今鄱陽湖水質Ⅰ、Ⅱ類水下降了30個百分點,劣Ⅲ類水上升了18個百分點。生態系統破壞嚴重,鄱陽湖水面銳減,候鳥覓食區域縮減,洲灘外露,越冬候鳥平常年份由一般年份的近百萬隻減少至約47萬隻。河汊湖囊過早乾枯、硬化,導致濕地面積減少,威脅魚蝦、水生植物的生長與生存環境,80%漁場漁港裸露,魚類失去越冬場所,生存困難。同時森林火險等級高、防火任務重;航運亦不能保證滿載航行,面臨滯航威脅,運送貨物量銳減。更為嚴峻的是,受降雨異常偏少影響,鄱陽湖水系在水位不斷突破歷史最低紀錄的同時,持續的時間也在不斷拉長。2007年,贛江南昌站、撫河李家渡站、信江梅港站、鄱陽湖都昌站等地出現歷史上罕見的最低水位且持續時間最長達100餘天。2008年11月起至今,贛江中下游、撫河下游、潦河等河流主要控制站水位再次突破歷史最低值。鄱陽湖低水位一直持續到現在,已長達3月有餘。季節性湖泊水位差異成為鄱陽湖最大特徵,也成為鄱陽湖最大的危害。專家的研究稱,鄱陽湖的乾旱呈現出周期性,其周期大約為十年。而目前的乾旱則將可能持續到2020年。意味著鄱陽湖在未來的十餘年間每年都可能遭受“缺水之痛”的折磨。旱災兇悍,鄱陽湖區的洪澇災害也兇悍!1954年鄱陽湖洪災記載:湖區大小圩堤幾乎全部潰決,淹沒農田315萬畝,受災人口330萬人,九江市區水深3~4米,南潯鐵路(京九鐵路)中斷125天。1998年洪災:沿湖區的湖口、星子、德安等城市嚴重受淹,105、206、320、316國道交通中斷;湖區138座保護農田1000畝以上的圩堤潰決,淹沒耕地69萬畝,受災人口60萬人。全省直接洪災損失376.8億元。2008年贛州、撫州等11個設區市均遭遇較大洪澇災害,受災人口768萬人,倒塌房屋3.2萬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0億元。好在民眾被提前轉移,造成的人員傷亡相比以前大大減少。一個個數字都足以讓人膽戰心驚!時時喚起人們對洪水的恐懼!而且,每次洪災過後,導致鄱陽湖區大量的釘螺隨之擴散,致使血吸蟲病流行。2007年,鄱陽湖區血吸蟲病人仍有10萬人之多,流行範圍遍及全湖區。江西每年都有部分地區發生洪澇、乾旱災害,“三年一小災、五年一大災”嚴重影響湖區人民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在洪澇與乾旱的反覆拉鋸中,鄱陽湖飽受折磨,艱難維繫。鄱陽湖區頻繁且嚴重的洪、澇、旱災害,已成為制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鄱陽湖區人民受到了經濟和生態的雙重影響。長期從事水利研究工作的江西省水利廳總工程師、省水利規劃設計院院長張文捷提起鄱陽湖“七大傷痛”十分痛心:枯水期水量逐年減少,枯水期時間拉長,水質逐步退化,濕地面積逐步縮小,來鄱陽湖越冬的候鳥種類及數量逐年減少,水生動物、魚類種群數量也在減少,血吸蟲病疫情在蔓延回升,湖區水土流失仍然嚴重,洪旱災害存在隱患,湖區水資源、水生態正面臨著挑戰。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這最後“一湖清水”,以缺水的方式拉響了沉痛的警報!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在彰示她綽約風姿的同時,又失控於無法克服的水患的痛苦,周期性地以一種非理性的慘烈向人類訴求。她在用行動告訴我們:她期待人類的珍視、駕馭與呵護,一種科學的可持續的人工調控配置湖水資源方案的出台迫在眉睫。
鄱湖興盛治水先行
作為江西人民的“母親湖”,鄱陽湖的痛苦4400萬贛鄱兒女不可能看不到。多年來,江西亦以時刻警惕的危機感和嚴防死守的責任心謀求著母親湖的長遠之治,並探索出了一些科學的方法,不遺餘力,在鄱陽湖的治理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擒賊先擒王,治水是根本。解放以後,湖區人民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陸續修建了一大批防洪、灌溉、治澇、血防等興利除害治理工程,這些工程在防洪減災、保障人們生存環境、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至今發揮著重要作用。據調查,目前鄱陽湖有保護農田500畝以上圩堤320座,堤線長度約2832公里,保護618萬畝農田,約800萬人口;共有蓄、引、提工程約56200座,有效灌溉面積715萬畝,為湖區糧食安全與農村脫貧等提供了重要保障;治澇導托工程200餘處,蓄澇面積411平方公里,骨幹排水渠總長1860公里,內澇堤255公里,排水閘約930座;1998年大洪水後,實施退田還湖工程搬遷移民22.1萬戶、90.82萬人,高水位時增加蓄洪容積約45億立方米,降低了五河及湖區尾閭水位,也減輕了圩堤防洪壓力。此外,湖區還建設了一批治漬、分蓄洪區、水土保持、血防等治理工程。自古以來,江西省特殊的地形造成的水旱災情在全國已有名在冊,而江西經濟底子相當薄弱,水利建設投入相對有限,能形成今天的局面已是難能可貴的了。然而,這些花費了政府和人民大量心血的工程、措施,儘管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鄱陽湖洪澇與乾旱對湖區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卻只能是停留在防守的被動治標階段,不能從根本上阻斷洪澇與乾旱的發生。那么,有沒有一個治本的法子徹底解決這些問題,讓湖區人民可以安心耕耘這個贛撫糧倉,舒心享受這一湖清水呢?歷史似乎不約而同地把目光瞄向了建閘這條道路。其實,早在上世紀初,孫中山先生就提出湖口建閘,聯通贛粵水路航運交通方略。新中國建國初期,時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式平也提出建閘擋長江洪水倒灌構想。
1950年,袁良君先生編著有《鄱陽湖湖口建閘蓄水意見書》,書中認為湖口建閘蓄水可一舉改善贛江、饒河等河流下游和鄱陽湖的航道,終年暢通長江,同時攔蓄湖水,旱期灌溉濱湖數百萬畝農田。1972年,衛生部提出“鄱陽湖出口建閘,蓄水滅螺,結合綜合利用資源”的報告。1978年,“人工控制鄱陽湖”開始被江西省委、省政府逐步提上議題,隨後進行了《鄱陽湖控制工程研究》和《人工控制鄱陽湖研究綜合報告》等11項專題報告。1987年六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部分代表再次提出“對鄱陽湖控制工程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議。人工湖控思路開始愈來愈明晰化。直到1995年,江西省水利規劃部門進一步完善相關研究,提出了《鄱陽湖控制工程規劃構想》,並於2001年7月編制完成了《鄱陽湖控制工程課題研究報告》。一系列的密集考察研究,為最終形成一個較為科學合理的建議奠定了基礎,一個“調枯不調洪”、“江湖兩利”的方案。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獲得了全國絕大部分專家學者的基本認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傳承著江西幾代人的智慧與夢想,鄱陽湖區人民千百年來“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的命運,也隨著這個越來越完善的方案開始盼來了轉機。大自然折騰人的局面開始逐漸露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的曙光,昭示著一場偉大的變革即將在鄱陽湖畔展開。
生態水利才是上善
人類曾經多次因為野蠻的狂妄自大而付出後悔莫及的代價。尼羅河流域上的亞斯文大壩曾經讓埃及長期引以為豪,他們藉此在乾旱的土地上種出豐收的作物,一時間沉醉在對大自然勝利凱旋的洋洋自得之中。世界上許多國家亦開始爭相效仿,在大大小小的河堤湖壩上修建起各種水利設施以滿足自身的功利需求,或者用來發電,或者灌溉農田,或者養殖魚蝦。在他們得益於一時之利的同時,完全沒有注意到自然的生態環境已經在他們的物慾奢華中慢慢流失。結果可想而知,人類不顧自然規律的放縱行為,最終讓尼羅河亞斯文大壩成了一個自然生態終結機,許多人提出應當將其炸毀。前車之鑑,後事之師。鄱陽湖之治呼喚生態和經濟的雙贏,達到人水共治、人水和諧的局面,這才是一種洞若觀火的智慧和作為,亦是責任歷史的體現。對鄱陽湖的治理,要以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為指導,由單一考慮本地區利弊得失,轉變為統籌兼顧整個長江流域的發展,實現“調配”和“生態”的雙重功能。要真正形成對長江流域重要的調洪蓄水作用。調洪蓄水是鄱陽湖在長江流域的一個基本作用,據專家分析,鄱陽湖對長江的調蓄作用雖大,但調蓄作用主要發生在長江中、低水位時,在長江高水位時調蓄作用甚小,甚至將長江低水位時蓄納的長江洪水在長江高水位時吐出來,在長江高水位時起負調蓄作用。
由此可見,在天然狀態下,鄱陽湖對長江的調蓄作用是有限的、被動的,發揮不了人們想像中的天然大水庫應有的調蓄作用。要使鄱陽湖調洪蓄水的功能更為有效地發揮,並符合長江的切實需要,人工調控成為一個最好的也是惟一的必然選擇。要形成對水旱災害的雙重調控,形成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作用。由於鄱陽湖是一座季節性、吞吐型湖泊,湖區水位年際年內變幅巨大。除了洪澇直接而明顯的危害,同樣嚴重的還有鄱陽湖枯水位長時間持續產生的不利影響。包括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內的濕地生態

視頻版

2012年大型生態環保紀實
《鄱陽湖:誰為大美保駕護航》
紀錄片簡介
鄱陽湖是江西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風從鄱湖來,崛起正當時。
今日江西,生態與經濟齊飛。
五集大型生態環境紀錄片《鄱陽湖:誰為大美保駕護航》,由央視網·環保頻道、中國環境頻道承接攝製並推廣發布,宗旨是:積極回響黨中央及溫家寶總理“永遠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的號召,讓我們行動起來,一起為保護鄱陽湖奉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鄱陽湖,誰為大美保駕護航》,是一部用鏡頭描寫鄱陽湖百年滄桑的歷史紀實,從多角度、多層面展示鄱陽湖的生態環境和百姓生活的變遷,促使人們關心鄱陽湖、熱愛鄱陽湖,呼籲人們治理和保護鄱陽湖,更好地做到人與生態和諧相處。
紀錄片秉執媒體客觀、中立的視角,全面反映鄱陽湖歷史和現狀及鄱陽湖目前存在的問題,揭示鄱陽湖對於中國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的體系保障作用和保護鄱陽湖生態環境的重大意義,多角度論證說明保護好鄱陽湖必須先治理好鄱陽湖,建設鄱陽湖生態水利樞紐項目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每集片長約20分鐘。
紀錄片將在全國各大新聞媒體逐步推廣,影像資料呈送中央相關部委、江西省四大班子領導、各市縣政府各機構及省內各大企業等。
漁舟唱晚,雁陣驚寒,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湖大自然賜與人間的瓊漿玉液,保護好她,就是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
五集紀錄片視頻光碟五集紀錄片視頻光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