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傳鑒
- 別名:字鏡臣
- 職業:崑曲老生
- 祖籍:江蘇蘇州
藝術特點,從業經歷,個人作品,海崑劇團藝術顧問,其他相關,
藝術特點
他嗓音雖帶沙啞,然唱念蒼勁有力,講究音律韻味。在表演藝術上,既不失傳統風範,又善於融化發展原有程式動作,注意身段、台步的飄逸優美,更重視通過面部表情及眼神的運用,正確而有分寸地抒發人物的喜怒哀樂內在情感,扮演的各類人物、無不形神兼備,具有較強的藝術魅力,曾被曲界譽為“崑曲麒麟童”。戲路寬廣,能戲極多。如《賣書》、《納姻》、《追信》、《拜將》、《搜山》、《打車》、《卸甲》、《封王》、《賣發》、《別墳》、《掃松》、《議劍》、《吃茶》、《俠試》、《贈馬》等戲,均很拿手。尤其是飾演《販馬記·哭監》中李奇、《浣紗記·寄子》中伍子胥、《長生殿·彈詞》中的李龜年,被稱為三大傑作。
從業經歷
20世紀30年代後期,“傳”字輩未行演員因轉業、病逝等原因而驟減,他在班內獨挑老生、老外、副末大梁,聲譽更佳。爾後,一度出任上海戲劇學校教師,為京劇“正”字輩學生傳授崑曲。上海曲友向他習藝者亦頗多,趙景深教授所演《獅吼記·跪池》中的蘇東坡即由其所授。他還先後應聘至上海雪聲、芳華、玉蘭、雲華、合作、少壯、春光、合眾等許多越劇團從事劇務工作,參與了《金山戰鼓》、《絕代豔后》、《梁祝哀史》、《西廂記》等大量越劇劇目的排練工作,設計指導演員的咬字發音、身段動作、表演技巧,乃至整體武打、舞蹈等場面,因而被譽為上海越劇界“技導”第一人。後來,傳鑒的“技導”工作更推廣到滬劇、甬劇、錫劇、蘇劇等其他戲曲團體。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善於根據演員的不同風格特點,設計出相應的身段動作,在戲曲界廣受好評。
自1949年11月19日始,他與部分“傳”字輩師兄弟公演於上海同孚大戲院,歷時一月。嗣後,仍常穿梭於各劇團和劇場間,繼續從事其“技導”工作。 1954年8月起,應聘擔任華東戲曲研究院崑曲演員訓練班及後改組而成的上海市戲曲學校崑劇班教師,主教老生。數十年間,培養出不少優秀老生人才。上海崑劇團的計鎮華、顧兆琳、姚祖福等均為其得意學生。此外,江蘇省崑劇院的姚繼餛,江蘇省蘇崑劇團的陸永昌,浙江京昆藝術劇院的張世琤,北方崑曲劇院的祝孝純,湖南省崑劇團的唐湘音等也曾從其習藝。1993年9月,傳鑒年逾八旬,猶收江蘇省崑劇院青年文武老生柯軍為徒,向其傳授了《九蓮燈》、《夜奔》等戲。
個人作品
此外,傳鑒還積極參與各種示範演出及其他藝術活動。早在1951年4月蘇州舉辦的“崑劇觀摩演出”中,他主演了《四聲猿·罵曹》中禰衡;1954年10月 “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他飾演《連環記·小宴》中王允,獲獎狀獎;1956年春,應邀赴浙江省國風崑蘇劇團參與崑劇《十五貫》的排練加工。是年9 月、11月在蘇、滬分別舉行的“崑劇觀摩演出”,以及1962年12月“蘇、浙、滬三省(市)崑曲觀摩演出大會”等活動中,他除飾演了《議劍》中王光、《茶坊》中范仲淹、《吃茶》中楊繼盛、《賣書》、《納姻》中簡人同、《賣興》中熊店主等角色外,還多次與俞振飛合作,配演了《太白醉寫》中唐明皇、《見娘》、《梅嶺》中李成、《跪池》中蘇東坡、《埋玉》中陳元禮、《贈馬》中胥表、《小宴》沖王允以及大型崑腔本戲《牆頭馬上》中裴行儉等各路角色,無不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尤其是與俞氏數度同台串演的《千忠戮·慘睹》成為昆壇藝術精品。鄭在此戲中飾演喬扮成道士的程濟,豐富了原有表演藝術。在匆匆行路時,挑著擔子,一個淘步,水袖一搭,回首看著建文君,神情急促,身段邊式,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海崑劇團藝術顧問
1972年退休後居上海。1978年起應聘為上海崑劇團藝術顧問,曾指導該團排演《牡丹亭》、《長生殿》等許多重點劇目。1986年1月,應聘擔任文化部振興崑劇指導委員會委員,並積極投入崑劇培訓班的教學工作,向學員們傳授了《賣書》、《納姻》、《吃茶》等拿手好戲。1992年3月應邀赴蘇州大學崑曲藝術本科班講課授戲。同年7月應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邀請,與弟子計鎮華等同往香港講學。傳鑒載上口面,身穿戲衣,連說帶做,深受聽眾好評。不久,又應邀赴京為北方崑曲劇院新排練的郭漢城、譚志湘改編本《琵琶記》進行藝術加工,提高了該劇的演出質量。1993年底至1994年初,隨浙江崑劇團赴台灣進行藝術交流,並演出《哭監》,這是他最後一次登台表演。
其他相關
1996年7月6日在上海徐匯區中心醫院病逝,終年87歲。
誕辰:1910年1月,宣統元年(己酉)
逝世:1996年7月6日,農曆丙子年五月廿一日
科班院校
蘇州崑劇傳習所 傳字輩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