鄘風

鄘風是詩經國風中的內容,《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經前人考定,(yōng)、衛都是衛國的詩。共十篇。為鄘地民歌。《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鄘風
  • 類別:《詩經》
  • 數量:10首
  • 年代:西周末東周初
  • 地區:中國
簡介,作品目錄,作品原文,國風簡介,歷史背景,

簡介

鄘風:詩經國風中的內容
經前人考定,邶、鄘(yōng)、衛都是衛國的詩。《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聽了魯國的樂隊歌唱了“邶、鄘、衛”以後,評論時便將此三詩統稱之為“衛風”。可見他是把“邶鄘衛"作為一個整體,以區別於其他國風的。

作品目錄

作品原文

載馳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乾旄
孑孑乾旄,在浚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乾旟,在浚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乾旌,在浚之城。素絲祝之,良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蝃蝀
蝃蝀在東,莫之敢指。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朝隮於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懷婚姻也。大無信也,不知命也!
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虛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降觀於桑。卜雲其吉,終焉允臧。
靈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說於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
鶉之奔奔
鶉之奔奔,鵲之強強。人之無良,我以為兄!
鵲之強強,鶉之奔奔。人之無良,我以為君!
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麥矣?沬之北矣。雲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東矣。雲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雲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髮如雲,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揚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縐絺,是紲袢也。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牆有茨
牆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
牆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牆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國風簡介

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民間歌謠。詩經有詩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雅”分“大雅”、“小[1]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是“五怪”之一。詩經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採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 ,《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中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在《七月》中,我們看到了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已經向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吸血鬼大膽地提出了正義的指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有的詩中還描寫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直接展開鬥爭,以便取得生存的權利。
在這方面,《碩鼠》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國風”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的思婦的詩,如《殷其雷》、《伯兮》、《君子於役》等就是這一類詩篇的代表作。
“國風”中還有數量不少的愛情詩。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給婦女造成極大的痛苦,表達青年男女對美滿婚姻的嚮往和追求,是這類愛情詩的重要主題。《氓》、《谷風》等篇為我們展示的正是這種生活畫面。而《柏舟》還具有鮮明而強烈的反抗意識。基調健康、樂觀的戀歌(如《靜女》、《木瓜》等),更給愛情詩增添了一種和諧、喜悅的情愫。所有這些都是勞動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實表達。
十五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鄶、曹、豳,共一百六十篇,能表現各地的民情風俗習慣。國君以詩教化百姓,百姓以詩諷刺君王,可以潛移默化,移風易俗,也可以諷刺施政得失,反映民情。

歷史背景

邶、鄘、衛都是古國名。據說周武王滅殷以後,便將紂的京都沬(今河南淇縣西北)附近地區封給紂的兒子武庚祿父,並將其地分而為三:北為邶(今河南湯陰縣東南),南為鄘(今河南汲縣東北),東為衛(今河南淇縣附近)。武王並派他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別守衛三個地方,以監督武庚,號為“三監”。
武王死後,兒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執政。管叔等散布流言說“周公將不利於成王”,並嗾使武庚叛亂。於是周公率兵鎮壓,殺死武庚與管、蔡、霍等。接著又合併三地為衛,連同原殷民一起封給康叔,建都殷墟(今河南淇縣),號衛君。
衛國自康叔歷十三世至獻公,自後便國力日衰,內亂不息;到懿公時,更加腐敗不堪。公元前六六○年為狄人所滅。後來在齊桓公的幫助下,衛殘部南渡黃河,文公在楚丘(今河南滑縣東)重建衛國。《載馳》、《定之方中》二詩就是反映這一歷史事件的。
邶、鄘二地早已併入衛國,為什麼衛詩還冠以其名呢?自漢以來議論紛紛,沒有定論。近人一般認為,因衛詩有三十九首之多,近風詩的四分之一,所以編者將部分詩編入邶、鄘之下。
但是這一說法仍有疑問。查今本《詩經》,邶詩十九首、鄘詩十首、衛詩十首,為什麼分得如此不平均呢?這很難說編者只是偶然為之,而無別的原因。因此這一說法仍屬於猜測罷了。
邶、鄘、衛三詩大部分難確定具體時代,大致說來西周末東周初的詩居多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