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師範教育運動

中國鄉村師範教育創設、改革與發展運動。20 世紀初興起。余家菊1919 年冬發表《鄉村教育之危機》,指出鄉村教育不振的原因,認為“教育的發源地是師範學校,教育的根本是師範教育”,“師範教育不改良,鄉村教育將無從改進”,主張鄉村教育運動的方向是創設鄉村師範學校。江蘇省第一、二、三、四、五師範學校首先分別在吳江(1923)、黃渡(1922)、洛社(1923)、棲霞山(1923)、界首(1926)設立農村分校,宗旨:“養成適於農村生活之國小教師,指導農村教育,改進農村社會之人才”,兼有師範學校和農業學校兩類性質。

其後,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廣東等省均開設省、市、縣立以及私立、教會立的鄉村師範學校。教育家陶行知認為這類學校在鄉村環境內訓練師資,已經是“朝著正當方向前進”,但還不能適應鄉村需要,新的鄉村師範學校應“負有訓練鄉村教師改造鄉村生活的使命”,並提出鄉村教師必須具備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他把自己的思想和理論付諸實踐,創辦了曉莊學校。此後, 鄉村師範教育發展很快,進入一個新階段。1930年第二次全國教育會議通過各級鄉村師資訓練機構的有關規定。招收初、高中畢業生及具有國中程度的國小教師,各訓練 3年,派至不同鄉村學校任教師。鄉村教師訓練年限比過去有所延長,地位也有所提高。大學教育學院、師範大學也開始設立專門科系或鄉村師範學院,訓練鄉村師範學校教師。據調查,1931年全國省、市、縣立和私立各種鄉村師範學校約 36所,至 1934年,發展到百所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