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鄉學
- 時間:周代
- 意義:讓國人子弟接受教育
- 結果:初步普及教育
- 朝代:自周代開始
- 主人公:周公
涵義,引申,
涵義
國人子弟所進的鄉學,相當於國學中的國小程度,其學習年限是否規定7年,尚不清楚。至於家塾、黨庠、州序怎樣銜接,更無史料可查。除了散見於一些古文獻的記載外,不如國學那樣較有系統。在甲骨文、青銅銘文中,也沒有文字資料與之印證。陳夢家曾經根據兩片甲骨(《乙》2803和4299)的卜辭,識讀其中的字可借讀作"庠",並且認為其意近於"殷曰序"、"周曰庠"的庠①。不過,有些學者對此字的確認尚有不同意見,還待今後的繼續考定。與國學比較,能不能說在甲骨文、金文中還沒有發現鄉學的記載,就可以斷定西周時期不曾設過鄉學呢?這個問題,需要結合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
引申
《孟子·滕文公上》所說:"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國學的設立,已在銅器銘文中見到,並且證實了周代的上層貴族學校確有兩級:國小和大學。既然孟子所提到的"學"已為銘文所印證,那么,"周曰庠",當也不是虛有其事,我們應該相信當時設有鄉學。至於銘文中沒有見到記載,這是符合周代鑄造青銅禮器的實際情況的。在奴隸社會,青銅禮器多為王室貴族鑄作。平民沒有特殊的軍功,不會得到君王賞賜,也根本不可能自鑄重器。據著錄的金文內容,凡是有長篇銘文的,內容多半記載朝廷大事或諸侯的受策命、賞賜等等。鑄造者除了君主本人,便是貴族大臣,屬於低級官吏或平民者未見一器。而朝見、冊命、祭祀的活動,常在辟雍或泮宮中進行,很自然的,銘文中就會提到這些場所。上層貴族子弟不在鄉學學習,他們有所活動,也往往在都城並不在鄉州。天子或諸侯到學校巡學,也都在國學。凡此種種,銘文中不見有鄉學記載,便容易理解了。
在鄉學學習的國人子弟學成後,如果德行道藝都很優秀,經過鄉里大夫的考察,可以向負責六鄉教化的民政官員司徒薦舉,稱為"選士"。司徒再從選士中考定更為優秀者薦舉給天子或諸侯,經過認可以後,便能升入大學(辟雍或泮宮),稱為"俊士"。西周雖然建立了薦舉制度,但是,經過層層篩選,真正能進入大學的國人子弟,畢竟是少數。
鄉學學成的學生,經過地方官員的考查,成績優秀的,將擔任地方政府的低級官吏。
① 見靜簋銘文:"丁卯,王令靜司射。學宮小子。。學射。"據郭沫若考釋:"史稱宣王名靜,本銘殆宣王為太子時習藝於學宮時事"。楊樹達在《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科學出版社1959 年版)中稱:"學宮者,所謂天子之大學,曰辟雍者是也。"
② 郭沫若:《周彝中之傳統思想考》,載《金文叢考》1952 年改編本,人民出版社195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