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儺是漢語詞語,拼音xiāng nuó,指迎神驅鬼的民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鄉儺
- 注音:ㄒㄧㄤ ㄋㄨㄛˊ
- 釋義:迎神驅鬼的民俗
- 出處:《論語·鄉黨》
鄉儺是漢語詞語,拼音xiāng nuó,指迎神驅鬼的民俗。
鄉儺,讀音xiāng nuó,漢語詞語,意思是迎神驅鬼的民俗。解釋迎神驅鬼的民俗。1出處語本《論語·鄉黨》:“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何晏集解:“儺,驅逐疫鬼。1宋·徐鉉《除夜》詩:“預慚歲酒難先飲,更對鄉儺羨小兒。”...
寧強的儺藝就屬於鄉儺,以“壇”為活動形式,一壇6——20人不等,負責人稱“掌壇師”,掌壇師既是活動的主持者,主要活動內容為還願祈福、禳災納吉;活動場所為農戶、寺院、鄉場等。鄉儺儀式有20多個環節,主要分為3個階段:...
它原始古樸,既有反映原始社會勞動、生活、戰爭的場景,也有驅疫趕鬼、招財進寶、祈求豐年等歡快的舞蹈動作;南寧儺舞主要表現於農曆正月至二月初二的“春儺”日,七月十四鬼節上跳的“驅儺舞”,以及各種“鄉儺”祭祀活動。儺舞的舞蹈...
每年到了正月十三日, 由祖上撥款做敬神事務。首先從居民中挑選七、八個年青力壯的男子漢做公事幹事務,鄉儺前三天,他們潔淨身子,獨住一室,已是丈夫的不與妻子同寢;各家各戶內內外外打掃清潔,以表示對冼夫人聖誕的虔誠。
宕昌羌儺舞又稱“腦後吼”和“木家藏族兇猛舞”,是藏族苯教祭祀活 動中的舞蹈,是儺文化的一種。儺舞是源於氏族社會的一種用來祭祀和驅 鬼逐疫的民間儀式舞蹈,有軍儺、宮儺和鄉儺等形式。文化特徵 宕昌羌儺舞為鄉儺, 因其地...
有“天子儺”、“國儺”、“大儺”之分。“天子儺”為天子專用,僅限於太社的範圍之內,諸侯與庶民不得參與,“國儺”不得越出國社的範圍,供天子與諸侯共同享用,“大儺”下及庶民,舉國上下共同舉行,故又稱“鄉儺”。贛儺是...
上甘村是南豐延續時間最長的儺村之一,因儺神秘,故稱“神儺”,其實它屬《周禮》記載的民眾可以參加的冬季“大儺”之禮。因其流傳民間。亦屬“鄉儺”,主要儀式是“索室驅疫”。東漢王充《論衡·解除》曰:“歲終事畢,驅逐疫鬼...
所有演儺的人都是農民,但是在戴上儺面具後就有了一種威儀,而周圍的人也把他們看作神一樣頂禮膜拜,一旦摘下面具他又重新成為鄉民中間的普通一員。芒碭古儺還創造了自己的傳承體系。鄉儺是農耕文化的產物,農民藝人按各村情況組成族...
明代,民間儺十分活躍。石郵吳氏重修族譜中《石郵鄉儺記》載:宣德年間(1426-1435)縣民吳潮宗出任廣東海陽縣令回歸故里,在石郵建立儺廟,組織儺班,井一直活動至今。明正德十一年(1516),《建昌府志曠四時土俗大略》的"臘月"條目載:...
《清平樂·鄉儺事了》是汪東創作的一首詞。作品原文 鄉儺事了。帖子宜春好。里巷歡呼騰捷報。收取一江山島。歸來點勘輿圖。意氣猶靈壯夫。夜夢輕舠如葉,亂流飛渡澎湖。作者簡介 汪東(1890-1963),原名東寶,字旭初,號寄庵,...
記載最早的贛儺是南豐縣《金砂余氏族譜·儺神辨記》,其中說漢初長沙王吳芮奉命征伐閩越,駐兵南豐軍山。為避"刀兵之災",告誡鄉民"傳儺以靖妖氛"。唐代文化鼎盛,《開元禮》對州縣儺禮的統一規定,推動了江西8州37縣"鄉儺"的...
清同治光緒間文人宣鼎在《夜雨秋燈錄》卷四《巫仙》中說:巫之一教,流傳已久,曰端工(公),曰香火,曰童子,名雖不一,總不外乎鄉儺之遺意。古之巫也,僅僅逐疫癘,御旱潦。近則愈幻愈奇,擊腰鼓,吹畫角,口吐秦腔,...
以面具為核心的龐雜祭儀——貴池儺祭祀文化功能探析 儺雕與屯堡旅遊——以屯堡儺雕文化藝術博物館為例 中日韓蚩尤信仰與蚩尤演藝說略 韓國的獅子舞 韓中兒童“過關”儀式的比較——以福建壽寧縣下房村“過關”儀式個案為出發點 鄉儺與...
明代,民間儺十分活躍。石郵吳氏重修族譜中《石郵鄉儺記》載:宣德年間(1426-1435)縣民吳潮宗出任廣東海陽縣令回歸故里,在石郵建立儺廟,組織儺班,井一直活動。明正德十一年(1516),《建昌府志曠四時土俗大略"的"臘月"條目載:"小兒...
明代傳入古徽州後,作為鄉儺的組合活動流行於民間,已有500多年歷史。晚清(另說民國)時失傳的歙北舊宅村疊羅漢,說明疊羅漢在歙縣歷史上並非個例。明末風行的徽州目連戲裡有”打堆羅漢”情節,其中一些造型與葉村疊羅漢相似。葉村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