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羌儺舞(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宕昌羌儺舞,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傳統舞蹈,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宕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宕昌羌儺舞
  • 申報地區:隴南市宕昌縣
  • 非遺類別:傳統舞蹈
  • 保護單位:宕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宕昌羌儺舞又稱“腦後吼”和“木家藏族兇猛舞”,是藏族苯教祭祀活 動中的舞蹈,是儺文化的一種。儺舞是源於氏族社會的一種用來祭祀和驅 鬼逐疫的民間儀式舞蹈,有軍儺、宮儺和鄉儺等形式。

文化特徵

宕昌羌儺舞為鄉儺, 因其地處漢藏交界地帶而呈現獨特的過渡文化特質。 宕昌羌儺舞流傳於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物質生活匱乏的隴南宕 昌縣官鵝溝、大河壩溝、拉界溝和川平溝等信奉苯教和鳳凰山神的藏族聚 居區內。相傳,宕昌羌儺舞為紀念為民除害鳳凰山神和部落的五位英雄, 但史料記載,宕昌羌儺舞是木家藏族根據古儺舞、苯教文化和古羌文化 創造而成,且傳承了數百年。 每逢苯苯學成出師以及村寨有疾病、冰雹、瘟疫等不幸和災害時,藏 民就在苯苯主持下於臘月舉行驅鬼逐疫儀式,集體跳宕昌羌儺舞。該舞 由 10-15 人組成,其中舞者 10 人。表演時,在苯苯帶領下按既定路線 走八卦舞步,藏語名叫甘八路。領舞者 5 人,老大為“貢巴” ,老二名 “苟巴”,每人服飾、冠飾和法器不同。其中,老三、老四、老五各戴 代表五方神靈的五佛冠,手拿碟鈴和牛角喇叭。後跟 5 人頭戴牛頭馬 面面具,反穿皮襖,腰間系大銅鈴,雙手拿木刀。起舞時,隨皮鼓和牛 角號的音樂節奏,屈膝抬腳擰身,忽進乍退。從左開始繞圈,反覆進行 三次。同時,苯苯誦念《曲經》或《喜樂山神經》,祈求山神護佑藏家 村寨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和人畜健康。

社會影響

宕昌羌儺舞是苯教解決藏族村寨面臨的自然災害和不幸而採取的 祭祀儀式的組成部分,它是中華民族儺文化的重要構成內容。它蘊含著 藏族勸人向善、濟世救人、社會和諧、追求美好生活和與自然和諧相處 的精神理念、剛柔相濟的生命張揚意識以及古樸、雄渾的藝術風格。它 體現當地藏族認識、理解自然和多民族交融的能力和文化創造力。宕昌 羌儺舞在歷史、民俗、藝術和推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具有重要的價 值。在當前大力傳承民族文化、精準扶貧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宕昌羌 儺舞在傳承民族文化,發展民俗生態旅遊和實現精準扶貧方面具有重 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