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中共領導紅軍在鄂豫皖三省邊界以大別山為中心的地區建立的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背景介紹 1927年11月,中共黃麻特委領導黃安(今紅安)、麻城農民起義,組成工農革命軍...
1944年又挺進豫南、豫中,擴大了抗日根據地。同年10月,中共鄂豫邊區委改稱中共鄂豫皖湘贛邊區委,並成立鄂豫皖湘贛軍區。1945年8月,根據地發展到東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陽,南抵湖南洞庭湖畔的廣大區域,面積9萬多...
到抗日戰爭後期,黨領導廣大敵後軍民共建立了陝甘寧、晉察冀、晉綏、冀熱遼、晉冀豫、冀魯豫、山東、蘇北、蘇中、蘇南、淮北、淮南、皖中、廣東、瓊崖、湘鄂贛、鄂豫皖、河南、浙東19塊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1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反擊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大規模“圍剿”的作戰。事件經過 1932年6月,蔣介石親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組成左、中、右三路軍,除以左路軍10餘萬人“圍剿”湘鄂西蘇區外,以中、右兩路軍9...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是指1930年12月-1931年1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1、第15軍反擊國民黨軍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圍剿”的作戰。1930年10月,蔣介石在取得對馮玉祥、閻錫山作戰的基本勝利後,即在全國範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軍第四方面軍挫敗國民黨軍第三次“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計畫的作戰。1931年11月,蔣介石調集15個師的兵力,準備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三次“圍剿”。紅四方面軍趁其準備尚未就緒,連續發起四次進攻...
1933年7月,國民黨軍調集14個師又4個旅共10萬餘人的兵力對鄂豫皖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紅軍第25軍在中共鄂豫皖省委單純防禦戰略指導下,在光山、黃安地區實施陣地防禦,未能獲勝,被迫於8月下旬開始,先向皖西北,後向鄂東北轉移...
紀念館按時代順序陳列展覽,以上千幅文字圖片和數百件實物對應的方式,全面展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形成、發展和不斷壯大的過程,著重介紹了從大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各個歷史階段發生在鄂豫皖大地上的重大歷史事件。紀念館已成為全國首批國防...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人民檢察制度的發展》是2014年1月1日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建國。內容簡介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人民檢察制度是新中國人民檢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內容立足於鄂豫皖地區在革命戰爭年代的特殊情況以及地域特色...
對鞏固和發展中原解放區起了積極作用。1945年7月,南下支隊南進後,根據中央指示,湘鄂贛臨時區委和軍區改為鄂南地委和鄂南軍分區,湘鄂贛行政公署改為第七專署,統歸中共鄂豫皖湘贛區委領導,繼續堅持抗日武裝鬥爭。
全國解放長達26年的革命鬥爭歷程中,在黃麻起義,商南起義,六霍起義,創建和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川陝革命根據地、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長征路上,西征途中,以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壯烈犧牲的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英烈的無私奉獻精神、大...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紅七十四師奉命開赴三原,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留守處,參加到偉大的全民族抗戰中。根據地的建設 黨領導的政治、經濟、軍事建設 根據地建設是黨創造新社會的初步實踐,黨的建設、武裝建設、政權建設、土地革命...
英雄廣場是新縣縣委、縣政府於2001年-2002年投資800多萬元建成的綜合性娛樂廣場,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紅旗飄飄”主題雕塑建通高21米,喻示著1926年新縣第一個黨小組誕生至1947年成立新縣人民政府這21年間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鬥爭連綿不斷,...
7月上旬,根據中央指示,八路軍南下支隊主力繼續向南進軍,第六支隊則留在湘陰堅持抗日游擊戰爭。南下支隊南進後,根據中央指示,湘鄂贛臨時區委和軍區改為鄂南地委和鄂南軍分區,湘鄂贛行政公署改為第七專署,統歸中共鄂豫皖湘贛區委領導...
王震任軍區司令員,聶洪鈞任行政公署主任。1945年7月,八路軍南下支隊繼續南進後,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撤銷湘鄂贛邊區黨委和軍區,成立中共鄂南地委和鄂南軍分區,行政公署改為第 7專署,統歸鄂豫皖湘贛邊區黨委領導,繼續堅持抗日鬥爭。
在日軍展開戰略進攻,國民黨軍不斷撤退,華北戰局危急之際,八路軍主力於1937年8月22日至9月30日,先後由陝西省三原、富平縣經韓城地區東渡黃河,挺進華北前線抗戰。根據中共中央洛川會議的決定,八路軍擔負著創建抗日根據地、鉗制與消耗...
形成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鄂豫邊革命根據地建立後,周維炯發動了“商南暴動”,建立了豫東南革命根據地和紅三十二師;舒傳賢發動了皖西暴動,建立了皖西革命地和紅三十三師。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柴山保王灣召開...
一九三O年十二月,紅一軍(軍長許繼慎、副軍長徐向前)還在此發出了《告羅田滕家堡民眾書》,鼓舞了人民的革命鬥志,鞏固了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滕家堡地區黨領導的革命活動和武裝鬥爭從未間斷,新四軍五師派員組建的羅...
白沙關萬人暴動舊址,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舊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簡介 相傳南宋抗金英雄孟鞏將軍曾在關上抵禦過南侵中原的金兵。有南北兩個寨門,兩寨門之間貫穿一條長約100餘米的小街。石砌寨牆和南寨門已坍塌毀壞,只剩部分殘跡。北...
紅二十五軍長征後,紅二十八軍重建,在根據地堅持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及部隊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開赴皖中、皖東抗日前線的歷史。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科學運用多樣新穎的聲、光、電、幻影成像、場景復原、半景畫、...
“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從山東、蘇北、陝甘寧等地抽調部隊和幹部挺進東北創建起來的;華北解放區是由晉察冀解放區和晉冀魯豫解放區合併組成;華東解放區是由山東、華中解放區組成;中原解放區,是由鄂豫皖抗日根據地改稱並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