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鄂豫邊抗日根據地。1939年1月和6月,李先念、陳少敏分別率部進入鄂豫邊區,成立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李先念任司令員,陳少敏任政委,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同年11...
鄂豫皖抗日根據地是1938年武漢陷落後逐步開闢的,習慣上稱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或鄂豫邊區,也稱豫鄂邊區、鄂豫皖邊區、湘鄂豫皖邊區。...
鄂豫皖邊抗日民主根據地根據地介紹 編輯 中國共產黨創建的以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地區為主要部分的敵後抗日基地。1938年,日軍侵入中原後,中國共產黨即在豫鄂兩省...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位於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的大別山區,是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的誕生地。全盛時期包括有20餘縣的地區,擁有約350萬人口,主力...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發生於1930年11月至1931年1月期間。由中央委任的鄂豫皖特委書記兼軍委主席曾中生帶領指揮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軍與蔣介石的任命武漢行營...
淮南抗日根據地由原皖東抗日根據地演變而來,它位於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西部,東起運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瀕長江,津浦路縱貫其間。淮南抗日根據地是...
抗日根據地,指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建立的反抗日本占領軍的統治而建立的根據地。1937年11月聶榮臻在山西五台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抗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軍第四方面軍反擊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的作戰。1932年6月,蔣介石親任總司令,調集24個師又6個旅共30萬餘人的兵力,對鄂豫皖...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軍第四方面軍挫敗國民黨軍第三次“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計畫的作戰。1931年11月,蔣介石調集15個師的兵力,準備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紅25軍在鄂東北、皖西北地區粉碎國民黨等大規模“圍剿”的作戰。1933年7月,國民黨軍調集14個師又4個旅共10萬餘人的兵力對鄂豫皖...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反對國民黨軍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亦稱鄂豫皖蘇區)大規模圍剿的作戰。 1932年6月,由蔣介石親任總司令的豫鄂皖3省“剿匪總...
成立;(3)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到中央分局和紅四方面軍離開根據地西去;(4)中央分局和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根據地以後到紅二十五軍長征;(5)紅二十五軍長征至抗日戰爭...
1945年7月,南下支隊南進後,根據中央指示,湘鄂贛臨時區委和軍區改為鄂南地委和鄂南軍分區,湘鄂贛行政公署改為第七專署,統歸中共鄂豫皖湘贛區委領導,繼續堅持抗日...
鄂豫皖抗日根據地是1938年武漢陷落後逐步開闢的,習慣上稱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或鄂豫邊區,也稱豫鄂邊區、鄂豫皖邊區、湘鄂豫皖邊區。...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二次反圍剿基本情況 編輯 鑒於第一次圍剿中部隊行動不一致,被紅軍各個擊破的教訓,敵軍改取“追堵兼施”的作戰方針,以3個建制師(缺2個旅)...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中國共產黨所創建革命根據地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以大別山為中心,最盛時期包括周圍20餘縣,成為僅次於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
鄂豫皖革命紀念館是信陽市委、市政府為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弘揚大別山精神興建的。紀念館坐落在信陽市北京路和107國道交匯處,占地3萬平方米,2007年4月28日建成...
敵後抗日根據地是指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建立的反抗日本占領軍的統治而建立的根據地。1937年11月聶榮臻在山西五台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
延安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總後方,在極其殘酷的條件下,廣大軍民開展了自己動手、豐衣...鄂豫皖、湘鄂西、東江、瓊崖、左右江等8塊革命根據地都已建立了特區蘇維埃政府,...
創建和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川陝革命根據地、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長征路上,西征途中,以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壯烈犧牲的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英烈的無私奉獻精神...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從羅山縣何家衝出髮長征後,留在鄂豫皖根據地堅持游擊鬥爭,根據中共鄂豫皖省委長征前的指示,主持重建了中共鄂東道委,任道委書記。並以羅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