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即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位於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城關鎮陵園大道1號,是為了紀念在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革命鬥爭中犧牲的先烈們,於1990年在原紅安烈士陵園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始建於1956年,全部建成於1980年,擴建於1990年,1989年被國務院列為重點烈士陵園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0年6月更名為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 別名:黃麻紀念園
  • 所屬地區:中國紅安縣
  • 電話區號:0713
  • 地理位置:湖北黃岡市紅安縣城關鎮陵園大道
  • 面積:1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革命烈士紀念館、紅安縣革命博物館、李先念紀念館
  • 機場:武漢天河國際機場
  • 火車站:紅安西站
  • 始建:1956年
  • 景區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陵園概況,黃麻起義,起義經過,歷史意義,紀念館,館藏文物,陵園景點,

陵園概況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位於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城關鎮陵園大道1號,是為了紀念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鬥爭中犧牲的先烈們,於1990年在原紅安烈士陵園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始建於1956年,全部建成於1980年,擴建於1990年,1989年被國務院列為重點烈士陵園保護單位。陵園內有烈士紀念碑、烈士祠、烈士墓、革命烈士紀念館、紅軍幹部骨灰堂、紅安縣革命博物館李先念紀念館董必武紀念館等大型紀念建築物。革命烈士紀念館內共展出著名烈士230餘人的遺物、照片、詩抄和雕塑等展品。
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穿過綠瓦紅檐的高大牌坊,迎面而來的是高25.7米的紀念碑,巍然聳立的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上,鐫刻著華國鋒、葉劍英徐向前李先念等的題詞,碑座正麵塑有五星碑徽,台座正中為漢白玉雕成的花環,左右分嵌有再現黃麻起義和蘇區軍民堅持武裝鬥爭、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浮雕,碑座前刻有中共湖北省委和省政府撰寫的碑文。紀念碑前兩旁的雕像群形象逼真,氣勢磅礴。左邊塑的是一位武裝農民身背大刀,高舉銅鑼,象徵著黃麻起義。右邊塑的是紅軍戰士高擎鋼槍,奮勇向前,象徵著根據地軍民堅持武裝鬥爭。
從紀念碑後行百米便是烈士祠,祠內設有烈士靈堂,陳列著紅安全縣革命英烈的名冊及各界人民民眾敬獻的花圈。祠後面是骨灰堂,東邊是董必武紀念館和紅安縣博物館。董必武紀念館由徐向前元帥題寫館名,拾階而上,漢白玉雕塑的董必武像慈祥安逸,館裡數面幅照片和數十件實物展示了董必武偉大的一生。
由董必武題寫館名的紅安縣博物館是全國最早建立的縣級博物館之一,建築面積970平方米,裡面陳列著紅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農民運動、舉行黃麻起義、創建鄂豫皖根據地等各個時期的歷史文物和有關圖片,歌頌了紅安人民不屈不撓、前仆後繼、“要革命,不要錢、不要命、不要家”的老區精神和為中國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烈士祠的西邊是新修建的李先念紀念館。由陳雲同志題寫館名的李先念紀念館,占地3000平方米,於1997年6月落成,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分別為紀念館題詞。整個建築造型典雅,氣勢恢宏,展示了李先念同志由一個普通木匠成長為國家主席的不平凡的經歷。
緊靠李先念紀念館西邊的是黃麻起義及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烈士紀念館,曲檻迴廊,古色古香,陳列著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根據地革命鬥爭中作出了傑出貢獻的革命烈士的圖片、簡介和遺物。
在陵園的蒼松翠柏叢中,還安臥著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先楚秦基偉以及吳煥先沈澤民蔡申熙、鄭位三等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建者的陵墓。整個陵園雄偉壯觀,莊嚴肅穆。
這裡是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10年6月更名為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

黃麻起義

事件簡介 1927年11月13日,中國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麻城三萬餘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在黨的“八七” 會議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領導下,攻打黃安縣城,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右派的第一槍,正式成立了黃安農民政府,組建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史稱“黃麻起義”。

起義經過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麻城地區即逐漸有了共產黨的影響和活動。1925年秋冬,隨著大革命的發展,黃、麻兩縣分別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和共青團特別支部。1927年春,兩縣黨的特支改為中共縣委,黨的組織和農民協會迅速發展,共產黨員發展到90餘人,加入農協的會員達18萬人,另建有兩支共300餘人的農民自衛軍。同年4月和7月,蔣介石汪精衛公開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黃、麻兩縣黨組織依靠廣大民眾和掌握的農民自衛軍武裝,同當地的反動勢力進行堅決鬥爭,培養和保存了一批骨幹力量。9月,中共黃安、麻城兩縣委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及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舉行了秋收起義,但由於缺乏領導起義的經驗,沒有及時建立革命政權和革命軍隊,加上國民黨軍第30軍一部的進擾,不久,起義陷於停滯。
10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得知黃麻兩縣尚有相當數量的武裝力量和很好的民眾基礎,遂先後派符向一、劉鎮一、吳光浩、王志仁等到黃、麻地區加強起義的領導,成立了以符向一為書記的中共黃麻 特別區委員會,組成了以潘忠汝為總指揮的黃麻起義指揮部,積極進行起義的準備。11月3日,黃麻特委在七里坪召開會議,決定以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為骨幹,民眾武裝予以配合,首先奪取黃安縣城。13日,起義開始,總指揮部調集黃安農民自衛軍全部,麻城農民自衛軍2個排及七里坪、紫雲等區農民義勇隊千餘人,組成攻城隊伍。另將麻城農民自衛軍1個排配置於黃(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擔任警戒,以防河南省光山縣紅槍會進擾。晚10時,起義隊伍在廣大農民民眾的配合下,由七里坪向黃安城進發。14日凌晨,攻城隊伍由城西北攀梯而上,奪占北門,旋即攻入城內,占領縣政府、警察局,全殲縣警備隊,活捉縣長等官吏及土豪劣紳10餘人,繳獲步槍30餘支,子彈90箱,控制了全城。後獲悉國民黨軍第30軍1個團正向黃安開進,為避敵鋒芒,攻城隊伍當日撤回七里坪。進占黃安城的國民黨軍懼怕起義隊伍再次進攻,乃於次日晚棄城退走。18日,黃安縣農民政府成立,曹學楷任主席。接著,中共黃麻特委根據中共湖北省委指示,將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及趕來配合起義的黃陂縣農民自衛軍一部共300餘人,組成工農革命軍鄂東軍,下轄第1、第2路。潘忠汝任總指揮,戴克敏任黨代表。11月27日,黃安反動勢力勾結國民黨軍第30軍獨立旅400餘人,進犯黃安城。鄂東軍一部,在人民民眾協助下,將其擊退。12月5日,國民黨軍以第12軍教導師取道宋埠、尹家河突襲黃安城。鄂東軍對敵情估計不足,據城固守,因眾寡懸殊,傷亡嚴重,被迫突圍,潘忠汝在戰鬥中犧牲。下旬,當地中共組織和鄂東軍部分領導人在黃安北部木城寨舉行會議,決定留部分人員就地堅持鬥爭,集中72人,攜帶長短槍53支,轉移到黃陂縣木蘭山一帶開展游擊活動。
1928年1月,鄂東軍在木蘭山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任黨代表。3月上旬,為對付國民黨軍的圍攻,第7軍編為4個短槍隊,採用“晝伏夜動,遠襲近止,繞南進北,聲東擊西”的戰術,分散游擊於黃陂、孝感、黃岡、羅田黃安、麻城等縣。5月,第7軍進入河南省光山縣南部柴山保地區,發動民眾,創建根據地,走上了邊界武裝割據的道路。7月,第7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1師。到1929年5月,紅31師發展到近400人,初步建成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縱橫50餘公里的鄂豫邊蘇區。黃麻起義創建的紅軍和蘇區,是後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和鄂豫皖蘇區的重要來源及組成部分。

歷史意義

黃麻起義紀念館遠景
黃麻起義是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之後,在長江以北地區首次舉行的規模最大的農民武裝起義,是在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黨領導的武裝起義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開了鄂豫皖地區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蘇維埃政權建設的序幕,為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起了先導作用,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黃麻起義及其後的革命鬥爭,高揚了一面鮮艷的革命旗幟。大革命失敗後,英雄的黃麻人民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所嚇倒,他們揩乾身上的血跡,拿起手中的武器,又繼續戰鬥。在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他們揭竿而起,在鄂豫皖地區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把我黨“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的大旗高高舉起,從此,這一地區黨領導的武裝鬥爭連綿不斷,直至全國解放。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後,留下的革命力量重建紅二十五軍,堅持戰鬥在大別山區。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後,重組的紅二十八軍和地方游擊隊、便衣隊,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裡又是新四軍第五師開展抗日游擊的主要區域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主要立足地。
黃麻起義及其後的革命鬥爭,開闢了一塊堅實的革命基地。黃麻起義奠定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初始基礎,也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起點。黃麻起義後,工農革命軍輾轉游擊,隨後開闢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鄂豫邊革命根據地。1930年春,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全國六大蘇區之一,成為僅次於中央根據地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中共中央高度評價它的戰略地位,指出它“一面可以控制平漢鐵路,一面可以截據長江交通,有直接威脅武漢而與全國紅色區域打成一片的前途”。紅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搖籃和早期中心。紅四方面軍主力向西實行戰略轉移後,又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由在黃麻起義中組建的鄂東軍發展起來的紅四方面軍,先後開闢了兩大蘇區,這是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
黃麻起義及其後期的革命鬥爭,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戰的革命軍隊。在黃麻起義及其後鄂豫皖根據地的鬥爭中,走出了三支紅軍部隊。第一支是1931年11月7日在黃安七里坪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支是1932年11月30日在黃安檀樹崗重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第三支是1938年2月紅二十八軍在七里坪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
黃麻起義及其後的革命鬥爭,造就了一大批傑出革命人才。其中從黃麻起義走出的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有4位,開國將軍25位(含大將2位、上將6位、中將6位、少將11位);而作為黃麻起義策源地的紅安縣,則不僅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和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而且產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共和國主席和61位將軍(其中上將8名、中將10名、少將43名),捐軀的革命民眾10多萬,犧牲的有記載的烈士2.2萬,因而是全國第一“將軍縣”和著名“烈士縣”。
黃麻起義不僅用鮮血和生命燃起了大別山工農武裝革命的烽火,也在起義及其後的鬥爭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麻起義革命精神。這就是:緊跟黨走,信念堅定;不畏強敵,拼搏圖存;求真務實,勇於創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無私奉獻,艱苦奮鬥。

紀念館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湖北省紅安縣城東北稞子山下、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內西側,館名由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1987年破土動工興建,1990年11月13日落成試展開放,1992年11月13日舉行開館儀式,2004年9月開始籌備新館軟體建設,2006年6月16日封館進行改擴建工程建設,於2007年11月13日重新開館並對外開放。該館占地面積467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展線長2800米。館舍為仿古典庭院式結構,長廊環繞,飛檐碧瓦,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
館內分設序廳和烈士陳列室兩部分。序廳由巨型雕塑《大別山母親》和巨幅背景浮雕《碧血黃安》組成,二者有機的融為一體,伴著由著名作曲家王原平創作的氣勢磅礴的背景音樂,寓意祖國母親將永遠銘記烈士們的英名。
烈士陳列室分《革命先導》、《起義英雄》、《大別忠魂》、《天台鐵骨》、《西征壯士》、《民族脊樑》共六大部分二十三小組展出鄂豫皖蘇區29縣著名烈士263名,文物174件,照片388張,藝術品41件。按照以時系史、以史系人、以人系事和突出主要烈士閃光業績使陳列達到具有強烈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總原則,運用復原場景,雕塑,矽膠像,模型以及現代化的聲、光、電,如:紗幕投影,雪地留印,聲音定位傳播,可翻動式電子書等新穎的藝術手段,生動再現了從1923年黃安建立黨組織至1949年全國解放長達26年的革命鬥爭歷程中,在黃麻起義,商南起義,六霍起義,創建和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川陝革命根據地、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長征路上,西征途中,以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壯烈犧牲的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英烈的無私奉獻精神、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尾廳以紅日、五星紅旗和千萬朵映山紅組成的大別山浮雕的有機組合,伴著雄壯的背景音樂,象徵著革命烈士用青春和熱血托起新中國的明天。
烈士館館藏革命文物300多件,主要是大刀、長矛、手槍、機關槍、衣物、功勳章等;徵集收錄書畫作品27件、書法作品110件;珍藏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題字題詞105件。
該館自1990年落成開放以來,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重視,先後有李先念、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劉華清、倪志福、楊汝岱、曾慶紅、劉雲山、俞正聲、張思卿、吳官正等來館參觀視察。
該館是廣大黨員幹部、青少年學生、部隊官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德育教育,國防教育以及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場所,先後有100多家單位在此掛牌共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如今共建活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得到社會一致好評。
將軍館
紅安縣擁有授銜的將軍上將8位、中將10位、少將43位,居全國之首,故被稱為“中國第一將軍縣”。他們出生入死,功勳卓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人民解放軍的建設、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彰顯紅安將軍們的赫赫戰功和革命風範,學習紅安將軍們的聖潔情操和高貴品質,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良傳統,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主義和諧的建設步伐,湖北省委決定,在紅安烈士陵園新建紅安將軍館,集中展示紅安將軍們的風采。
將軍館將軍館
董必武紀念館
董必武紀念館位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內的東北處稞子山上,占地面積5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70平方米,建築風格為中國庭院式結構,白牆碧瓦,飛檐翹角,依山而建,古樸莊重,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
董必武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社會主義法制奠基人。
1984年經中央批准,董必武紀念館於次年清明節破土動工,1986年3月5日董必武誕辰一百周年落成開放。董必武紀念館在開放的二十年間,於一九九二年和二00四年分別進行維修,修改後的紀念館不論是外觀建築還是陳列形式都煥然一新。展覽內容以董必武的生平和業績為依據,通過740餘件珍貴文物、照片、字畫、矽膠像等,生動形象地再現了董老光輝戰鬥的一生,以及他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的重大貢獻。
走進董必武紀念館,首先要登上 級台階,迎面抬頭可見,正面門樓匾額上由徐向前元帥題寫的“董必武紀念館”六個餾金大字。從正門進入,便是紀念館的正院,院子中央安放著董必武半身銅像,基座上“董必武紀念像”六字由鄧小平同志題寫,基座的後面是董必武和夫人何連芝的骨灰合葬墓,二000年十月六日,董必武和夫人何連芝的骨灰安放在紀念館內,實現了他們生前的願望,也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場所。人們在這裡緬懷董老的豐功偉績,學習董老的革命風範,淨化靈魂、陶冶情操。墓後是一道 長, 高的屏風,上面鐫刻著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書寫的“董必武同志生平”。正院的東面有一側院,環繞正、東兩院建有三個大展廳和一個多功能報告廳。
進入紀念館序廳,迎面看到的是萬里長城壁畫,以恢弘的氣勢、強烈的民族凝聚感,表達了董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浩瀚胸懷。第一展廳主要介紹的是董必武青少年時期的學習生活;辛亥革命失敗後他東渡日本的內容。第二展廳主要介紹的是董必武參加創建中國共產黨;站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衛地位;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的內容。第三展廳主要介紹的是董必武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和法制建設作出的突出貢獻,以及他的崇高思想品德。
二十年來,董必武紀念館接待觀眾千萬餘人次,其中有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友人。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江澤民、李鵬、李瑞環、喬石、吳邦國劉華清吳官正溫家寶曾慶紅等先後來紀念館參觀。
近幾年,董必武紀念館認真貫徹和執行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先後與第二炮兵指揮學院、軍事經濟學院、中共湖北省委黨校、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及武漢市十多所大、中學共建教育基地,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贏得了社會的普遍讚譽。曾被中宣部、省政府分別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全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李先念紀念館
李先念紀念館李先念紀念館
李先念紀念館位於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內稞子山上,與董必武紀念館成對稱式布局。該館是1993年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1994年4月5日(清明節)在故鄉--湖北省紅安縣動工興建的。1997年6月21日,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5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27平方米。該館的建設,得到中央、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原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為紀念館題詞,陳雲同志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
紀念館依山傍勢,氣勢恢弘、造型典雅,以豐富的文物史料,生動活潑的陳列形式,主要以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為背景,以李先念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突出貢獻為重點,再以文物為基礎,配以必要和適當的輔助陳列品。紀念館分序廳和四個陳列室、文物庫房、李主席辦公室復原陳列幾個部分組成。以“從木匠到將軍”、“從深入敵後到經略中原”、 “從領導湖北到為國理財”、“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四個單元展示了李先念同志集平凡和非凡,樸實和傳奇於一身的個人風采。介紹了李先念同志在66年革命歲月中,從一名普通木匠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將軍,從農民的兒子到國家主席的光輝戰鬥歷程。
紀念館自開館以來,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與重視,江澤民、李鵬、李瑞環、吳官正、劉華清、劉雲山、俞正聲等親臨本館參觀指導。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有諸多單位與紀念館建立共建關係,接待觀眾約200餘萬人次。
李先念,湖北省紅安縣(原黃安高橋區)李家大屋人。1909年6月23日出生。從青年時代起就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1927年11月,領導農民武裝參加黃麻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中共陂安南縣委書記、縣蘇維埃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團、師、軍政治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參加指揮了許多重要戰役戰鬥,為創建鄂豫皖和川陝革命根據地,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長征中,率領紅四方面軍先遣部隊迎接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實現懋功會師;指揮包座戰鬥,打開北上通道,堅決抵制張國燾的分裂主義活動,策應紅二方面軍北上,為實現三大主力紅軍的會師作出了貢獻。1936年10月,奉中央軍委命令西渡黃河,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委員。參與指揮一條山、倪家營子、梨園口等戰鬥,血戰河西走廊。西路軍失敗後,臨危受命,任西路軍工作委員會委員,負責統一軍事指揮,率領餘部翻越祁連山,穿過戈壁灘,歷盡艱辛,到達新疆,為黨和紅軍保存了一批領導骨幹。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豫鄂邊區省委軍事委員會副主任、軍事部長、豫鄂挺進縱隊司令員,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在孤懸敵後的敵偽心臟地區,率部與日偽軍的“掃蕩”和國民黨頑軍的進攻進行了反覆頑強的艱苦鬥爭,創建了地處要衝的中原抗日根據地,建立了擁有5萬餘人的正規軍和30餘萬人的民兵武裝力量。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副書記、中原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後中原軍區第二副司令員),指揮中原突圍戰役,創建豫鄂陝革命根據地,參與重建軍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和反攻中原的鬥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湖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武漢市委書記、市長,中共中央中南局副書記、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調到中央工作,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協助周恩來、陳雲領導經濟建設,為國理財。“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是粉碎“四人幫”的主要決策人之一。後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第七屆全國政協主席。協助鄧小平領導全黨實現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制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積極推動改革開放和全面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工作。是第七屆中共中央委員,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著有《李先念文選》、《李先念論財政金融與貿易》。1992年6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李先念李先念
歷史紀念館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經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湖北省委批准興建的,2006年5月28日奠基,2007年11月13日(黃麻起義八十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3780平方米,建築面積6200平方米,展覽面積5000平方米。
歷史紀念館位於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中心位置,坐北朝南,背靠將軍墓區,面向廣場,建築採用對稱布局、穩重有力,中部為序廳和交通,後部為弧形景觀廳,兩側分別設展廳。建築為三層,高22米,中間三層為方形坡屋頂,用綠色琉璃瓦鋪面,兩翼二層為平頂屋面,建築布局為“品”字形。館內有五個出口,東、西各兩道門與陵園內其它四座紀念館道路連通。正面是3.8米高、11米寬的仿古紫銅門,立面牆採用灰色磨光面花崗岩平板、弧形板和蘑菇石乾掛裝飾與大小不等長條形窗戶組合,遠看好像是一座古城堡,經過戰爭殘留的槍炮彈孔,有充滿革命激情的因素,建築風格,既有中國古園林建築的神韻;又有現代建築的特點,是陵園內體量最大、外觀最雄偉壯美的標誌性建築,成為陵園一碑五館中的亮點。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展出文物645件,照片766張,藝術品33件(組)以序廳大型雕塑《大別雄風》開篇,以尾廳《將軍搖籃》結束,將整個展覽推向高潮。歷史紀念館陳列按照歷史時間順序,生動的展現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鬥爭時期,十年紅旗不倒的悲壯歷程及其所體現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突出了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時期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即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武裝鬥爭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工農紅軍的重要誕生地;中國共產黨培養和造就治黨、治國、治軍傑出人才的重要基地。該館主體陳列內容分為六個單元展開,第一單元《黃麻驚雷》展現湖北黃麻地區在黨的領導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黃麻起義,建立了黃安縣農民政府和組建了工農革命軍,走上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開創了鄂豫皖邊界地區第一塊革命根據地,--鄂豫邊革命根據地的歷史。第二單元《商南烽火》展現河南商南地區,在黃麻起義和鄂豫邊革命根據地鬥爭的影響下,中共商(城)、羅(田)、麻(城)特別區委發動了商南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二師,開闢了豫東南革命根據地的歷史。第三單元《皖西烈焰》展現安徽六霍起義和請水寨起義,分別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三師和工農革命軍潛山獨立師,兩支部隊協同作戰,共同開闢皖西革命根據地的歷史。第四單元《赤區新貌》展現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革命根據地基礎上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以及根據地內土地革命和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建設的情況。第五單元《鏖兵大別》展現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和根據地的建設與發展,根據地軍民同強大的敵人展開四次反“圍剿”鬥爭中,連續取得三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創建了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350萬人,26個縣的紅色政權,成為僅次於中央蘇區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歷史。第六單元《浴血孤旅》展現紅四方面軍主力,因第四次反“圍剿”鬥爭失利,被迫西征後,紅二十五軍重建與根據地人民並肩作戰,繼續開展反“圍剿”鬥爭,堅持根據地鬥爭近兩年實行了長征,成為最先到達陝北的紅軍長征隊伍。紅二十五軍長征後,紅二十八軍重建,在根據地堅持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及部隊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開赴皖中、皖東抗日前線的歷史。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科學運用多樣新穎的聲、光、電、幻影成像、場景復原、半景畫、大型沙盤模型、置景等藝術手段與形式,從形勢上、視覺上、心靈上以衝擊,達到吸引人、教育人的效果,充分展現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英雄的山--英雄的人民--英雄的業績--英雄的精神”。

館藏文物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內紀念館館藏豐富。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主要收藏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的各類文獻、文物文物700餘件。其中,珍藏的黃安婦女運動的放足牌、黃麻起義用過的來復槍、鄂豫皖蘇維埃銀行發行的貨幣、各類型布告及紅四方面軍戰士用過的筆記本、武器等,是研究地方武裝鬥爭史及鄂豫皖紅四方面軍人物的戰鬥歷程的一個革命史綜合館。
烈士紀念館主要收藏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戰鬥過的革命先烈、紅四方面軍戰士用過的日記本、大刀、長矛、手槍、機關槍、衣物、功勳章及日常生活用品等。文物397件。如劉光烈、王吉文烈士的日記本尤其珍貴。另外還珍藏有著名書法(畫)作品137件,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題字題詞105件。
董必武紀念館主要收藏董必武同志生前用過的物品及能反映董老光輝思想的各類文物。(該館藏品由縣文物局代為保管,具體數目不詳。)
李先念紀念館主要收藏李先念主席生前用過的物品及與之有密切關聯,能反映李先念同志的革命精神革命風範的各類文物。藏品320件。

陵園景點

浩氣烽火台
浩氣烽火台紀念亭位於稞子山頂,居於陵園中軸線上。是一座鋼筋混泥土結構的仿木六角亭,彩繪斗拱飛檐,屋面深綠色琉璃瓦,紅色立柱間設有花崗岩座椅,供遊人小憩。亭子高約5.470米,占地面積50.24㎡。2008年由湖北省林業勘察設計院設計興建。
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碑廊
紅安這塊灑滿烈士鮮血的熱土,蘊涵著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陵園內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透視出一頁頁雄渾而深沉,輝煌而悲壯的歷史,足以讓每一個參觀者靈魂受到強烈震撼。
為更好地營造陵園文化氛圍,在稞子山東側的環形道兩旁,矗立著53塊紅沙岩石碑,碑上鐫刻一些國家領導的題詞以和當年先烈們的一些詩詞及書法家的作品。
董必武《紀念黃麻起義三十五周年》詩:“廿二年間起伏多,黃麻革命涌紅波。大山三座終移去,黨引工農奏凱歌。燎原烈火起星星,燒卻江淮腐惡根。英勇鬥爭成績伙,山區到處見新村。”
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李先念題詞:“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徐向前題詞:“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的革命烈士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葉劍英題詞:“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精神萬古長青!”
江澤民題詞:“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的精神流芳千古!”
劉華清題詞:“革命烈士英靈永存”
鄭位三題詞:“鄂豫皖區革命早,災難功勞都不少,出現人才數千寶,影響全國頗不小。”
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