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元明清置,為都轉運鹽使司的主官,
元、明、清掌管食鹽產銷。元代於遼東、大都、河間、兩淮等各地分設,隸戶部,各設都轉運使二人,正三品。下設鹽場多處,各場設司令、司丞。其中以兩淮規模最大,年額鹽約占全國三分之一。
明沿元制,於兩淮、兩浙各地分設,置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下轄各場鹽課司、鹽倉等諸機構,共受巡鹽御史或鹽法道之監督。清代,設於奉天、直隸、山東等各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轉運鹽使
- 年代:元、明、清
官名。元明清置,為都轉運鹽使司的主官,
元、明、清掌管食鹽產銷。元代於遼東、大都、河間、兩淮等各地分設,隸戶部,各設都轉運使二人,正三品。下設鹽場多處,各場設司令、司丞。其中以兩淮規模最大,年額鹽約占全國三分之一。
明沿元制,於兩淮、兩浙各地分設,置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下轄各場鹽課司、鹽倉等諸機構,共受巡鹽御史或鹽法道之監督。清代,設於奉天、直隸、山東等各處。
官名。元明清置,為都轉運鹽使司的主官,元、明、清掌管食鹽產銷。元代於遼東、大都、河間、兩淮等各地分設,隸戶部,各設都轉運使二人,正三品。下設鹽場多處,各場設司令、司丞。其中以兩淮規模最大,年額鹽約占全國三分之一。明沿元制...
都轉鹽運使 都轉鹽運使,鹽官名。清初於長蘆、山東、兩淮、兩浙、兩廣等產鹽省份設立。主管該省鹽務。元明兩代設都轉運鹽使,清改為都轉鹽運使。
簡稱“鹽運司”。官署名。元、明、清掌管食鹽產銷的機構。元代於遼東、大都、河間、兩淮等各地分設,隸戶部,各設都轉運使二人,正三品。下設鹽場多處,各場設司令、司丞。其中以兩淮規模最大,年額鹽約占全國三分之一。明沿元制,於兩淮、兩浙各地分設,置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下轄各場鹽課司、鹽倉等諸機構...
福建都轉運鹽使司 福建都轉運鹽使司,是我國清代時的鹽務管理機構。清初時設定,專理全省鹽政。在雍正四年(1726)被裁撤了。
四川都轉鹽運使,鹽官名。明襲元制,設四川茶鹽轉運司。清康熙十三年(1674)設四川1督糧道兼管鹽茶輸運事務。康熙二十五年(1686)改歸按察司兼理。雍正五年(1727)川省驛、鹽、茶三項改由臬司兼管,後增設驛道專司其事。乾隆四十四年(1779)全省鹽茶道驛仍歸按察司管。宣統二年(1910)改四川1鹽茶道為都轉鹽運...
兩浙都轉鹽運使是鹽官名。元代設兩浙都轉運鹽使司。兩浙都轉鹽運使,鹽官名。元代設兩浙都轉運鹽使司。明代沿襲。清承明制,於順治二年(1645)設兩浙鹽運使。康熙四十九年(1710)改鹽運使為鹽驛道。乾隆四十四年(1779)改為鹽法道,驛務歸臬司總理。五十八年復改為運司,總轄兩浙、江南等處鹽政,疏銷引...
山東都轉鹽運使鹽官名。衙署駐濟南。元中統四年(1263)設定,以中書左右部兼任。至元二年(1336)復設轉運司。六年改轉運司為都轉鹽運使司。至正十九年(1359)廢除。二十二年復立都轉鹽運使司。明代迄清末均未有改變。掌管山東全省及河南商丘等九州縣、江蘇銅山等五縣、安徽宿州的督催、引票行銷和課程完欠等鹽...
都轉運鹽使分司,官署名。以都轉運使同知、副使分司治事,督各場倉鹽課司,以總於都轉運使。沿革 官署名。明朝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山東,五都轉運鹽使司下轄十四分司: 兩淮轄泰州、淮安、通州,兩浙轄嘉興、松江、寧紹、溫台,長蘆轄滄州、青州,山東轄膠萊、濱樂,河東轄解鹽東場、西場、中場。以...
山東都轉運鹽使司 山東都轉運鹽使司,元中書戶部下屬機構。蒙古太宗二年(1230年),於益都路置益都稅課所,主管本路鹽場。六年,改稅課所為山東鹽運司。元至元八年(1271年),改稱山東都轉運鹽使司。主職管領濟南路、益都路等地鹽場十九處。秩正三品,設運使二員,副使、運判、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
河東都轉運鹽使司,官署名。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置,掌河東(治所在今山西永濟縣西南蒲州鎮)鹽政。下轄三分司: 解鹽東場、西場、中場。設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同知一人,從四品,副使一人,從五品,判官無定員,從六品,及經歷司經歷、知事,各鹽課司、鹽倉、批驗所大使、副使等職。沿革 河東都轉運鹽...
長蘆都轉鹽運使,鹽務管理機構。原駐滄州(今屬河北),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移駐天津。元初設河間鹽運司,泰定二年(1325)改為大都河間等路都轉運鹽使。迄明又改為河問長蘆都轉運使,永樂時省“河間”兩字。清沿明制,設長蘆都轉鹽運使,掌催征商課、疏引銷鹽事宜。至清末轄兩分司、兩所、八場、一巡檢...
福建都轉運鹽使司糧驛道 福建都轉運鹽使司糧驛道是鹽官名。福建都轉運鹽使司糧驛道。鹽官名。清雍正元年(1723)以糧驛道兼理鹽法。三年復設運鹽司專理鹽法,糧驛道仍管理糧驛。四年裁運鹽司,以糧驛道為鹽驛道。
都轉運使,官名。宋朝諸路置轉運使,如五品以上官充任,則為都轉運使,掌經度一路財賦,監察各州官吏。沿革 遼朝山西路都轉運使司亦設。金朝中都路都轉運司所置為正三品,掌本路稅賦錢糧、倉庫出納、權衡度量之制。明朝為都轉運鹽使司長官,從三品。明初事權繁巨,頗受重視。自隆慶(1567—1572)起,罷大臣不...
運判增一員。國初,設平陽府以征課程之利中統二年,改置轉運司,置提舉解鹽司。至元二年,罷運司,命有司掌其務,尋復置轉運司。二十二年,立陝西都轉運司,諸色稅課悉隸焉。二十九年,置鹽運司,專掌鹽課,其餘課稅歸有司,解鹽司亦罷。延祐六年,更為河東陝西等處都轉運鹽使司,隸省部。其屬三:
李有 李有 [元]初名立義,字仲芳,燕(今河北)人。人物評價 李有 官至兩浙都轉運鹽使司經歷。通雅博暢,工古隸。善古木竹石,筆意高遠,作者推服。《書史會要》、《畫史會要》
大運河·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衙署門廳位於揚州市廣陵區國慶北路251號。文物信息 兩淮鹽運使司衙署門廳位於揚州市廣陵區國慶北路251號。此地原為明清時兩淮都轉運使司衙署,長官為鹽運使。衙署門前舊為運司街(今國慶路),八字門前有東西轅門,南北原建有牌樓,對面有照壁,另有東圈門、南圈門、北圈門,如三星拱衛...
山東東路轉運鹽使司,品秩、職掌同上,運判止一員。國初,始置益都課稅所,管領山東鹽場,以總鹽課,後改置運司。中統四年,詔以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司。至元二年,命有司兼辦其課,改立山東轉運司。至元十二年,改立都轉運司。延祐五年,以鹽法澀滯,降分司印,巡行各場,督收課程,罷膠萊鹽司所...
元代鹽官 元代鹽官元代鹽務官制。元太宗時設鹽運司,後改為都轉運鹽使司。至元二十四年(1287)又改為鹽運司。下屬運同、運判、經歷、知事、照磨等官。鹽場則各置司令、司丞、管勾各一。批驗所又置提領大使、副使。檢校所設檢校批驗官。
張東暘(1534年-?)生於嘉靖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字維寅。貫江西瑞州府高安縣(今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人。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第一百三十名,授婺源知縣。歷官韶州府同知,南雄府知府,山東都轉運鹽使司運使。人物生平 張東暘(1534年-?)嘉靖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字維寅。江西瑞州府高安縣(...
明代鹽務官制, 明襲元制,設巡鹽御設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山東、福建等都轉運鹽使司,使司下有分司,即有隸屬於兩淮都轉運鹽使司的泰州、淮安、通州分司,隸屬於兩浙都轉運鹽使司的嘉興、松江、寧紹、溫台分司,隸屬於山東都轉運鹽使司的膠萊、濱樂分司,隸屬於河東都轉運鹽使司的解鹽東場、西場、...
福建鹽務官制,唐代劉晏治江淮鹽設十監,福建居其一,閩鹽設官始於此。宋代設轉運、發運諸使兼管鹽務。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立福建市舶司兼辦鹽課,二十四年改設福建轉運鹽使司,二十九年改為福建鹽課提舉司,此後更變無常。明代設福建都轉運鹽使司,各場設運鹽分司,後改為鹽課司。清沿明制,仍設都轉運...
河東道兼管鹽法 河東道兼管鹽法是中國鹽業史名詞。河東道兼管鹽法 河東唐代設榷鹽使,宋置制置司,元設都轉運鹽使,明因之。清初設河東陝西都轉鹽運使,乾隆五十七年(1792)裁撤,嘉慶十二年(1807)以河東道兼管山西、陝西、河南鹽政鹽務,駐蒲州城(今山西永濟西蒲州)。
游應乾(1531年7月17日~1608年),字順之,號一川,徽州婺源濟溪人,明朝嘉靖、萬曆時大臣。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登進士第二甲第六十三名。歷任戶部主事、南京刑部郎中、寧波太守、兩浙都轉運鹽使司運使、廣西左參政、雲南按察使、廣東右布政、左布政、南京太常寺及大理寺卿、加戶部右侍郎銜總督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