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都轉鹽運使鹽官名。衙署駐濟南。元中統四年(1263)設定,以中書左右部兼任。至元二年(1336)復設轉運司。六年改轉運司為都轉鹽運使司。至正十九年(1359)廢除。二十二年復立都轉鹽運使司。明代迄清末均未有改變。掌管山東全省及河南商丘等九州縣、江蘇銅山等五縣、安徽宿州的督催、引票行銷和課程完欠等鹽政鹽務事宜。管轄一分司兩所八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都轉鹽運使
- 所屬地區:山東都
山東都轉鹽運使鹽官名。衙署駐濟南。元中統四年(1263)設定,以中書左右部兼任。至元二年(1336)復設轉運司。六年改轉運司為都轉鹽運使司。至正十九年(1359)廢除。二十二年復立都轉鹽運使司。明代迄清末均未有改變。掌管山東全省及河南商丘等九州縣、江蘇銅山等五縣、安徽宿州的督催、引票行銷和課程完欠等鹽政鹽務事宜。管轄一分司兩所八場。
山東都轉鹽運使鹽官名。衙署駐濟南。元中統四年(1263)設定,以中書左右部兼任。至元二年(1336)復設轉運司。六年改轉運司為都轉鹽運使司。至正十九年(1359)廢除。二十二年復立都轉鹽運使司。明代迄清末均未有改變。掌管...
都轉鹽運使 都轉鹽運使,鹽官名。清初於長蘆、山東、兩淮、兩浙、兩廣等產鹽省份設立。主管該省鹽務。元明兩代設都轉運鹽使,清改為都轉鹽運使。
隸戶部,各設都轉運使二人,正三品。下設鹽場多處,各場設司令、司丞。其中以兩淮規模最大,年額鹽約占全國三分之一。明沿元制,於兩淮、兩浙各地分設,置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下轄各場鹽課司、鹽倉等諸機構,共受巡鹽御史或鹽法道之監督。清代又作都轉鹽運使司,設於奉天、直隸、山東等各處。
大運河·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衙署門廳位於揚州市廣陵區國慶北路251號。文物信息 兩淮鹽運使司衙署門廳位於揚州市廣陵區國慶北路251號。此地原為明清時兩淮都轉運使司衙署,長官為鹽運使。衙署門前舊為運司街(今國慶路),八字門前有東西轅門,南北原建有牌樓,對面有照壁,另有東圈門、南圈門、北圈門,如三星拱衛...
兩廣都轉鹽運使 兩廣都轉鹽運使,鹽官名。使署駐廣州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裁兩廣驛鹽道,設立兩廣都轉鹽運使,掌管兩廣鹽政鹽法。
長蘆都轉鹽運使,鹽務管理機構。原駐滄州(今屬河北),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移駐天津。元初設河間鹽運司,泰定二年(1325)改為大都河間等路都轉運鹽使。迄明又改為河問長蘆都轉運使,永樂時省“河間”兩字。清沿明制,設長蘆都轉鹽運使,掌催征商課、疏引銷鹽事宜。至清末轄兩分司、兩所、八場、一巡檢...
四川都轉鹽運使,鹽官名。明襲元制,設四川茶鹽轉運司。清康熙十三年(1674)設四川1督糧道兼管鹽茶輸運事務。康熙二十五年(1686)改歸按察司兼理。雍正五年(1727)川省驛、鹽、茶三項改由臬司兼管,後增設驛道專司其事。乾隆四十四年(1779)全省鹽茶道驛仍歸按察司管。宣統二年(1910)改四川1鹽茶道為都轉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