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都轉運鹽使司,是我國清代時的鹽務管理機構。
福建都轉運鹽使司,是我國清代時的鹽務管理機構。
福建都轉運鹽使司,是我國清代時的鹽務管理機構。清初時設定,專理全省鹽政。在雍正四年(1726)被裁撤了。...
福建都轉運鹽使司糧驛道 福建都轉運鹽使司糧驛道是鹽官名。福建都轉運鹽使司糧驛道。鹽官名。清雍正元年(1723)以糧驛道兼理鹽法。三年復設運鹽司專理鹽法,糧驛道仍管理糧驛。四年裁運鹽司,以糧驛道為鹽驛道。
福建鹽務官制,唐代劉晏治江淮鹽設十監,福建居其一,閩鹽設官始於此。宋代設轉運、發運諸使兼管鹽務。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立福建市舶司兼辦鹽課,二十四年改設福建轉運鹽使司,二十九年改為福建鹽課提舉司,此後更變無常。明代設福建都轉運鹽使司,各場設運鹽分司,後改為鹽課司。清沿明制,仍設都轉運...
簡稱“鹽運司”。官署名。元、明、清掌管食鹽產銷的機構。元代於遼東、大都、河間、兩淮等各地分設,隸戶部,各設都轉運使二人,正三品。下設鹽場多處,各場設司令、司丞。其中以兩淮規模最大,年額鹽約占全國三分之一。明沿元制,於兩淮、兩浙各地分設,置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下轄各場鹽課司、鹽倉等諸機構...
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遺產點。鹽運使始置於元代,稱為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簡稱“運司”,主要設於產鹽區,有兩淮、兩浙、福建等地區都轉鹽運使司。明清時兩淮都轉鹽運使司管轄兩淮(淮南、淮北)鹽務,具體掌管食鹽運銷、征課、錢糧支兌撥解以及屬地私鹽案件、緝私考核等,下轄泰州、海安、通州三分司。
李有 李有 [元]初名立義,字仲芳,燕(今河北)人。人物評價 李有 官至兩浙都轉運鹽使司經歷。通雅博暢,工古隸。善古木竹石,筆意高遠,作者推服。《書史會要》、《畫史會要》
河東都轉運鹽使司,官署名。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置,掌河東(治所在今山西永濟縣西南蒲州鎮)鹽政。下轄三分司: 解鹽東場、西場、中場。設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同知一人,從四品,副使一人,從五品,判官無定員,從六品,及經歷司經歷、知事,各鹽課司、鹽倉、批驗所大使、副使等職。沿革 河東都轉運鹽...
長蘆都轉運鹽使司,官署名。明初設定,掌長蘆(治所在今河北滄州)鹽政。沿革 明初設定,下轄二分司: 滄州、青州。設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同知一人,從四品,副使一人,從五品,判官無定員,從六品,及經歷司經歷、知事,各鹽課司、鹽倉、批驗所大使、副使等職。同知、副使分司進行管理,總於都轉運使。所...
運判增一員。國初,設平陽府以征課程之利中統二年,改置轉運司,置提舉解鹽司。至元二年,罷運司,命有司掌其務,尋復置轉運司。二十二年,立陝西都轉運司,諸色稅課悉隸焉。二十九年,置鹽運司,專掌鹽課,其餘課稅歸有司,解鹽司亦罷。延祐六年,更為河東陝西等處都轉運鹽使司,隸省部。其屬三:
山東都轉運鹽使司 山東都轉運鹽使司,元中書戶部下屬機構。蒙古太宗二年(1230年),於益都路置益都稅課所,主管本路鹽場。六年,改稅課所為山東鹽運司。元至元八年(1271年),改稱山東都轉運鹽使司。主職管領濟南路、益都路等地鹽場十九處。秩正三品,設運使二員,副使、運判、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
明代鹽務官制, 明襲元制,設巡鹽御設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山東、福建等都轉運鹽使司,使司下有分司,即有隸屬於兩淮都轉運鹽使司的泰州、淮安、通州分司,隸屬於兩浙都轉運鹽使司的嘉興、松江、寧紹、溫台分司,隸屬於山東都轉運鹽使司的膠萊、濱樂分司,隸屬於河東都轉運鹽使司的解鹽東場、西場、...
徐化龍 徐化龍,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順治三年,登進士。順治十五年,升任湖福建都轉運鹽使司運使。
清廷停遣巡鹽御史後,其職務由所在地的督撫和都轉鹽運使司取代,運使與鹽法道合流,負責鹽區的具體事務,以地方督撫綜理鹽政。主要職掌 巡鹽御史一般派往主要鹽產區,據《明史》、《清史稿》記載,朝廷通常在兩淮、兩浙、長蘆、河東等地各派巡鹽御史一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還曾在福建、兩廣等地派有巡...
(4)元兩準、兩浙、福建等處都轉運鹽使司鹽運使的佐官有同知。明朝時,都轉運鹽使司都轉運使的佐官亦有同知。清代的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有佐官同知,俗稱運同,掌分司產鹽處所,輔助鹽運使與鹽法道管理鹽政。(5)州同知,清朝地方各州之副職。明朝稱州同知,清沿置,改稱州同,以別於各府之同知。無...
早在明太祖時,就設定了兩淮都轉運鹽使司、兩浙都轉運鹽司、長蘆河東二都轉運鹽使司及廣東海北鹽課提舉司、山東福建都轉運鹽使司及靈州鹽課提舉司、四川茶鹽都轉運司、雲南鹽課提舉司等。明成祖永樂五年九月又在交恥設鹽課提舉司,後因交恥丟失乃罷。都轉運鹽使司下管分司、批驗所、鹽場。都轉運鹽使司的...
洪武二年(1369)正月十三日,又置長蘆、河東二都轉運使司。後又陸續設立山東、福建二司。司設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同知二人(從四品)、副使一人(從五品),判官無定員(從六品)。下屬經歷司,設經歷一人(從七品)、知事一人(從八品)、庫大使、副使各一人。所轄各鹽課司大使、副使,各鹽倉大使、...
因為官鹽質劣稅重,近場的居民多食私鹽。福建即改變鹽法,對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四路,厲行“椿配民食”(《元史》卷97《食貨志五·鹽法》。)的辦法。明洪武三年(1370年)福建推行“配鹽法”,曬戶的鹽產受到嚴格控制,官府按引給工本米或折發鈔2貫,全歸福建都轉運鹽使司官收,稱為鹽...
出處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三》:“初,軼譖害伯升,欲降而不自安,冀王開納之。”元末明初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七二回《楊修之死》:“ 操因疑修譖害曹丕,愈惡之。”明 趙南星 《明亞中大夫福建都轉運鹽使司運使理南盧公墓志銘》:“而給事公之歸也,以直道忤時,新建為蠍,譖害之。”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福建華僑鬍子春籌建股份公司,在三亞港灣建築大鹽田,直接引導海潮曬鹽。由於三亞建設鹽田條件優越,曬鹽技術比較成熟,產量提高很快,尤其品質優良,食用俱佳,遐邇聞名。民國二年(1913年),兩廣鹽運使以本島鹽務缺乏專員管理,有礙鹽政,設三亞場於崖縣三亞港,置鹽場知事一員,場佐一員,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