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2013年7月,在中國四川省都江堰市向峨鄉的棋盤村發現一種竹,當地人稱牛尾筍,該竹最早是村民從附近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區林中引種而來,時間最長的達20年以上,大多是在10-15年。通過對其形態以及生理習性的綜合研究,最終確認該竹屬於方竹屬(曾用名為寒竹屬)刺黑竹。根據最新頒布的《國際栽培植物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ICNCP)》的相關規則和要求(靳曉白等,2013),將其定名為‘都江堰方竹’。該竹於2013年10月通過了竹類國際栽培品種登錄權威的新品種登錄認證。
形態特徵
稈散生兼小叢生,地下莖復軸型。竿高3-8米,直徑1.5厘米,共有30-35節,中部以下各節均環生有發達的刺狀氣生根,後者數目可多達24條;節間長10-18(25)厘米,稈壁厚4-6毫米;綠色,基部數節間常具紫褐色縱條紋,且略呈方形;表面光滑無毛,圓筒形或在竿基部略呈四方形,籜環隆起,初時紫褐色,密被黃棕色刺毛;稈環稍隆起;節內具發達的氣生根刺,竿環微隆起;節內長1.5-2.5毫米;分枝習性較高,通常始於竿第11節;籜鞘薄紙質至紙質,宿存或遲落,在竿基部者長於其節間,呈長三角形,先端漸尖,背面紫褐色而夾有灰白色小斑塊或圓形斑,疏被棕色或黃棕色小刺毛,鞘基的毛密集成環狀,小橫脈明顯,中上部邊緣具頗為發達的黃色纖毛;籜耳缺;籜舌膜質,拱形,高約0.8毫米,邊緣微生纖毛;籜片微小,長僅1-3毫米,基部與鞘頂相接連處幾無關節。小枝具葉2-4。
葉片線狀披針形,長5-19厘米,寬0.5-2厘米,次脈4-6對,小橫脈明顯。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綠色,下表面淡綠色,無毛或在基部具灰黃色柔毛,次脈4-6對;葉柄長1-3毫米。花枝呈總狀或圓錐狀排列,或單生於具葉枝條的下部各節時則不再分枝,末級花枝纖細,基部有4或5片逐漸增大的苞片,具假小穗1-3枚;假小穗單生於末級花枝的各節,側生者基部有一卵形至線形的先出葉而通常無苞片;小穗細長,長1-14.5厘米,粗1-1.5毫米,無毛,含小花4-12朵;小穗軸節間在具花之一側扁平,長3-12毫米,無毛;穎1或2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6-12毫米,縱脈7或8條,先端鈍尖;外稃卵狀披針形,長7-12毫米,具7-9脈,先端銳尖;內稃多少長於其外稃,先端鈍圓或具2鈍齒;鱗被在近外稃一側的2片為橢圓形,長約2毫米,另一片呈披針形,長約1.2毫米;花葯黃色,長4-6毫米;子房橢圓形,長約1毫米,無毛,花柱極短,近基部即分叉,而為呈羽毛狀的柱頭,其長約2毫米。穎果呈堅果狀,橢圓形或稀近圓球形,長4-7毫米,直徑2-4毫米,綠色或帶紫色,果皮厚約0.3毫米,頂端常有花柱的殘留物成喙狀。花期4-12月。筍期為6月中旬至10上旬,長達120天。
產地生境
生長習性
陽坡有二次發筍現象,二次發筍期為1月中旬至3月中旬,量少。其他刺黑竹乃至方竹屬植物無二次發筍現象。筍形尖削,近錐形。
栽培技術
適宜在濕潤、年均氣溫13-16℃、1月份平均氣溫高於4℃、7月份平均氣溫23-25℃、極端最高氣溫低於33℃、極端最低氣溫高於-5℃、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年均無霜期250-300天的地區栽培。種苗選擇直徑1.5-3厘米植株,帶鞭長度30-60厘米,帶枝3-6盤的植株,3月或10月移植。密度4500-7500株/公頃。定植時注意保水,但避免積水;施肥以農家肥為宜,每株施基肥5-10千克,每年春季追肥1次。
主要價值
營養成分:都江堰方竹竹筍的水分含量為90.7%、蛋白質含量為3.43%、脂肪含量為0.37%、總糖含量為1.28%、灰分含量1.5%、粗纖維含量為0.86%、總胺基酸含量為19.29毫克/克,高於西紅柿(6.43毫克/克)、大白菜(9.36毫克/克)、勃氏甜竹筍(11.80毫克/克)和雲南方竹筍(17.77毫克/克)的胺基酸總量,各胺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天冬氨酸含量為5.28毫克/克。因此,都江堰方竹竹筍還具有胺基酸總量和必需胺基酸總量較高的特點。此外,江堰方竹竹筍的礦物質元素含量非常豐富,其重金屬含量砷:0.01毫克/克、汞:0.001毫克/克、鉛:0.03毫克/克,遠低於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規定的含量各重金屬含量水平。
食用:都江堰方竹竹筍發筍早、筍期長、筍肉細膩、質地脆嫩、口感好,因此,都江堰方竹屬於優質筍用竹。
觀賞:都江堰方竹稈型挺拔優美,稈具紫褐色縱條紋,具觀賞價值,適於在旅遊風景區、城市公園、園林綠地、廣場、街道及庭院等區栽培觀賞。
生態:都江堰方竹地下莖復軸型,其稈散生兼小叢生的生長特點,使得地下莖盤根錯節,枝葉相對濃密,因而可大大減少地表徑流,具有較好的水土保持和生態防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