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郫縣安靖鎮是蜀繡的發源地之一,“家家繡女、戶戶針工”,素有“蜀繡之鄉”之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蜀繡技藝非常重要,但在市場化下,只有做大蜀繡產業才能真正保護傳承好蜀繡技藝。”賀恩洪告訴記者,目前蜀繡的人才現狀不是很樂觀,整個成都市僅有3000個“繡娘”,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只有165個,與市場需求相差懸殊。“大家都認為蜀繡只是高端工藝品,離生活太遠,這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郫縣蜀繡
- 稱號:“蜀繡之鄉”
- 現象:“家家繡女、戶戶針工”
- 別稱:“川繡”
簡介
![郫縣蜀繡 郫縣蜀繡](/img/8/dfc/nBnauUTY5EDMmhzNmRzMwQjN5EGNhNmMzU2M1YGM0EmZhFWNyAjM4AjZyc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原料
刺繡
工藝
基礎
明代中葉,棉布棉線盛行,挑花趁勢傳開。清代康熙至光緒末年(1630—1908),是郫縣蜀繡發展的興旺時期。女孩小時必學挑花,川戲就有“一學剪二學裁三學挑花四學鞋”的戲文。挑花造型有團花、邊花、角花、餅餅花、花包花五種。團花有方有圓,大都是主體圖案,是挑花的主流。邊花為帶式紋樣,用於繡品邊緣,如衣袖褲管口。角花是方形圖案中填充四隅的紋樣,造型上富於想像空間。花包花是幾何形的四方連續紋樣,結構謹嚴,圖案豐富,又稱“填心花”、“裝花”等。
挑花的色彩,與底布對比強烈。如:白布多用蘭線;藍布多用白線。色彩單純,樸素,顯示了郫縣人的品格。挑花的取材忠實於生活,從表現主題出發,達到蝶隨風舞,獸伴雲躍的藝術效果。
挑花的造型,注重風格,萬象皆花:一隻蝴蝶一朵花,幾條游魚一串花;花瓣 “丟”小花,小花鑲大花,縱目四顧,滿眼皆花!正如挑花手們說:“挑花不能無花,無花則不成為挑花。”
操作技術
打造產業基地
據介紹,自郫縣安靖蜀繡基地成立以來,縣委、縣政府對發展蜀繡產業工作高度重視,成立了郫縣蜀繡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為打造蜀繡之鄉及蜀繡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為了讓有就業意願的婦女能夠通過培訓實現就業,郫縣專門邀請了蜀繡大師和專業人士開展觀念引導及技能培訓,同時以熟手帶新手的形式,使她們從理論到作業系統掌握蜀繡製作的技能。在全縣範圍內舉辦的19期蜀繡技能培訓班1041人次中,均取得蜀繡技能合格證書。此外,還與成都紡專、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四川輕紡學院等校企聯手,建立合作關係,開展人才培訓及科研合作。同時,為確保參訓者培訓合格後即可實現就業增收,郫縣勞動保障局積極開拓思路、創新了服務模式:由蜀繡公司派出授課教師對學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以蜀繡特色技能提升為主,授課方式以現場授課,教師直接指導的方式,在培訓中提升參訓者的蜀繡技能,確保學員培訓合格;在努力提升培訓技能的基礎上,積極協調蜀繡公司全部收購培訓合格學員的蜀繡產品,參訓者培訓合格後即可直接實現就業增收。
為了將蜀繡產業發揚光大,郫縣將其發展納入郫縣服務業發展和安靖“198”區域整體規劃,併科學制定《蜀繡產業發展規劃綱要》,邀請西南建築設計院做5000畝蜀繡產業的概念性規劃和可行性論證,以振興蜀繡之鄉。
“我們力爭用2—3年時間將安靖打造成‘四川蜀繡人才培訓基地,蜀繡產業化基地和蜀繡產品交易區’。”據有關人士介紹,他們將進一步提升繡娘技能水平,培養人才隊伍,提高蜀繡之鄉的知名度。據透露,未來兩年內,郫縣計畫培訓繡娘2000餘人,引導從事刺繡行業人數達1200人以上,全力打造“天府蜀繡基地”刺繡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