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瘢痕攣縮(scar contracture of popliteal region)是1997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部瘢痕攣縮
- 外文名:scar contracture of popliteal region
- 所屬學科:醫學
- 公布時間:1997年
部瘢痕攣縮(scar contracture of popliteal region)是1997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瘢痕攣縮是指因損傷後或炎性病變後,由於瘢痕組織增生而產生的組織攣縮的現象。瘢痕攣縮如發生在面部,可引起面部畸形,如眼瞼外翻、唇外翻、口歪斜等;如發生在口內或頜間,可引起張口受限;如發生在關節,可使關節強直。瘢痕攣縮的治療...
部瘢痕攣縮 部瘢痕攣縮(scar contracture of popliteal region)是1997年公布的醫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7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醫學名詞 第六分冊》第一版。
外源性瘢痕攣縮(extrinsic cicatricial contracture)是2019年公布的燒傷學名詞。定義 瘢痕增生攣縮畸形使鄰近的疏鬆可移動的組織、器官受牽拉而導致的移位和變形。如皮膚與深部瘢痕使局部組織繃緊和固定,表情肌活動受限。出處 《燒傷學名詞...
頸部瘢痕攣縮可分為4度。(1)I度 單純的頸部瘢痕或頸胸瘢痕。瘢痕局限於頦頸角平面以下,對頸部功能無明顯影響。(2)Ⅱ度 頦-頸瘢痕粘連或頦-頸-胸瘢痕攣縮,瘢痕範圍波及頸部與頦部,使頦頸粘連在一起,頦頸角消失,下唇可能...
本病大多是由於熱力燒傷引起,少部分可因電、放射線和化學燒傷所致。另外交通、工傷事故、動物咬傷、皮膚壞死和手術切口等也可能導致面部瘢痕攣縮畸形。臨床表現 顏面部瘢痕攣縮常造成顏面器官畸形,可分為兩類,一種是組織器官的缺損,如...
上肢瘢痕攣縮畸形是整形外科臨床常見的疾病,主要包括手部瘢痕攣縮畸形、肘部瘢痕攣縮畸形、腋部瘢痕攣縮畸形。大多是因深度燒傷後未進行妥善治療導致上肢瘢痕攣縮,致使上肢功能部分喪失或全部喪失,及時有效的治療上肢瘢痕、瘢痕攣縮是十分...
面部瘢痕攣縮(cicatricial contracture of face)是2019年公布的燒傷學名詞。定義 顏面部燒傷後瘢痕增生導致的畸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毀容或功能障礙。包括眼、耳、鼻的破壞與缺損,面部組織繃緊或固定,表情肌活動受限等。修複目的以改善功能...
腹股溝部瘢痕攣縮 腹股溝部瘢痕攣縮(scar contracture of inguinal region)是1997年公布的醫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7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醫學名詞 第六分冊》第一版。
瘢痕所致的畸形是外科常見病,多由燒傷、其他外傷和感染引起,尤以燒傷後瘢痕攣縮最為多見。除可以引起外形改變外,更重要的是造成功能障礙,影響勞動;時間過長還可引起關節僵直、神經和血管短縮等,雖經手術治療,功能恢復也不能滿意,...
會陰瘢痕攣縮(cicatricial contracture of perineum)是2019年公布的燒傷學名詞。定義 會陰燒傷後發生的各種瘢痕攣縮畸形。包括前後區、腹股溝區蹼狀瘢痕,陰莖、陰囊瘢痕攣縮移位,女性會陰部蹼狀瘢痕,陰道口蹼狀瘢痕假性閉鎖等。治療包括...
(6)深部瘢痕攣縮的治療 創傷深及體內,如刺傷或彈片傷,常可能在深部組織中形成大量瘢痕組織,它不僅與周圍神經、肌肉等發生粘連,而且還由於攣縮的結果,可以牽引周圍組織發生反射性疼痛和肌肉障礙。處理這種瘢痕時,應注意兩點:1....
同時失去對肢體靜脈的擠壓回流作用,特別是肢體處於下垂位和關節極度屈曲位,及腋部有瘢痕攣縮,加重肢體靜脈回流障礙,因此用三角巾懸吊肢體,經常進行肌肉被動活動,及改變關節位置,解除腋部瘢痕攣縮(理療或手術方法),是防治肢體腫脹的...
5.6.5 盆部及會陰部損傷 1.雙側卵巢缺失或者萎縮,完全喪失功能;2.未成年人雙側卵巢萎縮,部分喪失功能;3.未成年人雙側睪丸萎縮,部分喪失功能;4.會陰部瘢痕攣縮伴陰道狹窄;5.睪丸或者附睪損傷,生殖功能重度損害;6.雙側輸精管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