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圃春晚

郡圃春晚

《郡圃春晚》韓琦晚年知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時的作品。 那時韓琦年老體弱閒居在家,終日心情煩悶、孤寂和傷感,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郡圃春晚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安陽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韓琦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作品賞析,

作品原文

溶溶春水滿方塘,欄檻風微落蕊香。
盡日楊花飛又歇,有時林鳥見還藏。
沉疴不為閒來減,流景知從靜處長。
欲戰萬愁無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作者簡介

韓琦(1008—1075),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北宋名將。1027年(天聖五年)進士。累遷右司諫。宋仁宗時任陝西經略招討使,與范仲淹等指揮防禦西夏戰事,久在軍中,時稱“韓范”。入為樞密副使,嘉祐年間(1056—1063)任中書門下平章事,累封魏國公。卒贈尚書令,謚忠獻。宋徽宗時封魏郡王。有《安陽集》。

作品賞析

宋代不設郡,但習慣仍稱州為郡,故州中公署後的園圃亦稱“郡圃”。韓琦晚年既老且病,連一般的公務也應付不了,只能終日閒居;這種生活,對於以天下為己任的韓琦來說,是一種難耐的折磨。而當他對著郡圃的一派暮春景色時,感物生情,這種愁情更抑制不住。因此,前半首就從這些景物著筆,但並非簡單羅列,而是融合了詩人不斷變化的情緒,表現出深厚的功力。
“溶溶春水滿方塘”,一個“滿”字,活畫出春水方生的氣象。當此碧波平岸、春深如海之際,詩人本應開口一笑,愁苦俱忘。但突然之間,微風送來幾縷淡淡的清香,詩人敏感地知道:這是春花正在隨風飄墮。芳時難留,煙景不再,該送春了。詩人目光所對是自然界的落花,心中所思則是生命的凋謝,於是悲從中來。但妙在詩人並不將這種愁情一瀉無餘,而是極為含蓄,暗寓於景物描寫之中:“盡日楊花飛又歇,有時林鳥見(即‘現’)還藏。”“盡日”,這是根據當時的觀察作出的推論,從中隱隱可見詩人的閒愁。在用字遣詞上,“又”、“還”,亦意在表現景物的不斷重複,單調可厭,從而展示出詩人心境的煩悶、孤寂。
第三聯由景及人,關鍵在一個“閒”(“靜”也是閒的意思)。韓琦本來是不“閒”的,他一向在朝廷或邊關任職,政事繁劇,軍務倥傯;當身染重病之後,為了調養,才申請回到故鄉相州任職,因為這裡是內地,要“閒”得多。後來病情加重,更是終日“閒”居了。但結果,“沉疴不為閒來減”,希望落空了;不僅如此,還因為過於閒散卻又不甘閒散,既有生理的痛苦,又有精神的苦悶,更覺得時間難熬。所以,“流景(即時光)知從靜處長”在字面上和上句是對偶,但意義並非平列,而是遞進一層,抒寫他的傷感。
最後一聯直抒無可奈何的春愁。古人稱酒為“酒兵”,謂酒能消愁,如同兵能克敵。說“欲戰”,就暗含這個比喻在內。“愁”本不可數,加以“萬”字,突出愁多,“戰”字則從反面襯出愁多。愁情既如是之甚,詩人想借酒一澆,無奈因病戒酒,連這也不能做到。於是,一切防守的力量盡失,只好任憑“萬愁”進攻了。
詩的最後一句,詩人用力點破這“萬愁”的由來:“三月去堂堂。”這既是實寫春水滿塘、春花墮地,浩蕩春光正堂堂逝去;同時,它又是虛擬,比喻詩人桑榆晚景,沉疴在身,這是愁的根源,自然界春天的逝去不過是愁的觸媒。詩用五個字將這兩層豐富的內容融為一體,所以極有分量;唯其如此,“可堪”二字才益顯沉重,情調衰颯,詩人不勝其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