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郁重今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海門
- 出生日期:1928年
- 逝世日期:2019年3月20日
- 職業:書法篆刻家
- 主要成就:西泠五老之一
- 字:西林
人物簡介,人物軼事,少小離家,編輯生涯,儒商本色,出版著作,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郁重今,字西林,江蘇海門人,著名金石書畫家,西泠印社資深社員。幼年失學,少小離家,青年居滬瀆,奮鬥多年,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與其妻張琴娟(著名越劇演員,原杭州越劇團團長)同調杭州,入西泠印社後,拜西泠印社總幹事,清末宮廷畫師王仁治的嫡傳弟子韓登安先生為師,精研金石書畫。先生廣結滬杭兩地金石書畫名家,尤與書畫大家潘天壽、陸維釗、葉淺予、周昌谷、黃胄、程十髮、范曾等私誼甚深。先生以金石書畫延時譽,又因擅經營顯儒商本色,一生頗多傳奇色彩。古稀之年深居簡出,終日搦管弄翰,照顧陪伴著偏癱十餘年臥床的老伴。人間晚晴,鄉音未改,從容八十有二矣。 先生博學多才,對於印學鑽研造詣深厚,先生印作得韓登安衣缽,浙皖名派兼收,尤擅鐵線篆,極具功力。先生治印,布局大方、平實中現奇險,格調高古生趣,卓然自成一家。
2001年9月22日,西泠印社主辦紀念魯迅誕辰120周年舉辦郁重今書畫篆刻展覽,西泠印社出版郁重今書畫篆刻集。
2019年3月20日,郁重今駕鶴仙去,享年92歲。
人物軼事
少小離家
郁重今,1928年出生於海門連元鎮(今德勝)的八字橋,少小離家,遊歷於滬瀆湖上,以金石書畫延時譽,又因擅經營賈值顯儒商本色,一生頗多傳奇色彩。古稀之年深居簡出,終日搦管弄翰,照顧陪伴著偏癱十年臥床的老伴。人間晚晴,鄉音未改,尤念數十年未歸的故鄉。
15歲那年,為了躲避戰亂,父親將郁重今送到上海叔父的同泰祥飯莊。郁重今開始了半工半讀的學徒生涯。叔父對待自己的侄兒自然有別於一般的學徒,讓他白天到私立學校補習功課,晚上在賬房做賬,言傳身授“生意經”,每個周末還送侄兒到寧波同鄉會館師從鐵牛翁學習書法。少了一般學徒的清苦,多了公子哥的優裕,十里洋場的光怪陸離也曾讓他一度迷離,聰明伶俐的他像“小K”一樣遊走於三教九流之間,是叔父的嚴厲呵斥才讓他回到正本,沒有荒廢學業。上海解放之初,百廢待興,各類建設人才奇缺,因多年的賬房工作經驗加之激進的思想,郁重今被上海新城財貿部選送委派進入上海財經大學深造學習。1956年公私合營之後,他成為功德林飯莊第一任公方經理。
上海解放前夕,郁重今結識了越劇演員張琴娟女士,兩人情投意合併於1950年結為伉儷。西子的湖光山色令人流連忘返,妻子在越劇演藝界名聲漸炙,為杭城家喻戶曉。1956年,妻子出任杭州越劇院院長,1959年郁先生終於夫隨妻願在杭州定居安了家,初在杭州文化局下屬的美術公司從事財務工作,1963年正式調至西泠印社。在起初做本行財務工作的同時,拜西泠印社總幹事,清末宮廷畫師王仁治的嫡傳弟子韓登安先生精研金石書畫。雖是半路出家,但憑藉天資聰穎和良好的文化素養,他後來居上,名列浙派印壇之中堅。先生博學多才,書畫作品同樣為人稱道。論書,初從《聖教序》,繼學李北海,使轉流暢,開闔自如。論畫,初臨所藏之名家力作,漸得其形神,雖雲自娛,亦足可觀。先生沉溺於西泠幾百年悠遠的金石氤氳之氣中,廣交滬杭兩地金石書畫大家。在其裝幀的手札冊頁中,多見如劉海粟、潘天壽、啟功、王個簃、程十髮、黃胄、謝稚柳等大家的書信和題贈,可見相知莫逆。先生和吳門弟子王個簃是同鄉至好,個老為《郁重今印譜》題贈“積健為雄”,是前輩對後來者的殷殷勉勵之言。
編輯生涯
西泠印社出版社成立之後,先生調至出版社開始了編輯生涯,也譜寫了他近二十年的人生華彩樂章。
在編輯《西泠藝叢》、《杭州篆刻》的歲月里,先生不避寒暑,在葛苓六號文物倉庫幽暗潮濕的房間裡,曾心無旁騖夜以繼日地工作九月有餘,拓邊款、蓋印面、編印屏、歸類印章,登記造冊,清點文物,使瀕臨軼散的500多部社藏曆代印譜菁華重新面世,並在《西泠印叢》辟專欄精選介紹社藏印譜,對中國印學史的搶救保護功不可沒。1974年,為了紀念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北京榮寶齋決意要出版一本《魯迅筆名印譜》,為此,米經揚總經理拜訪了郁重今。魯迅生前用過的筆名據查有156個之多,每個筆名寓意深遠。在方寸之間雋刻深邃,單字、多字比比皆是,邊款介紹文化背景,史料浩如煙海,印面苦詣經營而又自然天成,經過一百多個日夜的窮經皓首,鐵筆耕耘,《魯迅筆名印譜》終於脫稿。其時斯文久歇,萬馬齊喑,故在思想解放之初,一時洛陽紙貴,榮寶齋付梓出版後一再增印,發行逾十萬冊,手拓珍藏本亦達八百本。
榮寶齋因《魯》發行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效應和經濟利益,為此又找到先生和當時中共黨史研究所主任,聞一多之子聞立樹共同策劃出版一本《革命勝跡印譜》。作為編輯,先生飛鴻四方、旁徵博引,邀請海內外44位金石書畫大家,諸如王個簃、沙孟海、方去疾、錢君陶、陸維釗、馬國權等,捉刀精鑄,共同完成了這一盛舉。後經協商,改由西泠印社出版,這也是西泠印社出版社成立以來出版的第一本印譜,正值國慶四十周年慶典之際,盛況空前,海內矚目,新華社為此刊發了長篇通訊。
先生長期在外,亦不忘故土鄉情,對鄉黨俊傑更是關懷提攜倍至。范曾先生回憶起當年先生的關懷呵護之情至今感激至深。范曾未名時,曾在北京歷史博物館為沈從文的中國服飾研究做插圖配畫,每次去杭州,必到萬安橋畔的一枝書齋拜訪先生,常常留宿先生家中,兩人情同手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同已故海門文人劉延馳的一段往事。劉延馳老師一生熱愛書畫,仰慕郁重今先生大名,每每致函西泠印社,向先生討教,而先生也想通過這個未曾謀面的同鄉了解家鄉的情況。於是,劉老師就每隔半月給先生寄去一打《海門報》,兩人的書信往來持續了近三年。後來先生有了奇怪,怎么劉不給他寄《海門報》了,也沒了信息,再後來先生得知了劉延馳去世的訊息。如今十年過去了,談到這段往事,想起這未曾謀面的朋友,郁老激動之後便沉默了。但他們是有緣的,郁老還不知道,他的寓所,是上海證大投資集團建造的,而劉延馳的兒子劉鼓川已是證大集團的高層領導。
儒商本色
1985年,即將退休的郁重今受好友程十髮先生之薦,南下深圳,受聘出任深圳華僑大廈藝術品公司總經理。由於郁先生與如黃胄、葉淺予、亞明、程十髮等國內著名書畫家們有多年深厚交往,一時間“華僑特藝美術中心”成為這些書畫家們在深圳這片改革開放熱土上的一扇視窗,郁先生也成為深圳當時為數不多的“儒商”之一。
當時中日之間還沒形成直接的文化經貿交流,先生通過香港輾轉,將中國的文房四寶(主要是宣紙和毛筆)出口到日本,第一年就為公司創匯380萬元。中國書畫作品已開始受到東南亞愛好者和收藏者的青睞。藝術品收藏向來是水深莫測真偽難辨的行當,稍不留神,你傾囊而出換得的卻是一件偽作和贗品。先生憑藉自己在書畫方面的博學經驗,在作品徵集、鑑別、考據方面樹立了良好的信譽和權威。深圳香港一水之隔,香港嘉德拍賣行經常帶貨過來請先生掌眼。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藝術品在海外的巨大需求和超額的利潤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商家加入到這一行業,短短几年時間,當初深圳華僑大廈獨家經營的藝術品出口業務一下子湧入了26家同業的競爭。先生以商人的敏銳果斷地脫身而出,目光又盯上了南亞一些飽受戰亂、物資匱乏的小國,於是便有了河內、金邊的大街小巷穿梭飛馳的中國造錢江摩托。
正當深圳這邊外貿經營業務紅紅火火,順風順水之際,杭州家中傳來不幸訊息。相伴自己數十載的妻子腦血栓三度爆發,重症偏癱正在醫院進行搶救。先生毅然辭了公幹,回到妻子身邊。妻子從此偏癱臥床腳不能著地口不能言語。先生從此幾乎閉戶絕塵,每日悉心服侍,在無言之中默默地陪伴著妻子,一晃就是十年。先生膝下只有一獨女,如今也兩鬢染霜,退休在家和父親一同照料母親。女兒深情地說,爸爸是大好人,是天下最好的爸爸。
出版著作
曾出版《魯迅筆名印譜》、《革命勝跡印譜》、《郁重今印存》等。任西泠印社出版社編輯時,曾編輯出版《程十髮書畫》十冊、《二百蘭亭齋印譜》、《西泠四家印譜》、《西泠後四家印譜》、《歷代印章簡編》、《王牧甫迎接譜》、《王個移印存》、《西泠印社社員篆刻選》、《杭州篆刻》、《浙江篆刻選》、《西泠藝叢》、《歷代印譜序跋集編》等著作。
人物評價
被譽為有“古君子”之風的郁重今先生不僅是位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收藏家,同時還是一位書畫界中傳奇式的人物。近些年來一直潛心研究書畫藝術和金石學,出版諸多印譜,並為報刊、雜誌撰寫文章。郁先生博學多藝、國學深厚,尤其在書畫鑑定上更獨具慧眼。
著名畫家程十髮先生在為《郁重今印存》作序稱:“上溯西泠八家風範,近參趙悲庵、吳昌碩之法乳,自成家法。其所作蒼秀兼得,為世所重”。王個移老先生間為郁重今印刻題贈“積健為雄”,是前輩對後來者的殷殷勉勵之言。先生的書畫作品同樣為人稱道。論書,初從《聖教序》,繼學李北海、米芾,使轉流暢,開闔自如。論畫,初臨所藏之名家力作,漸得其形神,花卉、山水、人物兼收筆下,雖雲自娛,亦足可觀。先生收藏極富,在其裝幀的手札冊頁中,多見如劉海粟、潘天壽、啟功、王個移、程十髮、黃胄、謝稚柳等大家的書信和題贈,可見相知莫逆。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獎掖後人,以繁榮印學為己任,多年來著述頗豐,為推動印學事業發展作了很大貢獻。 先生平易近人,勤勉謙遜,待人寬厚,如今先生雖年事已高,但面潤氣佳。今能為先生整理書畫印彙編成冊,實屬榮幸。在此書出版之際,祝願先生藝術永放光芒,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