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廷琄

邵廷琄(?-965年7月),嶺南(今屬廣東)人,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宦官、將領。

邵廷琄幼年即入宮為宦官,先後擔任黃門內謁者、內府局令、內常侍等職,並在殤帝、中宗、後主三朝統領禁軍二十餘年,以治軍嚴整著稱,勛至上柱國,領禹余宮使。他在宋朝建立後,曾勸後主劉鋹整軍備戰,為此遭到劉鋹的嫉恨。大寶七年(964年)又加開府儀同三司,以東南面招討使領兵屯駐洸口,抵禦宋軍。

大寶八年(965年),邵廷琄因遭忌功者誣陷謀反,被劉鋹賜死於軍中。軍民於洸口為其立廟。

基本介紹

  • 全名:邵廷琄
  • 所處時代:五代十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嶺南
  • 逝世日期:965年7月 
  • 逝世地:洸口
  • 主要成就:執掌禁兵二十餘年
    出鎮洸口抵禦宋軍
  • 效力政權:南漢
  • 官職:開府儀同三司、內常侍、禹余宮使等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內典禁兵,外御宋軍,含冤遇害,主要影響,歷史評價,軼事典故,人際關係,人物爭議,籍貫,出身,後世紀念,祭祀,歷史文物,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邵廷琄生於南漢高祖劉龑統治下的嶺南,幼年時便淨身入宮為黃門,成了南漢政權的一名小宦官。他正直敢言,與一般的宦官大為不同,成年後更是博覽書史,精通騎射,文武全才。

內典禁兵

光天元年(942年),殤帝劉玢即位。邵廷琄此時已升任內謁者,後又改任內府局令,總領宿衛兵。他治軍嚴整,此後十幾年一直統領禁軍,歷經中宗劉晟、後主劉鋹兩代皇帝,至大寶元年(958年)之後又改任內常侍。
劉鋹在位期間奢靡無度,整日與嬪妃淫亂於後宮,政事皆委於宦官龔澄樞陳延壽及宮人盧瓊仙等,後又寵信女巫樊鬍子,致使朝政糜爛。邵廷琄為此常勸諫劉鋹,稱:“自古道,男兒十五奪父志。陛下身擔宗社重任,處事應檢點謹慎。”但劉鋹不聽。後來,邵廷琄隨劉鋹到新修的行宮禹余宮避暑,因喜愛其地之山水,於是自請辭去兵權到禹余宮擔任宮使。劉鋹遂任命邵廷琄為禹余宮使,但仍令其統領禁軍。當時,邵廷琄有上柱國的勛階。《廣州人物傳》等史料還稱其曾升任內侍監。

外御宋軍

大寶三年(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稱帝立國,建立宋朝。邵廷琄對劉鋹道:“我國在唐末趁亂而立,這五十多年來,因中原干戈不斷,一時無暇顧及嶺南,這才能安然無事,但也因此安逸太久,以致兵卒不識旗鼓,人主不知存亡。所謂久亂必治,如今宋國建立,必有一統天下之意,我們應整飭戰備,鞏固邊防,不然就應盡獻珍寶,與宋國修好。”但劉鋹不僅不以為慮,還對直言勸諫的邵廷琄非常憎惡,“深恨之”。
邵廷琄
南漢疆域圖,譚其驤繪
大寶七年(964年),宋將潘美尹崇珂等率軍攻打南漢,圍困郴州。招討使暨彥贇領兵迎戰,卻被宋軍擊敗,與郴州刺史陸光圖盡皆戰死。南漢軍退保韶州,宋軍乘勝進圍連州。招討使吳懷恩又被部下所殺。劉鋹忙以邵廷琄為開府儀同三司、東南面招討使,讓他率水師屯駐洸口(在今廣東英德西南,位於連江北江交匯處),抵禦宋軍。宋軍不久便退兵而去。邵廷琄隨後在洸口撫慰將士,招納亡叛,又整修戰備,操練軍卒,準備收復失土。一時間“境上肅然”,時人皆稱之為良將。

含冤遇害

邵廷琄的戰功引起了很多同僚的嫉恨。他們用匿名書誣稱邵廷琄謀反。劉鋹信以為真,遣使前往洸口,于軍中賜死邵廷琄。軍中將士爭相求見使者,皆稱邵廷琄並無反狀,請使者核實,但都無濟於事。邵廷琄最終還是含冤遇害。時為大寶八年六月(965年7月)。訊息傳出,南漢軍民盡皆痛哭,後來在洸口立廟祭祀邵廷琄。

主要影響

邵廷琄在南漢歷經高祖、殤帝、中宗、後主四朝,執掌兵權二十餘年,號為良將,其功績主要有:
  • 整修軍械:邵廷琄曾到武庫檢視軍械,發現“諸戎器不甚犀利,弓弩不能及遠,甲鎧銷薄”等問題。他認為如此裝備無法滿足作戰需要,於是親自繪製圖樣,親自監督工匠製作。
  • 抵禦外敵:邵廷琄在大寶七年(964年)宋軍南征時擔任東南面招討使,率水師屯駐洸口,迫使宋軍退兵而去。他此後便在洸口招納亡叛,訓練士卒,整修戰備,“”國人賴以少安”。

歷史評價

黎光:宮使遭讒日,軍中盡感傷。伍員寧負國,屈子竟沉湘。身殞英靈在,名留史傳香。遺祠今已廢,無處奠椒漿。(詩作《過洸口吊邵廷琄》)
陳璉:哀洸口,天為愁,海風吹鬢寒颼颼。五羊城頭天狗墮,南漢伯氣應全收。天吳海鯨恣吞噬,漠漠妖氛遍南裔。皇風聞已暢中原,嶺海瘡痍待湔洗。禹餘宮使輸忠言,主聰不悟誠堪憐。舟師甫自屯洸口,此身已殞譖人手。至今山下有遺祠,日色慘澹行人悲。(詩作《哀洸口》)
祁順:世有竭忠以致怨兮,吾不知其何因。非夫子之不幸兮,蓋遭時之不辰。嗚呼危哉!大宋勃興兮,天命歸矣。南漢昏冥兮,霸圖衰矣。小不可以敵大兮,人不可以逆天。匪修備則通好兮,乃人事之當然。陳片辭之愀款兮,由忠誠之內宣。彼倀倀其弗悟兮,羌獨以為狂言。怒斥參苓兮,諱藏痼病;焚棄五穀兮,烹羞堇䔭。宮廷之不處兮,置身檻穽。以酖毒為良味兮,謂坦途為險徑。曾敷宮菌兮,獸觸門牆,井石 彳亍兮,悉以為祥。於物理猶弗察兮,又何辨於奸良。繄庸愚之壅蔽兮,固賢哲之所怪,寧盡心於所事兮,忍坐視其顛敗。握舟兵以要境兮,修邊備而弗懈,人方視以為安兮,忽罹讒而遭害。讒何親而可愛兮,忠何辜而見仇。豈天運之使然,亦人事之所羞。身雖歿而名存兮,在夫子夫何尤。覽芳祠之舊址兮,山水助其清幽。(《吊邵廷琄忠臣辭》)
黃佐:① 當其(指南漢的宦官群體)用事時,作諸淫巧淫刑苛征,主存則蟻附,主亡則鳥散。嗚呼,吾廣之民,當時罹其荼毒者,可勝道哉,然猶有邵廷琄之忠智,藍繼宗之謹愿者焉,千萬中而一見者也。② 廷琄盡忠,後世所稱羨而哀之者,雖死猶不死也。③ 使鋹以其用澄樞輩者而用廷琄,或者其有濟乎!而長謀遠策,郁不及施,忽嬰無妄之災,雖天之所廢,人不能支,而鋹亦自速其亡矣。
屈大均:當時宦者,亦有賢能如邵廷琄者。……天下宦者得祠,惟廷琄一人。
吳任臣:廷琄進謀於徒薪,喪身於貝錦。言之其臧則具是違,言之不臧則具是依,真後主之謂乎。赫赫長城,君自壞之,嗚呼!南漢之亡,亦何待素衣白日邪?
乾隆帝:① 甚哉,南漢主之戇騃也。廷琄以內常侍而為招討,輯亡叛,訓士卒,修戰備,兆民賴之,是乃閽寺中之忠臣耳。雖有投匿名書之譖,當嚴加考究,實則誅之,否則赦之。古之用刑者,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慎刑之道,貴乎如是。南漢主聞譖而殺廷琄,殊無可否於其間者,及士卒擁門訴其無罪,而皆不聽。悲夫,南漢殺廷琄,非得計也,不過自壞長城爾。用賢之際,而反忌賢,謂之何哉。② 欲觀國之治亂,當於人才用舍觀之。方是之時,劉鋹昏庸,群小用事,龔澄樞以欺誕而寵擢,潘崇徹以忠正而廢棄,邵廷琄以直亮而誅夷,李承渥以柔佞而進用,……是以政事安得而不紊,國家安得而不亡。
徐亦良:洸口英雄杳不留,越南王氣黯然收。上書共識丹心在,報國偏教碧血流。天命有歸君弗悟,廟謀無補死方休。荒祠慘澹空憑弔,太息明珠竟暗投。(詩作《邵廷琄》)

軼事典故

邵廷琄雖是宦官,但非常重視儒士。只要有儒士自遠方前來求見,他必先親自接見,並在經濟上給予幫助,然後大力引薦給朝廷。而經他引薦的也多被任用。

人際關係

效力君主:南漢高祖劉龑→殤帝劉玢→中宗劉晟→後主劉鋹

人物爭議

籍貫

北宋路振的《九國志》、南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均稱邵廷琄是循州(治今廣東惠州)人。
明代東莞人陳璉的《琴軒集》中錄有《哀洸口》一詩,詩前小序稱邵廷琄為東莞(即今廣東東莞)人,並稱邵村(即今篁村)即其家族聚集地。後來黃佐的《廣州人物傳》以及《東莞縣誌》等也都有此類記載。《廣東新語》也稱東莞的鄉賢祠中祭祀有邵廷琄。
清代梁廷楠的《南漢書》則採用《連州志》的說法,稱邵廷琄為“連州桂陽(治今廣東連州)人,自其先世居高良鄉之龍口”,並認為可能是後來由連州遷至東莞。但民國時期陳伯陶的《東莞縣誌》曾專門駁斥此說。

出身

《九國志》《南漢書》等史料皆稱邵廷琄幼年便入宮為宦官。但清代錢以塏的《嶺海見聞》則稱,邵廷琄是士人出身,曾在南漢的科舉中“策名第一”,因此得到劉鋹的喜愛,被下了蠶室(即淨身),以方便他在宮闈中“以詩歌教嬪嬙”。

後世紀念

祭祀

邵廷琄于大寶十三年(即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被立廟於洸口,世稱邵柱國祠,其祠至清末時猶在。
據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邵廷琄在明清時期被祀於東莞的鄉賢祠,是唯一一個得祀鄉賢祠的宦官。

歷史文物

主詞條:東莞鎮象塔
鎮象塔是邵廷琄在大寶五年(962年)捕殺肆虐莊稼的野象後為鎮壓野象魂魄所建的石經幢,原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城區的象塔街(因塔得名)。1966年被發掘,遷移至東莞市博物館內。1979年被東莞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鎮象塔為平面八角形,由塔座、塔身、塔頂三大部分組成,高4.15米。塔座和塔頂為紅砂岩石料,塔身為花崗岩石料。塔座為仰覆蓮瓣須彌座,須彌座上各面刻有力士神像。塔身各面刻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塔身上端各面刻有佛像、飛仙。塔頂又分為蓮瓣底座、覆盆、四方佛、山花蕉葉和塔剎五部分。全塔雕刻精細,佛教色彩濃郁,幢塔結合,風格獨特。

史料索引

《九國志·卷九》
十國春秋·卷六十五·南漢八》
《南漢書·卷十五·列傳第九·宦官傳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