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鎮象塔

東莞鎮象塔

東莞鎮象塔的底層為石幢,上部為石塔,其建築結構包括底座、首層須彌座、座蓋,二層須彌座、座蓋,石幢柱、柱上蓋,扁圓形石鼓墊,四角形佛塔等五層共十段。其中石幢柱用花崗岩料,余皆採用砂岩。全塔通高(不計散失的塔剎部分)397厘米、最寬處(以首層蓋為準)105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莞鎮象塔
  • 所屬年代:南漢時期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
  • 建築材料:花崗岩料.砂岩
簡介,景觀,歷史,

簡介

據清代陳伯陶《東莞縣誌》載,南漢時期,每年秋天群象踏食百姓田禾,縣令派人捕殺之。又恐象魂作怪,大寶五年即南朝宋建隆三年(962)禹余宮使邵廷 買地,聚象骨,建石塔廟。塔四旁加甃以石入地,不知多深。塔身出地面四尺余,八面,面寬六寸,每面上勒大士象,下面刻序文及咒語,行楷書寫,約千餘字。
東莞鎮象塔東莞鎮象塔

景觀

該塔的的八角形石幢柱高寬為178X44厘米,八面都刻有銘文,因石質風化,所鐫文字只能認讀一部分。除第二面至第八面均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經文外,第一面可校得“以大寶……月乙卯朔六日庚申……面招討特使進行內侍監上柱國邵廷……塔五層四面龕室……群象踏食百姓田禾累奉敕下著人采捕驅括入欄烹宰應瞻軍……遺骸滯魄難超捨去……”等字樣。
頂部的寶篋印塔頂部的寶篋印塔

歷史

據翁方綱的《粵東金石略》、吳萊的《南海古蹟記》等考證,此塔由當時東南面招討使南漢禹余宮(離宮)特使邵廷埍經手,建自於“南漢大寶五年”(962年),由此此塔被列為“南漢名勝古蹟”。
該塔頂部的四角形佛塔為標準的寶篋印塔形制,為目前世界上現存建造年代最早的獨立寶篋印石塔。
據方誌記載,一千年前南粵東莞郊野野象肆虐,它們成群結隊地踏食田禾,當地百姓苦不堪言。當時的南漢官府累次派人捕殺野象後,將象骨埋於地下,並在其上建起這座塔以鎮壓和超度野象的魂魄。
該塔原址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區內的象塔街,1966年4月因城市建設的需要,經廣東省博物館、東莞縣博物館發掘整理後,移至現在的東莞市博物館安置。發掘時在塔底發現埋有豬、箭豬、鹿等動物的牙齒和骨骼,並未見有象的遺骸。所謂“象”還有待查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