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世(朱子岩歌曲)

那一世(朱子岩歌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那一世》是朱子岩進軍歌壇的首支單曲,這首歌的聽者帶來情感的升華,心靈的洗滌。

基本介紹

出處,真偽謠言,歌詞,(誓言演唱歌曲),目錄,創作背景,歌曲歌詞,歌曲鑑賞,歌曲MV,填詞作品,

出處

古老的音韻,清新的節奏,搭配濃郁的中國風,是《那一世歌詞源前一段出自1997年朱哲琴專輯《央金瑪》中的歌曲《信徒》的歌詞,詞曲作者是何訓田。或許因為《央金瑪》中另有一首歌名為《六世達賴喇嘛情歌》,因而這首歌詞被人繆傳成“倉央嘉措情歌”之一。 後面的詞句,估計為網友的仿作。在影視界取得傲人成績的朱子岩此番推出《那一世》,是首次進軍歌壇發表單曲。朱子岩的聲音極富個性,運用漂亮的真假音轉換,將歌曲中空靈氣質完美演繹。朱子岩的演唱受到各方的讚賞與肯定,甚至被形容"完全達到專業歌手水平"。對於種種讚揚,朱子岩在《那一世》中作出了解答:"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真偽謠言

《那一世》歌詞出自1997年朱哲琴專輯《央金瑪》。《央金瑪》包含《彼岸之問》、 《喜馬拉雅山》、《拉薩謠》、《央金瑪》、《七隻鼓》、《信徒》、《六世達賴喇嘛情歌》七支歌。上面被各種媒體(尤其網路)傳為倉央嘉措最美的一首詩即是《信徒》的歌詞,詞作者系著名音樂家何訓田。顯然,所謂“仿作”,並非作者有意為之,而是聽者以訛傳訛的結果。《讀者》2007年20期轉載此歌詞時未經核實,署名倉央嘉措。
究其源由有三:1、《央金瑪》專輯中另有一首由七首倉央嘉措詩歌拼合而成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情歌》,粗心的聽者難免混淆二者;2、在漢語語境裡,倉央嘉措即是神王詩人,又是風流情種。《信徒》表達的對宗教與愛情的雙重執著和內在的矛盾衝突,暗合了這種心理期待;3、因原作本是漢語,作者亦是高手,歌詞蘊涵的詩意與境界反倒似乎超越了倉氏情歌的漢譯。
苗欣宇 馬輝的《倉央嘉措詩傳》說,這是現代漢族人的寫的,與倉央嘉措無關!
作者目前不可考,目前十幾個版本的情歌,沒有這首廣為流傳的詩歌。此外,情歌絕大部分是押韻的詩體,形式上比較嚴格,一般來說是六言四句式,每句六個音節,分三頓,每兩個音節一頓,這樣才便於傳唱,目前所見的情歌各譯本中,四句是情歌的基本格式,絕少逾矩,像《那一天》這樣的四句一組的十六行組詩更是不可能。按翻譯最為嚴格的于道泉先生譯本對照(於本未錄的參考莊晶所錄最全的124首本),也沒有那首能意譯得如此之長。
信史記載,倉央嘉措十五歲到拉薩正式“坐床”,成為達賴剌嘛履行宗教領袖尊位,二十四歲時死在“執獻京師”途中的青海境內。在他年輕短暫的生命中,寫下六七十首詩歌尚屬可信,寫下幾百首、上千首,“幾萬言”,就難以置信了。由此我們可以確定,那些後來越收集越多的“倉央嘉措情歌”,不過是後人的託附。既然存在這樣的託付現象,最初于道泉先生所翻譯的六十三首,也未必就都是倉央嘉措的作品。這種託附在今天依然在延續著,例如現今在網際網路和手機簡訊中流行的一首名為“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的“倉央嘉措情歌”(全詩見後詳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首所謂的“倉央嘉措情歌”,在過去七十年來各種公開出版的版本中都未收錄,表現形式也讓人詫異:藏文所記載的“倉央嘉措情歌”,絕大多數為“諧體”,即六音三頓為一句,四句構成一首,僅有極少數的例外為六句一首。而這首流行版的“倉央嘉措情歌”,形式上和“諧體”大不相同:每節三句、一共四節構成完整的一首。每句長短不一,但每節開頭的 “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等又彼此呼應,其中的內涵節節遞進,四節間彼此勻稱均齊,盡顯漢語白話詩“新格律體”的風貌,在意趣上也深深地打上了當下人文心態的烙印,可以確定是今人的託附無疑。

歌詞

詞:何訓田
曲:郭梵丁
演唱:朱子岩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
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那一刻,我升起了風馬,
不為祈福,只為守候你到來。
那一日,壘起瑪尼堆,
不為修得,只為投下心湖石子。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
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氣息。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相見。
  • 求佛

(誓言演唱歌曲)

《求佛》(別名《一世情緣》)是由陳超填詞、譜曲,誓言演唱的歌曲,收錄於誓言2006年2月10日發行的專輯《我的誓言》中。
2007年1月14日,該曲獲得第一屆無線音樂俱樂部頒獎典禮內地年度十大暢銷金曲獎[1]。
  • 中文名稱
  • 求佛
  • 所屬專輯
  • 我的誓言
  • 歌曲時長
  • 4分46秒
  • 發行時間
  • 2006年2月10日
  • 歌曲原唱
  • 誓言
  • 填詞
  • 陳超
  • 譜曲
  • 陳超
  • 編曲
  • 姜春植
  • 音樂風格
  • 流行
  • MV導演
  • 黃萌
  • 歌曲語言
  • 國語
  • 吉他
  • 姜春值
  • 別名
  • 一世情緣

目錄

  1. 1創作背景
  2. 2歌曲歌詞
  3. 3歌曲鑑賞
  4. 4歌曲MV
  5. 5獲獎記錄
  6. 6重要演出

創作背景

該曲是誓言籌備專輯《我的誓言》時,從500多首候選歌曲中挑選出來的[2],他在編曲上採用了中國傳統的電聲樂隊四大件的方式來製作。誓言在哈爾濱的時候,有一個女朋友,但他倆因為事業上的發展沒有能夠在一起,後來誓言對陳超說了這段感情經歷,陳超便寫出了《求佛》。2004年,誓言花200元從陳超手上買下《求佛》。2006年3月,誓言對該曲進行錄唱並放到網上[3]。

歌曲歌詞

當月光 灑在我的臉上
我想我就快變了模樣
有一種叫做撕心裂肺的湯
喝了它有神奇的力量
閉上眼 看見天堂
那是藏著你笑的地方
歌手:誓言
我躲開無數個獵人的槍
趕走墳墓爬出的憂傷
為了你 我變成狼人模樣
為了你 染上了瘋狂
為了你 穿上厚厚的偽裝
為了你 換了心腸
我們還能不能再見面
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幾千年
願意用幾世換我們一世情緣
希望可以感動 上天
我們還能不能能不能再見面
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幾千年
當我在踏過這條奈何橋之前
讓我再吻一吻你的臉
閉上眼 看見天堂
那是藏著你笑的地方
我躲開無數個獵人的槍
趕走墳墓爬出的憂傷
為了你 我變成狼人模樣
為了你 染上了瘋狂
為了你 穿上厚厚的偽裝
為了你 換了心腸
我們還能不能再見面
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幾千年
願意用幾世換我們一世情緣
希望可以感動 上天
我們還能不能能不能再見面
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幾千年
當我在踏過這條奈何橋之前
讓我再吻一吻你的臉
我們還能不能再見面
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幾千年
願意用幾世換我們一世情緣
希望可以感動 上天
我們還能不能能不能再見面
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幾千年
當我在踏過這條奈何橋之前
讓我再吻一吻你的臉
讓我再吻一吻你的臉
讓我再吻一吻你的臉[4]

歌曲鑑賞

該曲是一首以愛情為主題的輕鬆詼諧的都市情歌,華美中不缺乏質樸,大氣中不缺少精美。樸實真摯的歌詞、優美而又扣人心眩的旋律、盪氣迴腸、真情洋溢的歌聲令人心情激動,久久不能平靜。完美純真而又天長地久的愛情在歌詞的字裡行間體現的淋漓盡致[5-6],歌詞適用於情人之間互訴衷腸[7]。

歌曲MV

該曲MV由黃萌執導,李怡監製,徐宇剪輯,誓言主演。MV以佛祖和女主角的對話開始,穿插誓言演唱的畫面和MV劇情。MV講述了女主角以修煉千年的代價換再見男主角一面的故事。MV的最後,即將消失的女主流下眼淚滴在沉睡的男主臉上,男主醒來,撿起女主遺留的手鐲,痴痴遠望。佛祖詢問女主是否還願意用千年修行換一世情緣,女主拒絕,佛祖便告訴她,男主為了再見她,已經修行了兩千年[8]。
歌曲求佛借鑑了那一世

填詞作品

一夢敦煌
詞:雪禪
曲:那一世
唱:寧月曦語
靈曦閣出品】

多年以來,我總是做著同一個夢。
大漠深處,千秋寂寞的壁畫中,一個女子向我隱隱走來。
悠然起舞,如花綻放,盛開在寂靜的沙漠,
帶我漸漸穿越時間的沙粒,靠近那悠遠的舞夢。——《敦煌》
佛窟塔,千秋的壁畫
歿骨黃沙,噬殘卷線條被風化
枯藤下,亂世里品清茶
佛鈴喑啞,寂寞中笑拈佛法
飛天畫,反(和諧分隔設定)彈著琵琶
秀骨菩薩,普渡世人歸入善涯
菩提花,飄搖了幾個冬夏
多少佳話,盡情在連壁揮灑
~music~
古域外,恍惚時交錯的一剎
明暗之間,參不透四偈梵話
百年辱,遮淨土凝目殘霞
臨摹觸踏,默數敦煌舊傷疤
明月掛,照萬佛座前的蓮花
輪迴人家,尋訪先聖者的步伐
思念的臉頰,輪廓遊走紙札
一生去記掛,蹣跚身影嗟呀
三危山,再不見佛光傾無暇
枯立月牙,淚婆娑劫碩誰能答
涅槃處,印染戈壁萬斛流砂
一夢幻境中,憑弔莫高窟
一夢如是——記鳩摩羅什
作詞:擇荇
原曲:朱子岩《那一世》
演唱:HITA
後期:英雄
岩層下,細膩的壁畫,
千夜風砂,愈粗糲線條愈溫雅,
高城外,枯坐著舍利塔,
所有牽掛,封入一切有為法
迷惘的,破譯了心經
幡然入定,還默負著相的罪名;
頓悟的,亂世中一意孤行,
謬讚詬病,洞悉如夢幻泡影。
最無常,是筆下須彌都應驗,
蘇幕遮燈,只絢爛曇花一現;
最如一,是清軟研成濃釅,
重逢再見,本來如露亦如電。
這一程,從龜茲輾轉到長安,
空寂伽藍,曾追隨徒眾幾千萬;
這一場涅槃,劫灰從未腐爛,
支離的圓滿,方應作如是觀。
盛年時,曾踏過遍野駱駝刺,
涼州觀日,晨昏莫辨望朱成紫;
殘年時,讀懂所有深邃文字,
歲月修飾的,不外一夢如是。
【注釋】
著相:著就是執著的意思。相就是某一事物在我們腦海中形成的認識也叫概念.它分為有形的(可以看到的)和無形的(也就是意識)。 著相是佛教中的的一個術語,是指執著於個體意識。
伽藍:為僧伽藍摩的簡稱,華譯為眾園,即僧眾所居住的園庭,亦即寺院的通稱。
看過小春的《不負如來不負卿》的都知道鳩摩羅什其人,東晉時後秦高僧,著名的佛經翻譯家。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一段金剛經,是他譯出的經文中最廣為後人所知的一段,金庸在《天龍八部》里將其概括為“一夢如是”,得到的和拋棄的,一夢如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