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邛海風光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邛海——螺髻山IV-29
簡介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距市中心7公里,臥於瀘山東北麓,螺髻山北側,山光雲影,一碧千頃,是四川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邛海水質清澈透明,面積約31平方公里。邛海如同我國一些高原湖景一樣,以恬靜著稱,景色四季各異,春日天光水鈀,上下一碧,一片浩翰波光閃耀在蒼山碧野之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岸邊柳眉桃腮,燕語呢喃。
螺髻山
夏日湖水盈盈,彩霞耀眼,山寺漁村,相映生輝。秋日天高氣爽,落霞孤鶩,秋水天長,使人留連忘返。冬季天淨水明,紅楓翠柏,倒映湖面。午後起風,海浪奔涌,似白鵝嬙戲于波濤上。誘人的邛海景色,與西昌晚間皎潔的明月,形成“月出邛池多詩意情懷。如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瀏覽邛海後對其景色大加讚嘆,興奮不已,並在其遊記《馬可波羅遊記》中寫道:“碧水秀色,草茂魚豐,珍珠碩大,美不勝收,其氣候與恬靜遠勝地中海,真是東方之珠啊。”再如原中央大學教授朱契游邛海後也寫道:“我曾泛舟西湖、鼓棹洞庭、橫絕太湖、登臨鄱陽,覺得洞庭雄闊,鄱陽奇偉,太湖深秀,西子濃妝,邛池淡抹,各有千秋,邛池尤以恬靜見勝。”邛海景色由此可見一般。邛海不僅景色秀美,還有眾多美妙的民間傳說,更烘托出它的神秘和美麗,如李膺《蓋州記》和《太平御覽》等著述中均有不少記載。邛海湖內有40多種魚類,其中有特有的白魚、鯉魚、大蝦、螃蟹等,秋末冬初有19種候鳥攜家眷來此過冬。湖畔現有邛海公園、觀鳥島濕地公園、邛海賓館、新沙灘漁村、蓮池、月亮灣、陽光度假村、蘿莎玫瑰園、青龍寺、老海亭遺址、核桃村觀賞園和省體委水上運動學校等景點。
螺髻山千峰疊翠,萬派環宋,山勢雄奇,勝境遍布,是得天獨厚的自然風景區。遠望時煙霏林箐,嵐光幻彩,蒼藹凌虛,高下混茫,有朝觀暮開之感;近察則雜樹生花,杜鵑似海,紛紅似落,儷白參黃,呈爭輝競艷之趣。山間溶洞奇險岩穴深幽,丹岩翠,石峰峭立,有亮如明珠、號稱天池的各色海子--五彩湖,也有氣勢磅礴,飛流直覺瀉的溫泉瀑布。
古藉中稱螺髻山有72峰,36個天池,18項勝景,25坪,12佛洞,共108景。據1989年衛星遙感資料反映,其景觀、景點數遠不止於此,且其山脊高出4000米的山峰就有58座迂迴繚繞於高山霧海之中,忽隱忽現,如蒼龍遨遊九天,其峰群之集中,規模之宏大,造型之奇異和離城市之近尚屬罕見。螺髻山是我國已知山地中罕見的保持完整的第四紀古冰川天然博物館。古冰川遺蹟中的角峰、刃脊、圍谷、冰斗、冰蝕窪地、冰蝕冰磧湖、冰坎、冰階、冰溜面、冰川刻槽、羊背石、盤谷、冰原石山、側磧壠等古冰川風貌,具有很高的旅遊、探險、科考等價值。其中冰蝕冰磧湖最為壯觀,螺髻山冰蝕冰磧湖分布於海拔3650米以上的各期冰圍和冰斗中。據不完全統計,終年積水的大小湖泊有50餘下,多呈圓形或橢圓形,水面寬度多數為二三百米,湖水深度一般為七八米。冰蝕湖的湖底湖畔多為巨大的石條、石板平鋪,部分為裸露基石。冰磧湖的湖底湖畔則以岩塊、砂屑為主。部分湖泊有伸入的半島或湖心島。所有湖泊的湖周都保存有大量的冰蝕現象和各種冰磧物。湖水則由於基岩顏色、湖周植被或腐植質、湖中水草等的不同而顯現翠藍、棕紅、棕黃、草綠、墨綠等顏色。具有考察意義和觀光旅遊的主要湖景有珍珠湖群、五彩湖群、疊翠湖、姐妹湖、乾海子、黃龍潭、黑龍潭、溫泉瀑布等。
邛海基本信息
讀音:qionghai~窮海
地理位置: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東南5公里
邛海
面積:31-28.5平方公里
深度:最大深度60米,平均深度10.32米
容積:3.2億立方米
成因類型:陷落湖
邛海之名,見於《漢書》:“邛都南山出銅,有邛池澤”;《後漢書》:“邛池南人以為邛河,縱廣二十里,深百餘丈,多大魚………”
地理位置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距市中心7公里,臥於瀘山東北麓,螺髻山北側,山光雲影,一碧千頃,是四川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邛海水質清澈透明,面積約31平方公里。
邛海
歷史記載
邛海地震下陷說,始於古籍《後漢書‘西南夷列傳》:“邛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邛都縣。無幾而地陷為淤澤,因名邛池。南人以為邛河。”之前的《漢書》.《漢書》之前漢武帝時代的司馬遷著《史記》,都沒有“邛海地震下陷說”。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只說:“於是過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
邛海
邛,即指西昌,他到了西昌,因而有了如上記載。司馬遷,著述以嚴謹、翔實著稱,對“邛海地震下陷”這樣大的史實,是肯定不會忽略不記的。南朝梁代的李膺著《益州記》,其中有邛都縣下有一姥所飴之蛇為其報仇的故事,“是夜,方四十里與城一時俱陷為湖,土人謂之‘陷湖”。後來又有西昌知縣胡薇之編撰《西昌縣誌》“元鼎初地震,縣陷為淤澤”的記載;以至於後來又有《新唐書·五引志》“兩州地震,晝夜八十。壓死百餘人,地陷者三十里”的記載;以至於後來又有明代《瀘山碑記》“迨至嘉靖年間,地震坍塌,段氏所施之田,盡皆化為滄海”的記述;以至於後來又有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水涌地裂,陷下四五尺,衛城外城若浮塊而已……陷河之說殆是實然”的記述;以至於後來又有周詢《蜀海叢說》“寧遠府城於鹹豐、同治間地震,全部陷入地中,成為巨漫。今之府城則震災後另闢地修築者”的記敘;以至於後來又有《澳門日報》1987年在《邛海滄桑》中"17世紀中期發生一次大地震,建昌城陷為海”的記敘。
形成原因
邛海是怎么形成的呢?在這個問題上,眾說紛紜。諸如牛軛湖說、古彎曲湖殘餘說、安寧河東南流的古河道說、堰塞湖說;不過,影響最大的算是邛海地震下陷說了。如此眾多一致的邛海地震下陷說,那邛海的成因是“地震下陷”無疑了吧?但是,有些地質和水利專家說,以上所記是不可全信的。前面說及司馬遷著《史記》
邛海
,未有隻言片語關於西昌“邛海地震下陷”的記載,而後來著《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未到過四川,更未到過西昌,其籍貫又遠在河南順陽,所論可靠與否,還是個未知數;同時,《後漢書》也有“豪帥放縱,難得制御”的說法,這說明當時漢朝的統治者在當時還未完全征服其他民族。在這樣的情況下,官府建築不可能設在城外,大墳堆西漢遺址,很有可能就是當時邛都所在。舊址既在,邛海地震下陷說就難以成立。知府牛樹梅的《西昌地震紀變》詩,描繪了1850年西昌大地震後的情形:“坤維夜半走奔雷,山嶽震盪海波頹。床榻如舞人如簸,萬家棟屋枯葉摧”,“遲明一望滿城平,欲辨街衙誰能曉”,這裡,並無全城下陷成湖的描寫;從20世紀80年代邛海周邊發現的一批新石器遺址及出土的陶器、網墜等說明,至遲在史前邛海即已形成,西昌城遺址以及出土文物,也說明了“地陷成湖說”的不能成立。地震是很有可能“城陷”的,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但不是全部。西昌確是地震多發區,有記載的7級以上大地震,就有這么幾次:公元前116年,震級達8~9級;公元1536年,7.25震級;公元1850年,7.5震級。但是,不能因為西昌過去多地震,並時有地震,就先人為主地認為邛海是地震下陷形成的。那邛海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至於牛軛湖說、古彎曲湖殘餘說、安寧河東南流的古河道說、堰塞湖說,都有一定的依據,但並不十分充足,所以還不能算是確證。總之,邛海成因眾說不能完全成立。邛海的成因仍然是一個千古未解之迷,還有待地質和文物、考古專家的進一步考證確認。
水源由來
如此大的集水面積,其水源來自何處?據專家考證,邛海水源有四:一是邛海水面31平方公里的大氣降水;二是流入邛海各溪流及其區域範圍的地表徑流;三是邛海外沖積層間的地下徑流;四是岩溶及其岩裂隙水補給。
生態特徵
邛海處於中營養水平,目前已呈現富營養化狀態,污染元素的泥沙、氮、磷;年均水溫17.8℃。邛海湖內有40多種魚類,其中有特有的白魚、鯉魚、大蝦、
邛海
螃蟹等。秋末冬初有19種候鳥攜家眷來此過冬。雖然地處高原,但其魚類區系都是由中國江河平原區魚類組成,與青藏高原特有的裂腹魚類和條鰍組成的魚類區系相異,與同屬金沙江水系的程海魚類區系相似,現有魚類中紅尾副鰍、短尾高原鰍、中華倒刺䰾、雲南光唇魚、岩原鯉和白緣“魚央”等為廣泛分布於長江上游的種類,鯉、鯽、西昌白魚和中華倒刺䰾等,13種在雲南的程海都有分布,泥鰍和寬鰭“魚昔”等17種為廣泛分布於長汀中、下游的種類在邛海魚類中僅有白魚,鯉和紅鮊等幾種魚類在形態特徵上具有明
形態描述
邛海湖形似蝸牛,頭在西北的海河出湖口—帶,湖長11.5公里,最寬5.5公里,平均寬度2.7公里,湖岸線長35公里,湖盆為鍋底形,湖岸到湖心深度變化很大,大多數水深在15米以上,湖泊最大面積3lkm2,(水面標高1509.28m),最低水位時面積為28.5km2(水面標高1507.14m),流域集水面積為309km2,容積為3.2億立方米;湖底泥是由暴雨徑流沖刷地表土入湖沉積所致,為紅棕色細泥;較大的河流有邛河、官壩河和鵝掌河,其中官壩河集水面積較大,能維持終年有水。
螺髻山地形環境
螺髻山千峰疊翠,萬派環宋,山勢雄奇,勝境遍布,是得天獨厚的自然風景區。遠望時煙霏林箐,嵐光幻彩,蒼藹凌虛,
螺髻山
高下混茫,有朝觀暮開之感;近察則雜樹生花,杜鵑似海,紛紅似落,儷白參黃,呈爭輝競艷之趣。山間溶洞奇險岩穴深幽,丹岩翠,石峰峭立,有亮如明珠、號稱天池的各色海子--五彩湖,也有氣勢磅礴,飛流直覺瀉的溫泉瀑布。古藉中稱螺髻山有72峰,36個天池,18項勝景,25坪,12佛洞,共108景。據1989年衛星遙感資料反映,其景觀、景點數遠不止於此,且其山脊高出4000米的山峰就有58座迂迴繚繞於高山霧海之中,忽隱忽現,如蒼龍遨遊九天,其峰群之集中,規模之宏大,造型之奇異和離城市之近尚屬罕見。
景觀特色
螺髻山是我國已知山地中罕見的保持完整的第四紀古冰川天然博物館。古冰川遺蹟中的角峰、刃脊、圍谷、冰斗、冰蝕窪地、冰蝕冰磧湖、冰坎、冰階、冰溜面、冰川刻槽、
螺髻山
羊背石、盤谷、冰原石山、側磧壠等古冰川風貌,具有很高的旅遊、探險、科考等價值。其中冰蝕冰磧湖最為壯觀,螺髻山冰蝕冰磧湖分布於海拔3650米以上的各期冰圍和冰斗中。據不完全統計,終年積水的大小湖泊有50餘下,多呈圓形或橢圓形,水面寬度多數為二三百米,湖水深度一般為七八米。冰蝕湖的湖底湖畔多為巨大的石條、石板平鋪,部分為裸露基石。冰磧湖的湖底湖畔則以岩塊、砂屑為主。部分湖泊有伸入的半島或湖心島。所有湖泊的湖周都保存有大量的冰蝕現象和各種冰磧物。湖水則由於基岩顏色、湖周植被或腐植質、湖中水草等的不同而顯現翠藍、棕紅、棕黃、草綠、墨綠等顏色。具有考察意義和觀光旅遊的主要湖景有珍珠湖群、五彩湖群、疊翠湖、姐妹湖、乾海子、黃龍潭、黑龍潭、溫泉瀑布等。
氣候特點
螺髻山地勢高聳,氣候垂直分帶明顯,加上人跡罕至,獨特封閉的地理環境,原始森林和各種珍稀動物以及野生花卉、菌類品種十分繁多。原始森林面積30餘萬畝,
螺髻山
植物種類包括南亞熱帶植被,亞熱帶針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高山針葉林等共有180餘科、2000餘種,其中屬國家第一批保護的珍稀植物就有30餘種。野生花卉以杜鵑(彝語稱“索瑪花”)為最,計有30餘種,每年3至7月,繁花似錦,鋪天蓋地。並且,不少杜鵑由於生長上千年而未受到砍伐,已長成須一至二人才能圍住的大樹,奇特無比。再加上有的杜鵑開花時能同時開出多種不同顏色的花朵,更是引人入勝,爭芳鬥豔,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菌類方面,已知大型直菌150多種,80%可以食用、藥用。有高等動物近400種,其中獸類60餘種、鳥類252種、爬行類19種、兩棲類26種,屬珍稀和國家重點保護的,如短尾猴、小熊貓、金貓、林麝、斑羚、赤鹿、穿山甲、紅腹角雉、白腹錦雞、灰頭鸚鵡、圓朧齒類蟾、寶興樹娃、大涼蠑螈、東坡墨魚等就有30餘種。螺髻山以保存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成為我國少有的生物資源“基因庫”,不但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科學考察研究基地。螺髻山周邊地區,如西昌、德昌、普格、布拖、昭覺等縣市,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我國最晚結束奴隸制的一個地區。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文化,如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風趣的彝族婚禮,熱鬧非凡的火把節、達體舞、摔跤、賽馬、斗羊,別具風味的彝族食品烤乳豬、砣砣肉、桿桿酒、苦蕎饃、酸菜湯,還有建築獨特的彝族村寨等,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遊客紛至踏來。
歷史淵源
螺髻山歷史上曾是我國較早的佛家聖地。自漢代開劈,唐代佛事已經盛行(鼎盛時期僅螺髻寺就養僧三千餘人),建造了許多廟宇,現遺址尚存。唐末以後由於戰亂和其他原因佛事日衰,於是有“隱去螺髻,始現峨眉”、“螺髻山開,峨眉山閉”之說。佛家稱螺髻山為“紫微”。自清初至道鹹年間,寺廟又逐漸興起。據記載,僅螺髻山西麓就有曹峒派較
螺髻山
大的廟宇兩閣十三寺。螺髻山碧水幽谷,煙雲飄渺,景觀無窮,佛家稱為仙境。螺髻山氣候差異大,“十里不同天”,原始森林保存完好,不僅存留著世界上某些頻於絕滅的奇異生物,而且保存著完整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原始古冰川刻槽遺址,有“西子濃汝,峨眉淡抹,螺髻天生”的美譽,萬千景象吸引了不少遊人去萬途跋涉,登臨瀏覽,以探尋其無窮奧妙。螺髻山定會同祖國其它名川大山一樣放出異彩。螺髻山彝語稱“艾鵝安哈波”,傳說在兩億五千萬年前“資木呷托”(全世界)洪荒泛濫,整個地球一片汪洋,所有山脈被洪水淹沒。只有螺髻山的山巔上還能站立一隻落難的鴨子,鴨子彝語稱“艾”,再者螺髻山的山體像一隻肥大的鵝,而鵝彝語亦稱“鵝”,因此當地的彝族稱螺髻山為“艾鵝安哈波”。螺髻山奇峰林立,海子棋布,最著名的景觀有七十二峰、五彩湖、萬畝杜鵑花在一畝以上,彝人們稱之為“蜀莫阿洛”的黑龍潭、“蜀莫阿史”的黃龍潭、“蜀莫阿里”的五彩湖最為有名。螺髻山第二絕是雄奇壯觀的冰川角峰。古籍中所稱的“七十二峰”實際上是在海拔4000多米高的主峰山脊上排列成長龍般和高大的山峰群,其山脊高出4000多米的山峰有58座,主峰是一個典型的金字塔形角峰,即著名的駱駝峰、蓓蕾峰。螺髻山第三絕當推杜鵑花海。整個螺髻山上幾十種不同顏色的杜鵑花爭奇鬥豔。在所有數十種杜鵑花之中最為珍貴的是乳黃色杜鵑。杜鵑花彝語稱索瑪花,是涼山彝族的迎賓之花。螺髻山第四絕則應該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古冰川刻槽。它是由古冰川帶夾堅硬的岩塊,以強大的力量刻碾冰川底部兩側岩石,天長日久便形成寬而深的岩石刻槽。螺髻山第五絕便是被譽為“水簾洞”的大槽河溫泉瀑布。溫泉瀑布位於涼山州普格縣城西北部蕎窩鎮境內,螺髻山東坡段,海拔1800米的大槽河北岸。
仙人洞
螺髻山仙人洞,當地彝民稱“斯居色居”(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一處長達十公里以上,規模宏大的岩漿溶洞。洞中鐘乳石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石針、石芽、石花、石筍、石幔、
仙人洞
石蘑菇、石柱、石鐘乳千奇百怪,奇妙無比,使仙人洞中“仙人仙氣仙風仙境盡現群山風采”。更叫絕的是洞中有洞,洞下有河,河上有橋,真是深幽奇險。飛瀑暗流,曲徑通幽,一步三景,回頭四象,宛若置身仙境,給人無限遐想,從而演義出一個又一個天上人間的千古佳話,所以不少遊客都會情不自禁的發出這樣的感嘆:“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見”!只要你身臨其境,一定會沉醉在導遊那娓娓動聽的描述之中。螺髻山仙人洞的奇妙景色源於地質學中的“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特別是碳酸鹽類岩石(石灰石、石膏等),經過含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蝕,在漫漫的歲月中緩緩沉積。其形成過程十分緩慢——從上而下一點一滴地懸掛,從下而上一絲一毫地沉積,一百年只能增長一厘米。有關部門根據洞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天地之吻”石柱推測,螺髻山仙人洞已有7億年的歷史。在進仙人洞十餘米處,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6年)曾立有一座兩米高的石碑,上面鐫刻“深、
仙人洞
幽、奇、險”四個楷書大字,後被人所毀,但碑石基礎至今尚存。仙人洞在海拔兩千零六十八米的山腰處,恰似大自然鬼斧神工在崖壁上開鑿的一個視窗。站在洞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兩側石壁上刻著的對聯“洞穿日月千秋景,石展乾坤萬古情”,橫批“深幽奇險”。進入洞口是一個不大的洞廳,一陣陣清爽的涼風迎面撲來,令人精神一振。不由得想起“洞穴療法”中的“洞穴有冬暖夏涼之奇特功效”。隨廳拾級而下,千轉百回,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寬忽窄,漫步在這忽棱忽圓、琳琅滿目、精美絕倫的遠古“陳列館”中,你會大飽眼福:妙趣橫生,奇形怪狀,大小不一的一掛掛石鐘乳倒懸壁頂錯落排列;星星點點的石針如繁星密布;破土而出的石筍隨處可見,石芽、石花、石幔、石蘑菇、石柱各展風采,爭奇鬥豔,點綴在它們上面的晶瑩透亮、大大小小的水珠,在五顏六色的燈光裝點下,更是風韻千般分外妖嬈,簡直就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晶。一路向南行,你會驚奇地發現:酷似真身的端坐在蓮蓬上的觀世音,活靈活現的大鵬展翅,“彝味”十足的彝家原始圖騰,身著百褶裙的彝家姑娘,身披瓦拉的彝家小伙子。海市蜃樓,瓊瑤仙景;在裡面都能找到惟妙惟肖的造形。更奇特的是洞中還有豐收喜慶的場景、蓬萊仙景的神韻、徑流急湍的轟鳴。放眼望去,有的像八仙過海,有的象群仙祝壽,有的象人面獅身,有的象金龍嘯天,有的象仙人對弈,有的象后羿射日,有的神似海豹群,有的象石塔林,有的宛若福祿壽三仙,有的活脫脫就是牛郎會織女……你說像什麼就是什麼,什麼都像又什麼都不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叫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造就出如此絕妙的人間仙景。讓你從中去領悟中國畫的種種神韻。表完仙人洞的石,再言仙人洞的水。仙人洞中有兩種河,一種叫陰河,一種叫伏河。陰河的形成是因為洞中的岩石被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蝕後形成隧道,在隧道中流淌的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暗河。河水從洞中跌下,水花四處飛濺,恰似一朵盛開在水晶宮裡的“水仙花”。水清澈如碧,水波不興,猶如明鏡一般。河中大大小小的石頭清晰可見,卻“水至清則無魚”。捧上一捧清泉飲下,甘甜爽口,浸潤心脾,讓人疲勞頓消,神氣陡增。據說仙人洞的暗河可以直通邛海,難怪有人說伏河的流水好似一支樂隊在演奏悅耳動聽的交響樂;但只聞其聲不見其影。那灑落在各種形狀的鐘乳石上的大小水珠,似珍珠一般玲瓏剔透,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樣聲聲入耳;還有那洞內瀑布,猶如天降銀河,飛瀉直落,濺珠起霧,甘泉由峽谷中噴涌,層層跌落,撞起銀花朵朵。看溪水從鐘乳石縫中流過,忽隱忽現,涓涓而去。一種超脫塵世,回歸自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油然而生!走出仙人洞,望秀美的螺髻山,不由得想起古人曾把螺髻山比做少婦的髮髻,與峨眉山並稱於世,而仙人洞就是插入美少婦髮髻的一根銀簪,熠熠生輝,讓人樂不思蜀,留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