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涼山又稱千里彝山,它是一個概括性的區域概念,屬香格里拉旅遊大環線中的重要一環。狹義上的“涼山”是指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這裡的八百里涼山概念是廣義上包括大涼山和小涼山在內的處於青藏高原邊緣的橫斷山脈北段向四川盆地之間的過渡地帶,它的大致範圍是四川西南部及部分川滇接壤區域,西緣為石棉-冕寧-鹽源一線,北緣觸漢源-金口河-沙灣一線,東緣接犍為-沐川-屏山一線,西南端為雲南的寧蒗、永勝和華坪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百里涼山
- 別稱:千里彝山
- 珍稀物種:紅豆杉
- 主要礦物:富鐵礦,鈦
地形資源,地形特徵,氣候物種,地區文化,
地形資源
望,北面以大渡河為界,與內地漢族地區分割,境內河川密布、群峰聳峙,峽谷壁立,使整個地貌崎嶇破碎,處處峭絕深阻,平均海拔2000—2500米,地質演化主要受距今8億年前的晉寧運動和7億年左右澄江運動的影響,形成現今高聳的斷塊山與低陷的盆地或谷地相間的反差地形,是典型的高原峽谷地貌,包括中山、高山、極高山和山原、寬谷等,幾乎涵蓋了世界內陸絕大多數地理特徵,礦產資源十分富集,是我國乃至世界罕見的“聚寶盆”,被譽為“中國烏拉爾”,主要礦種中,釩、鈦、磁鐵礦、富鐵礦、輕稀土氧化物、銅、鉛、鋅、錫在大西南乃至全中國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貴金屬、鹽、磷、白雲石、矽石等金屬、非金屬礦種也有相當儲量。這裡不僅是山的王國,更是水的世界,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三江”及其支流流經涼山境內,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極大,涼山也因而成為“西電東送”的重要電源基地。該地區因為是雲貴高原向北延伸的一部分,其邊緣受金沙江、大渡河安寧河等的侵蝕切割,山高坡陡,但中心部分,如邵覺、布施一帶,仍保留著平坦高原面的地貌特徵,受南北構造帶影響,山地多呈南北走向分布。
地形特徵
涼山山原
“山原”指構造複雜、海拔較高的高地,由高原、山系、山脈和盆地交縱在一起的複雜地形綜合體,綜合體必須
殘留一定而積的高原面。涼山地區因位於青藏高原東緣的橫斷山脈北段,向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之間的過渡地帶,受地質作用和河流侵蝕的影響,構造地貌發育充分,形成典型的山原地貌景觀。涼山山原地表起伏大,地形崎嶇,峰巒重疊,氣勢雄偉,河谷幽深,壁垂千仞,高差懸殊,在本地區所占比例很大,它們的四周是侵蝕形成的高山、山系和深切的峽谷。山脈多呈南北走向,嶺谷相間,從東至西主要有小涼山、大涼山、小相嶺、螺髻山、氂牛山、銀屏山、柏林山、魯南山等山脈,這些山脈分別屬於大涼山山系、小相嶺——魯南山山系和大雪山山系。涼山山原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的壯麗景色不僅中國少有,在世界上也屬罕見,是開展地質考察、科學探險、旅遊觀光和科普教育的難得地質遺蹟。
從西北向東南傾斜
涼山地區在東西橫斷受阻、南北山川貫穿的地理大格局內,受南北構造帶影響,該地區的山地多呈南北走向分列。
本地區因地處西南橫斷山系東北緣,界於四川盆地和雲南中部高原之間,所以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高、南部低,整體地勢具有從西北向東南傾斜的特點。
大涼山地區是雲貴高原向北延伸的一部分,位於巴顏客拉--秦嶺呈北寬南窄的倒三角形地帶區,西北高東南低,北寬南窄,以雅礱江為界,分為西部高原和東部山地兩大地形區。
沿著成昆鐵路
八百里涼山山大路險,交通不便,從四川成都至雲南昆明的西南大動脈成昆鐵路是進出涼山地區的重要交通線路。由於歷次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地形斷裂發育,線路經過的牛日河、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和龍川江,大都是沿著或平行大斷層發育的構造河谷。
縱貫八百里涼山的成昆鐵路北段,兩側山峰如削,亂石崢嶸。鐵路由海拔300米左右的川西平原,傍峨眉山麓南下,逆大渡河、牛日河而上,進入大涼山,穿越海拔2300米左右的沙馬拉達分水嶺後,沿孫水河、安寧河、雅礱江下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金沙江河谷,再溯龍川江上至海拔1900米左右的滇中高原,線路共穿越大小涼山380公里,具體來說,列車從成都出發,大渡河峽谷過完,便會進入涼山彝區,區內沿線山勢陡峭,奇峰聳立,深澗密布,溝壑縱橫,地形和地質極為複雜,素有“地質博物館”之稱,曾被外國專家斷定為“修路禁區”,尤其是“一線天”峽谷和名為老昌溝的涼山裂谷,其艱險程度令人驚嘆。越過岷江與雅礱江的120公里的地段內,成昆鐵路4次盤山展線,為的是爬上位於大涼山南部的海拔2244米的制高點,至此,成昆鐵路從海拔400米左右的四川盆地爬升至海拔近2300米的雲貴高原邊緣山區,上升近2000米。攀越崎嶇連綿的大小涼山,通過海拔2300米左右的岷江與雅礱江的分水嶺,經過西昌,沿奔流湍急的孫水河、安寧河、雅礱江,下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金沙江河谷,金沙江谷地因特殊的地理地形最高氣溫可達50多度,俗稱“火溝”,晝夜溫差達50多度。
“沫水”之下,“若水”之右,“麗水”之上
涼山地區河流眾多,均屬長江水系,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把水能資源源源不斷地送到涼山,使涼山成為名副其實的“水能資源王國”。其西面和南面被雅礱江和金沙江所環繞,與雲南省隔江相望,北面以大渡河為界,與內地漢族地區分割,
大渡河古稱沫水,發源於川、青交界的果洛山(海拔5369米)東麓,聚高原雪山的涓涓清溪,匯成滾滾洪流,以一瀉千里之勢,擊穿大雪山、邛崍山、大相嶺、大涼山和峨眉山山脈,經阿壩、甘孜、雅安、涼山等地區,在今攀枝花附近與金沙江乾熱河谷相匯,于樂山匯入岷江,全長1150公里,自源頭到河口總落差4177米。
金沙江是長江自玉樹到宜賓的一段,古稱麗水,雅礱江古稱若水、瀘水,因為酷似它的母親金沙江,又有“小金沙江”之稱,雅礱江飛馳過四川第一高峰——海拔7566米高的貢嗄山,來到盛產良木的木里縣白碉附近,環繞著錦屏山繞了個一百多度的大急彎,形成著名的雅礱江大河灣,最後越過攀枝花市,投入金沙江的懷抱。
金沙江、雅礱江兩大江河流入本區已屬中、下游,金沙江水系的主要支流有鯵魚河、黑水河、西溪河、溜筒河(上游為美姑河)、水洛河;雅礱江水系的主要支流有安寧河、理塘河、臥落河、孫水河;大渡河水系的主要支流有尼日河。本區有邛海、馬湖、瀘沽湖3個大淡水湖泊,水面大,水質好,氣候宜人,是發展旅遊業和養殖業的良好場所。
氣候物種
地區文化
八百里涼山不僅山川秀麗、資源豐富,其歷史文化也獨具魅力,該區域地跨川滇兩省,勢扼金沙江南北兩岸,是漢、彝、藏三大族群互動的中心舞台,是彝人的主要聚居地。自史前時代起,這裡就是中華各族往返遷徙的大通
道,史稱“橫斷山民族走廊”,費孝通先生明確提出命名為“藏彝大通道”。秦漢以前這裡被稱為古邛都國或邛都部落,漢稱越嵩郡,隋唐為嵩州,南詔稱建昌府,元稱羅羅斯宣慰司,明為四川行都司,清稱寧遠府,民國稱寧屬。在眾多兩山夾一川或兩川夾一山的險峻地形中,涼山谷地不但是70年前紅軍北上的主要通道,也是漢民族農耕文明和藏彝羌民族遊牧文明的分界線,著名的古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與河谷走向相重疊,穿過八百里涼山,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尤其是以火把文化、比摩文化、歌舞文化、服飾文化、酒文化、選美文化等為代表的獨特厚重的、不可替代的、獨具魅力的彝人文明,在古冰川、大峽谷、大雪山、瀘山邛海、螺髻山、瀘沽湖如畫的風光中散發出神秘而迷人的誘惑,黑、紅、黃、白四色崇拜,畢摩經書智慧的幽玄與神秘,蘇尼巫師的羊皮鼓舞的狂放與野粗,彝族美女的清純與天成……處處裸露著迷人的神奇。被譽為母系社會最後一塊活化石的瀘沽湖畔摩梭風情和社會遺風,神秘而唯一,為世人所神往,木里的藏民族風情是“香格里拉”的主要載體,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阿詩瑪”、“女兒國”等均出自變幻莫測的大小涼山,此外,涼山還世居著白、傈僳等少數民族,其文化風情各具特色。
三鍋莊
“三鍋莊”是彝族人安置在家裡的火塘,塘火終年不熄,除用於取暖、照明、燉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會客
的中心。“鍋莊”是“卓舞”的俗稱,“卓舞”是民間古老的舞蹈形式。因為彝家的火塘比較講究,一般設在堂屋靠右的內室邊,由雕鑿好的弧形石板拼成一口圓形火坑,繞火坑立三塊彎曲的石柱,以支撐鍋煮飯,所以火塘被稱為三鍋莊。三鍋莊上雕有神鳥、怪獸、火鉗等精美圖案,它終年豎立三方,像是室內的“界碑”。鍋莊周圍很講究座次,來自不同身份的客人與主人之間,家庭成員之間,均不可逾越“界碑”劃定的規矩。三鍋莊按習慣分為四個方位,鍋莊左上側為貴客的席位;鍋莊右側為家庭主人席位,男主人靠上方,女主人靠下方;鍋莊左下側為一般客人、熟人的席位;鍋莊下方左右兩側及下方為勤雜人員席位。彝人在茶餘飯後不時圍著火塘歌唱跳舞,以驅一天的勞累與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適應惡劣環境,這種舞蹈被稱為“鍋莊舞”。在彝族歷史上,家家都有三鍋莊,它是彝族人生活中神聖不可侵犯的崇拜物,是天地人的和諧組合,因此在彝族的禮儀中,嚴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燒烤不潔之物,並禁忌在火塘邊裸露身體,忌用腳踏在鍋莊上,更不準從鍋莊上和堆放的柴上跳過。
樂安黑鸛自然保護區
樂安黑鸛自然保護區也稱樂安濕地,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樂安鄉境內,面積22754公頃,是目前已發現的四川省唯一的黑鸛種群越冬地,是四川省少有的成片濕地之一。保護區內有野生動物27目77科262種,有國家
一級保護動物黑鸛、扭角羚及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黑熊、獐子、岩羊、白腹錦雞、紅腹角雉、林麝、黃麂、猴、狐狸、穿山甲、水獺等。鳥類100餘種,有麻雀、喜鵲、烏鴉、斑鳩、岩鷹、杜鵑、岩燕、錦雞等;有森林植物59科185種,珍稀植物有紅豆杉等,森林垂直分布較明顯。
樂安濕地彝語稱"依莫火爾",意為水草豐美的地方,濕地四周山勢平緩,濕地內水草豐茂,候鳥成群,隨處可見黑鸛、蒼鷺等珍稀鳥類成群結隊的景象。在樂安濕地發現的黑鸛,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珍稀鳥類,這裡還分布著11個彝族原始村落,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民風民俗。自2001年和2004年,樂安自然保護區先後成為縣級和州級自然保護區。
來自“茲茲蒲武”
彝族自古就居住在涼山地區,還是從別的什麼地方遷徙而來,迄今眾說紛紜,尚無定論。“來自茲茲蒲武”是關於彝族族源的其中一種說法。根據民間普遍傳說,涼山彝族的直系祖先為距今約兩千年的古侯、曲涅兩個原始部落。古侯、曲涅居住在茲茲蒲武.即今雲南昭通一帶,後遷人涼山,再擴散到四川各地。解放前,涼山彝族在超度死者亡靈時,要請畢摩(即巫師)念《送魂經》,將死者靈魂送回祖先住地。分住涼山各地的彝族,首先將死者的靈魂送至昭覺,然後經布施、金陽,渡金沙江到雲南永善或者昭通,最後送到莫木蒲姑,意即祖先居住的地方。一般認為這條進魂路線大體反映了涼山彝族的來源及遷徙路線。
里永所宗
“里永所宗”是彝區最隆重的待客禮儀,直譯的意思是“三層牛羊”。整個儀式非常講究,舊時只有土司才能享
受。首先要在客位鋪墊羊毛氈毯,貴客進寨主人出門迎接,兩青年護賓下馬,牽馬飲水,待客人入席後,抬出一壇美酒,由青年雙手敬獻,盛酒杯的木盤必須花紋精美而且無缺損。其次是正式待客,主人拉牛於門前,讓客人親眼看見,接著猛擊頭部,剝皮掏心肝,然後在火塘里燒烤,祭神後獻賓,牛肉砍成兩三斤重的大塊,猛火煮至大半熟就撈起敬客,趁客人沒吃完,又殺一隻閹綿羊,去皮,燒羊肝、羊腰祭神後也獻於賓前。最後是煮一隻整雞盛於木盤敬賓。里永所宗就是這三道待客的程式,只有依照程式做完了,主人家才很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