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僧

遣唐僧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遣唐僧
  • 出現時間:唐朝
  • 作用:促進中日友好關係
簡介,背景,目的,人物,

簡介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但應注意,遣唐使並不是朝貢使節,沒有稱臣的行為。
唐代日本派赴中國的使節團。唐朝代以後,日本沿襲遣使入隋的舊制,遣使入唐。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貞觀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後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開成五年)。894年(日本寬平六年,唐乾寧元年)又準備派遣,已經任命,由於菅原道真諫阻,遂從此正式停止遣唐使。從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餘年間,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達長安的日本使臣,兩次是送唐使臣回國,一次迎遣唐使歸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計有十二次。使團官員是正使副使判官錄事。使團成員除約半數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主神﹑卜部﹑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譯語﹑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師船匠木工鑄工鍛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隨行有長期居留的留學僧留學生和短期入唐﹑將隨同一使團回國的還學僧﹑還學生。還有從事保衛的射手。初期使團共二百餘人,乘船兩艘,以後增為四艘,人數增至五百餘人,但其中只有少數主要成員被允許進入長安
遣唐使團在中國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關州府得到使團抵達的報告後,馬上迎進館舍,安排食宿,一面飛奏朝廷。地方政府派專差護送獲準進京的使團主要成員去長安,路途一切費用均由中國政府負擔。遣唐使抵長安後有唐廷內使引馬出迎,奉酒肉慰勞,隨後上馬由內使導入京城,住進四方館,由監使負責接待。按著遣唐使呈上貢物,唐皇下詔嘉獎,接見日本使臣,並在內殿賜宴,還給使臣授爵賞賜。
遣唐使臣在長安和內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處參觀訪問和買書購物,充分領略唐朝風土人情。遣唐使歸國前照例有餞別儀式,設宴暢飲,贈賜禮物,珍重惜別。唐朝政府除優待使臣外還給日本朝廷贈送大量禮物,表現了泱泱大國的風度。最後遣唐使一行由內使監送至沿海,滿載而歸。

背景

四世紀中葉,大和朝廷大體上統一了日本列島日本國王曾多次向中國南朝政權遣使朝貢,並請求授予封號。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動亂,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當時日本正是聖德太子攝政,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為了直接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先後向中國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這是中國和日本作為兩個統一國家正式交往的開始,也是日本統治者採取主動積極態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團直接吸收中國先進文明的開端。遣隋使可以說是後來遣唐使的先驅。
公元618年,唐朝滅隋,建都長安(今西安)。唐帝國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發達,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帝國聲威遠揚,對日本和亞洲各國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過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對中國文化更加仰慕嚮往,出現學習模仿中國文化的熱潮。623年。遣隋留學僧惠齊、惠日等人在留學中國多年後回國,同天皇報告大唐國是法律制度最完備的國家.建議派使節赴唐學習。為了實現更加直接有效地學習唐朝先進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決定組織大型遣唐使團、派遣優秀人物為使臣,並攜帶留學生、留學僧去中國。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終於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從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奈良時代平安時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後因故中止者三次,實際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僅抵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有兩次是作為送回唐朝專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歸而特派使團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實際上名副其實的遣唐使是十二次。

目的

遣唐使的目的在於向中國學習,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視使團人員的選拔,特別是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等官員。如高向玄理﹑吉備真備曾長期在中國留學;不少成員是文章博士,山上憶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學之士(後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兩家父子先後被任命為使臣,也是由於具有教養和經驗,利於向唐朝學習。隨行的留學生,如阿倍仲麻呂(晁衡)與詩人李白﹑王維結下深厚友誼,歸航受阻,留唐官至秘書監。橘逸勢被唐人目為秀才。入唐的醫師﹑樂師﹑畫師﹐和各行業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業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時也從唐人獲益。遣唐使大量輸入中國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中國文化風靡日本封建社會上層,滲透到思想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正倉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輸入的中國物質文化。遣唐使對唐的贈品,和唐朝的答禮,實際是兩國之間互通有無的貿易。

人物

空海(774—835),804年隨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呂入唐,在長安青龍寺從惠果學密教。806年回國後,傳播真言密教。816年在高野山建金剛峰寺,開創日本山嶽佛教。828年在京都設綜藝種智院,普及教育。空海工詩文,著《文鏡秘府論》、《文筆眼心抄》等,死後謚弘法大師。
最澄(766—822),804年與空海入唐,在天台山國清寺遒邃、行滿學密教。次年攜230部經典回國,弘布天台宗,建大乘戒壇,與南都諸宗對立。箸有《顯戒論》,《守護國界章》。死後謚傳教大師。
玄昉(?—746),於716年與吉備真備入唐,唐玄宗賜紫袈裟準三品職。735年攜經論5000多卷及佛像回國,在興福寺傳法相宗。因治好聖武天皇母藤原宮子的病,入宮參與政治,後來受聖武天皇的寵遇,任為僧正,與吉備真備左右國政,但遭貴族反對,後被流放至筑紫觀音寺。
圓仁(794—864),於838年入唐,在唐學習顯密兩教,回國後傳天台宗,建立常行三昧堂,奠定比睿山佛教興隆的基礎。他的著作《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了解唐代社會的重要資料。謚慈覺大師。
圓珍(814—891),853年入唐,在唐學天台宗。858年回國開創日本天台宗寺門派。箸有《法華集論記》、《大日經指歸》等。謚智證大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