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48號)、《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川府發〔2013〕46號)精神,加快推我市義務教育均衡協調發展,切實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公平優質教育,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辦好每一所學校,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為宗旨,以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為基礎,以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為主線,進一步鞏固“普九”成果,著力縮小城鄉、校際差距,逐步實現全市義務教育均衡協調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和諧。
二、基本原則
(一)改革創新,科學決策。結合本地實際,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工作模式和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用改革創新的辦法解決教育均衡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建立健全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學校、社會、專家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實現改革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
(二)統籌規劃,整體推進。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政府工作總體安排,統籌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師資配備、質量評估、義務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及與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協調發展等各方面的工作,本著“鞏固、發展、調整、提高”的工作方針,有計畫、有步驟整體推進。
(三)注重內涵,突出特色。著眼於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創新學校管理制度,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學校文化建設,使每一所學校辦出特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四)聯動發展,全面提高。在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既著力於偏遠和薄弱學校的改造與發展,又注重大力開發與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形成城鄉學校聯動發展的新局面,全面提高全市義務教育質量和發展水平。
三、目標任務
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校際差距明顯縮小。基本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合理化、辦學條件標準化、師資配置均衡化、教育管理精細化、教育質量優質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使縣域內不同學校的學生均能享受到相對公平的教育。到2015年,全市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以上;通川區、達川區(含經開區轄區學校)、大竹縣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到2020年,全市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以上;宣漢縣、渠縣、開江縣、萬源市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
(一)學校布局合理化。在遵循教育自身規律的基礎上,合理調整學校布局,辦學規模適當,學校布局和規模滿足生源變化的需求。
(二)辦學條件標準化。按照《四川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標準(試行)》,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縣域內各學校校舍、教學設施、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後勤保障設施全面達到配備標準,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三)師資配置均衡化。教師配備符合教育事業發展需要,教師定期交流形成制度,教師培養培訓工作制度健全並得到有效落實,教師學歷達標、專業對口、學科配套,各學校師資水平均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四)教育管理精細化。積極構建符合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際需要的教育管理制度體系,用科學、規範、人文化的管理制度,促進義務教育健康、快速發展。
(五)教育質量優質化。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義務教育的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顯著提升。
四、工作措施
(一)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奠定基礎
1.科學規劃,合理調整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各縣(市、區)要嚴格《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結合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以及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工程,進一步最佳化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嚴格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併程式。確因生源減少需要撤併學校的,必須嚴格履行論證、公示、報批等程式,廣泛聽取學生家長、學校師生、村民自治組織和鄉鎮政府的意見,保障民眾充分參與並監督決策過程。
2.加快推進,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加快縮小區域、城鄉教育差距,促進基本教育服務均等化。認真實施《達州市主城區普通中國小教育資源布局規劃(2013—2020年)》,著力化解主城區普通中國小大班額,新建普通中國小33所(國小25所,國中8所),新增學位5.64萬個。認真實施《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規劃(2014—2020年)》,著力改善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新建中國小30所(國小15所,國中15所),改擴建中國小1826所(國小219所,村小1293所,國中314所),新增學位12.26萬個。經過5到7年的努力,確保村小(教學點)能夠正常運轉,縣、鄉鎮大班額問題基本消除,逐步做到國小班額不超過45人、國中班額不超過50人。
(二)實施“義務教育資源共享工程”,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
1.打破限制,發揮優質學校輻射作用。打破區域限制,採用建立學校聯盟、集團化辦學、對口幫扶、委託管理等方式,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化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農村學校長期穩定的“校對校”對口支援關係。最佳化教育環境,積極引進優質品牌教育。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使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整體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明顯提高,從根本上解決“擇校熱”問題。
2.以縣為主,積極推進學區化管理。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管理體制改革,在縣域內探索打破鄉鎮行政區劃界限,推進鄉鎮中心校轉變為學區中心校的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學區中心校和學校三級管理的縣域管理體制。形成學區範圍內經費、教師、設施、設備等辦學資源均衡配置,促進學區內教育優質發展,逐步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3.加強建設,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以“三通兩平台”為抓手,加快學校數位化校園建設,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縮小區域、城鄉和學校之間的差異。到2015年,鄉鎮及以上的中國小校基本完成寬頻接入,農村教學點實現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逐步為學校每個班級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開發豐富優質數位化課程資源,更多的師生擁有實名的網路學習空間。到2020年,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基本完成網路條件下的基本教學環境建設,信息化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基本建成,師生人人擁有網路學習空間,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普遍套用,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三)實施“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工程”,合理配置教師資源
1.探索改革,改善教師資源配置。各縣(市、區)要結合本地實際,完善教師聘用相關政策,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和志願者到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方面實行政策傾斜,提高農村教師職業吸引力。按照總量控制、城鄉統籌、結構調整、有增有減的原則,合理調整使用中國小教職工編制,縣域內中國小教職工編制可互補餘缺。學校要配齊國家課程標準規定學科的各類教師,城鄉之間、學校之間教師學歷和年齡結構、學科結構基本一致。
2.打破常規,形成合理流動機制。積極探索“縣管校用”的中國小教師管理體制改革和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校長、教師交流方式、管理模式,全面實施校長和教師交流制度,促進縣域內教師資源合理有序流動。力爭每年教師交流數量達到轄區內教師總量的10%。城鎮中國小教師評聘中、高級教師職務(職稱),應有1年以上農村或薄弱學校任教經歷。
(四)實施“義務教育關愛工程”,進一步推進教育公平
1.完善管理制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堅持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由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納入城市教育事業發展整體規劃,按照相對就近入學的原則,劃定服務學區,與城市居民子女一視同仁,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2.關愛留守兒童,健全農村留守義務教育學生關愛服務體系。把關愛留守學生工作納入社會管理創新體系之中,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關愛網路,創新關愛模式。統籌協調留守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完善留守學生建卡登記制度、監護人聯繫制度、留守學生寄宿優先制度和留守學生幫扶制度。加強對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學生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
3.關注弱勢群體,保障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權利。加大特殊教育投入,按照不低於同級普通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3倍的原則,落實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全面落實國家規定的特殊教育津貼等特殊教育教師工資待遇傾斜政策。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保證特殊教育適齡兒童的入學。加大特殊教育改革,有效培養殘疾兒童少年生存和生活技能。
4.加大統籌力度,關心扶助需要特別照顧的學生。全面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政策。深入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加快農村學校食堂建設步伐。健全困難群體學生專項檔案和跟蹤幫扶制度,認真落實關愛孤兒、留守兒童、流浪兒童、工讀學生的各項政策,保障其公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五)實施“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工程”,讓每個學生享受公平優質教育
1.創新管理模式,加快學校現代化進程。積極創新學校管理機制,建立健全覆蓋學校各項工作環節的規章制度和責任體系。加強課程管理,各學校要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標準要求,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不得隨意增加課時,加重學生負擔。加強學籍管理,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學生學籍電子化管理。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管理,樹立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重視養成教育。加強學校安全教育,完善預警機制和應急預案,做好安全和衛生防疫工作。縣級教育部門和財務部門要切實規範學校財務管理,督促學校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2.規範辦學行為,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堅持和完善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嚴禁舉辦任何形式的選拔性考試和測試。國中招生探索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制學校對口招生辦法。進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繼續提高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均衡分配到區域內各國中學校的比例,分配比例達到50%以上。規範學校及其教育主管部門接受社會組織、個人捐贈行為,禁止收取與入學升學掛鈎的任何費用。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嚴格教輔資料使用的管理,嚴禁教師有償補課,嚴禁中國小校占用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組織學生集體補課或上新課。
3.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創新德育工作方式,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深化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達州特色的高效課堂模式。全面落實課程計畫,開足開齊課程,加強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注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確保學生每天在校鍛鍊1小時以上以及有充足睡眠時間。開展藝術普及活動,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和培養青少年兒童養成一兩項藝術愛好,提高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建立和完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質量綜合評價體系,改進評價方式方法,科學運用評價結果,形成國小、國中、高中一體化的質量提升工作機制,努力打造教育強市。
4.落實“控輟”措施,鞏固提升普九成果。認真落實義務教育“控輟”保學政策和措施。建立義務教育 “控輟”保學目標責任制,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把國中三年學生鞏固率作為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標,實行“一票否決”制度。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電子學籍管理,多管齊下,狠抓落實,切實鞏固提升普九成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政府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教育的副市長任副組長,編辦、發改、教育、財政、人社、國土資源、住建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推動有力、檢查到位、考核嚴格、獎懲分明、公開問責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責任機制,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考核各縣(市、區)政府及其主要負責人的重要內容。編辦、發改、教育、財政、人社、國土資源、住建等部門要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工作機制。
(二)完善經費保障機制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把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確保義務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加大投入,確保地方配套公用經費全額到位,不能發生“擠出效應”。各級稅務部門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足額徵收教育費附加。要按照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做好地方教育附加的徵收管理工作。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要優先用於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建設,做到專款專用,不得擠占挪用,不得抵扣正常預算內撥款。要按照財政部、教育部《關於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教育資金有關事項的通知》精神,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10%的教育資金,重點用於支持農村學校的校舍建設和維修改造、教學設備購置等。還要拓寬其他社會資金進入教育領域的途徑,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三)加強督導評估
進一步加強教育督導評估工作,健全督導工作機構,壯大工作隊伍,建立督導責任區和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加大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督導評估。將統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納入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目標考核,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實行專項評估驗收。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責機制,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國家認定的按有關規定予以表彰,未完成目標任務的要進行責任追究。
(四)加大宣傳力度
要廣泛宣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廣大人民民眾充分認識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大意義,形成關心、支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要及時報導各地各部門、各學校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情況,重點宣傳在工作中取得的先進經驗和湧現出的先進典型,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根據上述意見,結合縣域實際,制訂本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