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娃之爭

達娃之爭被稱為改革開放30年來影響最大的國際商戰,從雙方企業的掌門人,到中法兩國元首都參與到這場商戰中。29場訴訟戰役背後,達能娃哈哈為中國企業家上演了一場經典商戰案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達娃之爭
  • 雙方:達能與娃哈哈
  • 性質:國際商戰
  • 持續時間:長達13年
  • 結束時間:2009年09月30日
  • 結果:達能將51%的股權出售給中方
基本資料,事件背景,雙方簡介,歷程,和解之謎,關鍵字,達能攻略,專家說法,

基本資料

達能娃哈哈集團2009年09月30日宣布,雙方已達成友好和解,達能同意將其在各家達能-娃哈哈合資公司中的51%的股權出售給中方合資夥伴。和解協定執行完畢後,雙方將終止與雙方之間糾紛有關的所有法律程式。為此長達13年的達娃之爭戲劇性的和解結束。
達娃之爭

事件背景

1996年達能與娃哈哈成立合資公司,達能出資4500萬美元加5000萬人民幣商標轉讓款,占合資公司51%股份,娃哈哈集團占有49%的股份。 雙方合作十多年來,公司效益非常好,達能先後從合資公司里分得了30多億的利潤。
2006年,達能派駐合資公司的新任董事長范易謀發現,宗慶後在合資公司之外建立一系列由國有企業和職工持股的非合資公司,這些非合資公司每年也為娃哈哈帶來豐厚的利潤。范易謀認為這些非合資公司的存在拿走了本應由合資公司享有的市場和利潤,因此要求用40億收購非合資公司51%的股權。宗慶後拒絕了達能的收購請求。
於是,達能發起了一場針對宗慶後和非合資公司的全面訴訟,但最終以國內、國外數十起訴訟以達能的敗訴而告終。

雙方簡介

娃哈哈集團簡介
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Wahaha)創建於1987年,目前為中國最大的食品飲料生產企業,全球第五大飲料生產企業,僅次於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吉百利這3家跨國公司。在全國26個省市建有100餘家合資控股、參股公司,在全國除台灣外的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建立了銷售分支機構,擁有員工近2萬名,總資產達 121億元。公司擁有世界一流的自動化生產線,以及先進的食品飲料研發檢測儀器和加工工藝,主要從事食品飲料的開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生產含乳飲料、瓶裝水、碳酸飲料、茶飲料果汁飲料罐頭食品、醫藥保健品、休閒食品等八大類近100個品種的產品,其中瓶裝水、含乳飲料、八寶粥罐頭多年來產銷量一直位居全國第一。2006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7億元,娃哈哈資產規模、產量、銷售收入、利潤、利稅等指標上已連續9年位居中國飲料行業首位,成為目前中國最大、效益最好、最具發展潛力的食品飲料企業。
達能集團(Danone)世界著名的食品和飲料集團之一,總部設立於法國巴黎,全球擁有近9萬員工,是世界著名的食品和飲料集團之一 。達能集團歷史悠久,規模強大,位列世界500強,業務遍及全世界120多個國家。鮮乳製品、餅乾和飲料作為達能的三大主要產品,在全球市場銷量排名均名列前茅。
達能集團創建於1966年,從九十年代起開始實施積極的業務國際化戰略,在短短近四十年的時間成為世界食品行業的巨人,並擁有多個國際品牌,例如: DANONE(達能)、LU和EVIAN(依雲)等。
在法國、義大利及西班牙,達能集團都是最大的食品集團,達能亦是當今歐洲第三大食品集團,並列全球同類行業前六名之一。

歷程

1996年達能-娃哈哈聯姻  金加投資有限公司(由達能亞洲與香港百富勤在新加坡成立,達能為控股股東)與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娃哈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出資,共同組建五家合資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51%、39%和10%。
1997年-1999年商標轉讓  娃哈哈與達能簽署《商標轉讓協定》,欲將“娃哈哈”商標轉讓給合資公司,國家商標局對此未予核准;雙方於1999年再次簽訂《商標使用許可契約》。
1997年至今娃哈哈非合資公司發展  娃哈哈集團旗下的非合資公司壯大發展,產品沿用“娃哈哈”商標。
1998年達能控股  香港百富勤將其在金加投資有限公司中的股權出售給達能,達能成為金加公司唯一的股東,從而獲得娃哈哈合資公司51%的控股地位。
2000年-2006年達能收購中國其他企業  達能相繼持有樂百氏92%股權、梅林正廣和50%股權、光明20.1%股權、匯源22.18%股權。
2006年4月達娃紛爭爆發  達能要求以40億元的淨資產價格併購娃哈哈非合資公司51%的股權,遭遇娃哈哈的強烈抵制,達娃糾紛爆發。
2007年12月-2008年4月達娃和談  在兩國政府協調下,雙方中止了法律程式進行和談。達能要求以約200億的價格將其投資在合資公司的不到14億元人民幣股權售給娃哈哈,價格按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計算,被娃哈哈拒絕。
2007年5月至今達娃官司  2007年5月,達能正式啟動對娃哈哈的法律訴訟。此後,雙方進行了數十起國內外官司戰,英屬維京群島(BVI)案件和美國案件是其中的典型。
BVI案:2007年11月,達能在BVI和薩摩亞誤導兩地法院在被告不在場、未作抗辯的情況下頒布對娃哈哈非合資公司外方股東資產的凍結令和接管令。2008年12月,法官識破達能的誤導和隱瞞行為,撤銷了凍結令和接管令。此前,即2008年11月,江蘇宿遷中院判決達能指定的畢馬威在中國境內傳送接管性質的信函違法,對娃哈哈公司構成侵權
美國案:達能在美國對宗慶後妻女以及毫不相干的另外兩家公司提起訴訟,加州法院以不方便審理原則駁回了達能的訴訟,要求其向中國法院提起訴訟。
截至2009年5月,官司戰中娃哈哈以23∶0領先達能。
2009年9月30日 達能和娃哈哈發聲明稱達成和解  達能和娃哈哈集團2009年9月30日宣布,雙方已達成友好和解,達能同意將其在各家達能-娃哈哈合資公司中的51%的股權出售給中方合資夥伴。和解協定執行完畢後,雙方將終止與雙方之間糾紛有關的所有法律程式。

和解之謎

2009年9月30日,達娃雙方突然對外宣布達成和解——達能出讓合資公司51%的股權,從此退出娃哈哈。和解協定執行完畢後,雙方將終止與雙方之間糾紛有關的所有法律程式。
達能以3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賣出了娃哈哈合資公司51%的股權。而此前其要價高達500億元。
一個達能以40億元收購娃哈哈非合資公司的商業故事,演變成了娃哈哈的反收購故事。
娃哈哈代理律師錢衛清向本報透露,突然和解並不突然,背後是雙方在多個戰場上博弈的結果。
達能29宗訴訟無一勝訴  隨著商戰的持續,達能29宗訴訟無一勝訴、商標也被裁定為娃哈哈所有、合資公司的股權面臨查封。在雙方合資近13年中,娃哈哈的控制權、管理權、行銷權始終控制在宗慶後手中。娃哈哈逐漸掌握了談判的主動權。
兩年下來,達能最初制定的爭戰策略,沒有收到成效,反而深陷糾紛的泥潭。知情人士透露,實際上,現在法國達能感到幾年爭戰下來,已身心疲憊,集團內部的“主和派”逐漸占了上風。
巨額訴訟費拖垮達能  多年訴訟案中達能花掉了巨額的“公關費”、代理費等。錢衛清律師稱,境外律師的費用非常高,一小時就是幾百美金、上千美元。況且斯德哥爾摩仲裁一審就是半個月,這個精力、時間花不起,雙方都有些拖疲了。
達能去年上半年公布的財報中,法律訴訟費用已高達約5.7億元人民幣。
與此同時,久拖不決的爭戰,已經影響到了達能在中國市場的新投資布局。知情人士稱,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達能希望早日從此抽身。
范易謀升遷調離  2007年底,一直擔任達能亞太區總裁的范易謀得到升遷,范的調離被認為是可能和解的信號。
因此,2008年4月起,雙方又一次回到了談判桌前。
斯德哥爾摩仲裁久拖未決  達能原本對斯德哥爾摩仲裁寄予厚望。然而,隨著達能在全球各地的29場訴訟全部敗訴,斯德哥爾摩仲裁結果也被一拖再拖、前景顯得越來越暗淡。
宗慶後的殺手鐧  2009年2月,宗慶後放話,如果達能再漫天要價,就解散所有39家合資公司。
也許,這是宗慶後早已準備好一招殺手鐧。2008年6月,娃哈哈在濰坊提起一個解散合資公司之訴,法院已正式立案。為了促成雙方的談判,娃哈哈從策略上做一個安排——先撤回來,然後擇機再起訴。
一旦39家合資公司解散,商標已判為歸娃哈哈所有,達能所剩的僅是合資十多年留下的廠房設備。更緊迫的是,如果斯德哥爾摩仲裁結果是達能敗訴,達能在價格談判上則更為不利。而對於宗慶後來說,商標已經重新奪回,市場、人員可以由非合資公司接管,即使合資公司解散,損失要比達能小。
雙方勢態強弱逆轉  “和解意味著利益的分割,雙方關於對價的談判更是一場艱難的博弈。”錢衛清稱,當時達能提出500億元出讓合資公司的股權,娃哈哈認為是漫天要價,希望達能提供500億元的估算依據,或者第三方的評估報告,後來,達能又改為200億元。雙方一度僵持。“我記得有150億的對價出現。”錢衛清稱。
最終雙方於9月30日達成以30億元人民幣的對價換取達能撤出娃哈哈合資公司。
錢衛清稱,30億元的對價參照了此前達能曾要求的以40億元收購非合資公司51%股權這一價格。實際上,目前非合資公司數量、規模都要多於合資公司,所以這一對價應該是雙方都樂於接受的最優選擇。

關鍵字

握手 1996年,弗蘭克·里布接替父親成為達能集團CEO。同年,達能投資4300萬美元與娃哈哈建立5家合資公司,達能獲得51%的股權。
強購 2007年4月,法國達能公司最近欲強行以40億元人民幣的低價併購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總資產達56億元、2006年利潤達10.4億元的其他非合資公司51%的股權。
交鋒  2007年4月5日,娃哈哈召開了董事會,認為合資契約條款不平等。宗慶後回擊稱,雙方的合作是必須平等互利的合作,你再用這種態度跟我們說話,我就跟你終止合作。“由於當時對商標、品牌的意義認識不清,使得娃哈哈的發展陷入了達能精心設下的圈套。”宗慶後提及當年簽署的一份契約追悔莫及,“由於本人的無知與失職,給娃哈哈的品牌發展帶來了麻煩與障礙,現在再不亡羊補牢進行補救,將會有罪於企業和國家!”
起訴
2007年5月9日,達能亞洲及其全資子公司已經正式向瑞典斯德哥爾摩商會仲裁院提出8項仲裁申請。為了這一程式,達能聘請了擅長仲裁業務的英國富而德律師事務所具體負責該次仲裁事務。上述仲裁由達能亞洲作為外方股東的直接持股人提起,共包括8項仲裁申請。其中,7項仲裁都是合資企業的外方股東針對中方股東提出的仲裁。
反訴  針對達能的仲裁要求與起訴行為,娃哈哈表示:“我們將拿起法律的武器為自己討個公道,除了積極應對斯德哥爾摩、美國的訴訟,同時我們要提出反訴請求……我們掌握了他們確鑿的違法證據。”杭州娃哈哈集團公司於1996年4月和1997年9月先後向國家商標局提交了《關於請求轉讓娃哈哈商標的報告》和《關於轉讓娃哈哈註冊商標的報告》,要求將該公司名下的200多件註冊商標轉讓給合資公司———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但國家商標局根據《規定》,均未同意轉讓。
仲裁  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09年5月21日已做出終審裁定,駁回達能關於撤銷杭州仲裁委員會裁決書的申請。至此,達娃之爭中關於“娃哈哈”商標所有權的問題塵埃落定,“娃哈哈”商標歸杭州娃哈哈集團所有
和解  達能和娃哈哈集團2009年9月30宣布,雙方已達成友好和解,達能同意將其在各家達能-娃哈哈合資公司中的51%的股權出售給中方合資夥伴。和解協定執行完畢後,雙方將終止與雙方之間糾紛有關的所有法律程式。

達能攻略

1987年成立廣州達能優酪乳公司。
1994年與光明先後合資建立了上海優酪乳及保鮮乳兩個項目,達能占45.2%的股份。
1996年收購武漢東西湖啤酒54.2%的股權;與娃哈哈成立5家合資公司,達能獲得41%的股權,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達能拿到51%股權;收購深圳益力食品公司54.2%股權。
2000年3月達能收購樂百氏92%的股權。
2001年,達能亞洲有限公司參股光明,比例為5%。
2004年收購梅林正廣和飲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
2005年4月達能亞洲持有光明乳業(6.83,0.00,0.00%)股權增至9.7%,成為該公司第三大股東。2005年10月達能亞洲第三次增持光明乳業1.85%股權,股份總計11.55%。到2006年4月,增持光明股權達到20.01%。
2006年7月法國達能以持股22.18%的比例成為中國匯源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2006年12月達能與蒙牛組建合資公司,達能持股49%。致力於優酪乳等產品的生產、研發與銷售。

專家說法

“這個結果在預料之中”,一直關注達娃之爭的和君創業諮詢集團總裁李肅昨天對記者表示,之所以說在預料之中,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按照中國法律進行國際仲裁,達能必輸無疑。雙方在中國的訴訟達能已全部敗訴,再不妥協一定是死路一條;第二,如果達能不讓步而輸掉仲裁,娃哈哈已經做好準備清算39家合資企業,到那時,這些老舊設備最多賣出一二十億元,達能在中國將會一敗塗地;第三,達能本來有更好的選擇,比如將合資與非合資兩塊資產重組上市,由娃哈哈控股經營,但達能過於好鬥,結果堵死了合作之路。”李肅表示,達娃之爭歷時3年,涉及收購、兼併的所有領域,是中國企業反敵意收購的經典案例,也是中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直面對抗的成功案例,值得中國企業認真研究。
李肅還表示,娃哈哈這3年來有了質的飛躍,在法律意識、經營業績、社會責任、管理水平、國際化能力等方面,都已與3年前全然不同,“未來5年將是娃哈哈走向世界的新時代,宗慶後作為我國第一代企業家爭議頗多,但我確信他的悟性會為中國本土企業的創新發展開創廣闊的空間。”
持久戰對各自都不利首都經貿大學教授蔣澤中對記者表示,達能最後選擇以這樣的方式處理與娃哈哈的爭端是明智的。達能同意將其在各家達能-娃哈哈合資公司中的51%股權出售給中方合資夥伴,充分表明了達能在雙方合作上的戰略退出。雙方如果繼續這場持久戰,將對各自的發展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通過此事,外國企業要認識到,在中國盲目套用一些國際上的做法明顯會水土不服;中國企業則要領會到,在未來的發展中必須有足夠的國際化意識。”蔣澤中說。
分手總比相互攻訐好 “雙方先是互相批評,進而互打官司,已經兩年多了也沒有結果,這樣對雙方都不利,分了總比曠日持久地相互攻訐好”,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表示。
王志樂認為,對於中國的產業發展來說,形成國企、外企、民企相互競爭的格局是有利於產業發展的。產業發展不能拒絕民企,排除外企對產業發展也不利。達能在全球是一家強大的企業,娃哈哈在與達能合作的過程中還是獲益的。通過與達能合作,娃哈哈獲得了資金,並成功地從校辦工廠改制。現在的產業都是全球化,與跨國公司合作是加快自身成長的一個方法,即使與達能分手,娃哈哈還可與其他外資企業合作。
利於娃哈哈專注發展 據新浪財經報導,東方證券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助理林靜表示,達能的退出有助於娃哈哈集中精力於主營業務,有利於娃哈哈發展。
林靜認為,雙方的官司打了這么久,達能退出是必然的。雙方和解後,娃哈哈會將更多精力放在主營業務上,輕裝上陣。目前,在中國飲料行業版圖中,娃哈哈仍然有不錯的市場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