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道不處

道德經·有道不處

《道德經·有道不處》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聃的著作《老子》第三十一章。主要闡發道家學派對戰爭和勝敗的態度。道家崇尚平和,所以認為兵器是“不得已而用之”,即使戰勝也要以喪禮來對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德經·有道不處
  • 作者:【春秋】李耳(老聃)
  • 創作年代:公元前六世紀(春秋時期)
  • 出處:《老子》(又名《道德經》)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者簡介,著作簡介,

作品原文

兵者,不詳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談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樂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與天下矣。夫佳兵者,不詳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也;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作品譯文

兵器是不吉祥的東西,不是君子的東西。不得已而使用它,以存心平靜、淡薄為最好(不出於泄私憤,逞貪慾)。戰勝不要自美,如果自美,就是喜歡殺人。喜歡殺人的人(將引起天下人的反對),就不能得志於天下了。正因為兵器是不吉祥的事物,有些人就憎恨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依靠它。君子平居以左邊為貴,用兵時則以右邊為貴;吉事以左邊為上,凶事以右邊為上。軍禮,偏將軍在左邊,上將軍在右邊,就是說用喪禮來對待。戰時官兵被殺的眾多,要以悲哀的心情對待之。戰勝了,要用喪禮來處理這個勝利。

作者簡介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為我國文化做出卓越的貢獻

著作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本文是本書的第三十一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