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祥之器

不祥之器”,語出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祥之器
  • 外文名:無
  • 【出處】:道德經 
  • 【作者】:老子 
  • 【朝代】:春秋戰國時期
基本信息,作者簡介,作品出處,原文,注釋,譯文,引語,評析,

基本信息

【出處】道德經【作者】老子【朝代】春秋戰國時期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出處

《夫兵者,不祥之器》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原文

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惡之②,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③,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⑤蒞之⑥,戰勝以喪禮處之。

注釋

1、夫兵者:一本作“夫佳兵者”。兵者,指兵器。夫,作為發語詞。 2、物或惡之:物,指人。意為人所厭惡、憎惡的東西。 3、貴左:古人以左年為陽以右為陰。陽生而陰殺。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禮儀。 4、恬淡:安靜、沉著。 5、悲哀:一本作哀悲。 6、蒞之:到達、到場。

譯文

兵器啊,是不祥的東西,人們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時居處就以左邊為貴而用兵打仗時就以右邊為貴。兵器這個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處之,勝利了也不要自鳴得意,如果自以為了不起,那就是喜歡殺人。凡是喜歡殺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於天下。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凶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偏將軍居於左邊,上將軍居於右邊,這就是說要以喪禮儀式來處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戰爭中殺人眾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參加,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的儀式去對待戰死的人。

引語

這一章仍是講戰爭之道,是上一章的繼續和發揮。上一章著重從後果講,這一章以古代的禮儀來比喻。按中國古代的禮儀看,主居右,客居左,所以居左有謙讓的意思,“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老子認為,兵器戰爭雖然不是祥的東西,但作為君子,在迫不得已之時,也要用戰爭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是在獲取勝利時不要以兵力逞強,不要隨意地使用兵力殺人。相反,對於在戰爭中死去的人,還要真心表示哀傷痛心,並且以喪禮妥善安置死者。

評析

戰爭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禍,這是人所共知的。任繼愈認為《道德經》“也是反對戰爭的”。因為在這一章里,老子說“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這裡顯然沒有主戰用兵的意思。但是,老子同時又說,對於戰爭“不得已而用之”,這表明老子在咒詛戰爭的同時,也還是承認了在“不得已”時還是要採用的。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是普遍的,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戰爭規模日益擴大,動輒數萬、數十萬的兵力投入戰爭之中,傷亡極其慘重,而在戰爭期間受危害最大的,則是普通老百姓。每逢戰爭,人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四處逃亡,嚴重破壞社會正常的生產,也造成社會秩序的動盪不安,戰爭的確是帶來災難的東西。所謂君子迫不得已而使用戰爭的手段,這是為了除暴救民,舍此別無其它目的,即使如此,用兵者也應當“恬淡為止”,戰勝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為是,否則就是喜歡用武殺人。這句話是對那些喜歡窮兵黷武的人們的警告。所以,我們認為《道德經》不是兵書,不是研究戰爭問題的,尤其不是為用兵者出謀劃策的。老子談論戰爭問題,目的在於反對戰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