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理智(moral Intellect),亦稱“道德理性”。是指有關道德的概念、判斷、推理等道德思維活動道德認知中的高級成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德理智
- 外文名:moral Intellect
- 定義:有關道德的概念、判斷、推理等道德思維活動道德認知中的高級成分
- 別名:道德理性
道德理智(moral Intellect),亦稱“道德理性”。是指有關道德的概念、判斷、推理等道德思維活動道德認知中的高級成分。
道德理智(moral Intellect),亦稱“道德理性”。是指有關道德的概念、判斷、推理等道德思維活動道德認知中的高級成分。道德理智與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一起構成個體的整個道德面貌,其核心是道德判斷。...
道德理性 道德理性(moral rationality)是2013年公布的教育學名詞。定義 (1)基於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的道德心理活動。(2)通過分析道德情境,進行道德推理確立自己行為準則的智慧型。出處 《教育學名詞》第一版。
《道德理智有感》是秋月夜鶯創作的網路小說,發表於小說閱讀網。作品簡介 幸而大多作者的頭腦還是清醒的,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顧慮,能注意到對救人者的法律保障的政策問題,這是好事,重視實際。但妄想為“道德” 立法,往往會走向極端,由此引致的後果,不堪構想。政治性與生活統一,和道德與生活統一、完全規範,兩者...
《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是2009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姚才剛。內容簡介 《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明中葉至清初的王學修正運動研究》內容簡介:王陽明心學自產生以來,便備受當時學者們的關注,王學的信奉者、追隨者較多。不過,王學又是一種較易引起爭議的學說。在明中葉至清初時期,對王學的...
《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是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唐君毅。內容簡介 文化是什麼?人類文化千門百戶,它們有沒有共同的根源?本書作者唐君毅先生立根於傳統中國儒學精神,兼通於西方大哲康德之思,總論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活動。以家庭、經濟、政治、哲學、科學、藝術、文學、宗教、體育、軍事、法律、教育...
《法官的道德理性論》是2017年10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申。內容簡介 司fa倫理和法官道德問題的研究只是近幾十年才開始引起我國學者的關注。司fa倫理與法官道德是否能夠截然分開?或者說,一種只講法律而不講道德的司法是否可行?這種問題似乎不用多作思考就會有確切的答案。但問題是,社會發展中的中國法官...
理智性特徵的褒義層面體現在當事人具備很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社會道德感,此時表現出來的理智性行為和平時所說的理智相對應,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將會表現出固執的層面,會對生活產生一定的阻礙和影響。引證解釋 亦作“理知”。指清醒、冷靜、合乎實際的思維。巴金《家》:“你的理智可以征服感情,我的理智則常被感情...
道德意識是人們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形成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論體系的總稱。可區分為個體道德意識和群體道德意識。兩者的統一,即表現為人們共同承認和遵守的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範。道德意識受一定的經濟關係和階級利益的制約。辭彙 【出處】當代·殷謙:“可以看出范子盛也注重在寫作上營造詩意...
《道德判斷與道德教育》是2010年3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辛治洋。內容簡介 《道德判斷與道德教育:基於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民範式的研究》認為道德理性有三個層次:自然層次、原則層次和實踐層次,道德判斷可以區分為四種範式。道德教育需要正視道德理性和道德判斷的上述特徵,在道德判斷的過程申促進主體的道德...
道德理性與人文的向度 《道德理性與人文的向度》是1996年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葉海煙。內容介紹 道德、理性與人文的向度
《個性道德與理性秩序:赫勒道德理論研究》是2011年4月1日黑龍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秀敏。內容簡介 《個性道德與理性秩序——赫勒道德理論研究》由王秀敏所著。 《個性道德與理性秩序——赫勒道德理論研究》從理性化進程中道德衰微、道德語言處於無序狀態的現狀出發,闡明了匈牙利女哲學家阿格妮絲·赫勒在...
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 德謨克利特 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 —— 凱洛夫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 羅曼·羅蘭 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爾基 共產主義不僅表現在...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康德說道德與人性》是2012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康德。內容簡介 伊曼努爾·康德的王者氣度,不在於其智慧勝過了辯才無礙的釋迦牟尼,而在於他通過理性假定了上帝的存在,正如他所說,上帝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上帝的存在是不可以證明的。他的二律背反為自己的哲學劃出了界限,而一個...
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可以促進個體比較全面認識和評價自己的道德行為,同時也可對社會行為進行道德評價。因此,道德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是道德認識的重要階段。道德認識是形成道德品質的基本條件,它使人們自覺地把理智和情感結合起來,按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去行動,懂得應該怎樣做以及為何這樣做,從而提高自己...
當某些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成為經常驅使或支配個人做出一定的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時,它們也就成了道德的需要動機。第三,道德意志是人有意識地運用理智去解決不同性質(利他與利己)、不同水平的動機衝突時,作出決定或進行自製的力量表現。③品德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因而其結構不僅有層次,且組成縱橫交錯的複雜系統。兒童...
在道德法則的動力之外尋求的動力,都可能使道德成為“無法持久的”和“危險的”偽善。“對於道德法則的敬重是一種情感,它產生於理智的根據,並且這種情感是我們完全先天地認識的唯一情感,而其必然性我們也能夠洞見到。”於是,實踐理性的根本動力,就是對道德準則的“敬重情感”。“這種情感現在也可能稱為對道德法則...
在他看來,道德的善或絕對價值,只有在倫理的普遍關係中,在主觀與客觀、動機與效果、目的與手段、理智與情感、權利與義務、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統一中才能實現。L.費爾巴哈否定了康德的純粹理性和黑格爾的絕對理念,強調道德應與個人的經驗和對幸福的追求相聯繫,在其人本學基礎上論證了合理利己主義幸福論倫理學說。
《多元時代的德育:理性德育論》是2018年4月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正江。內容簡介 《多元時代的德育:理性德育論》首先梳理人類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德育哲學家的理性德育思想。接下來探討了道德的本質與起源、道德知識的含義與類別等德育哲學的基本理論以及理性德育的意義、目的、過程與方法等問題。最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哲學家、語文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 《悲劇的誕生》《不合時宜的考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道德的譜系》等。尼采24歲時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
《人性論》是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創作的哲學著作,以三卷本出版,前兩卷(《論知性》與《論情感》)於1739年出版,第三卷(《論道德》)於1740年出版。《人性論》從社會角度而非自然科學角度探討了基於公共意見與信念而形成的人的社會本性。全書分三卷,分別為“論知性”、 “論情感”、“論道德”。第一卷...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道德認為,並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說,哲學家必須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學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