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剩人口

過剩人口

馬克思 在《經濟學手稿》中,從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中直接推導出過剩人口產生的必然性,他說:“剩餘價值的第二種形式是相對剩餘價值,它表現為工人生產力的發展,就工作日來說,表現為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就人口來說,表現為必要勞動人口的減少”。生產相同的剩餘價值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下降,從而減少必要勞動人口,這勢必會使一部分人口變為過剩人口,成為產業後備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過剩人口
  • 出自:《經濟學手稿
  • 人物:馬克思
  • 例子:中國過剩人口導致失業
  • 資本的本質:追求利潤最大化相關
理論基礎,後果,

理論基礎

在馬克思看來,相對過剩人口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著資本積累過程以及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一種經濟現象。“對勞動的需求,同總資本量相比相對地減少,並且隨著總資本量的增長以遞增的速度減少。”這進一步說明了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僅受制於資本積累的總體規模,還與資本結構的變化有關,而這一切都與資本的本質——追求利潤最大化相關。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律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資本集中是加劇資本積累的重要因素,資本集中同樣產生著相對過剩人口。“集中在這樣加強和加速積累作用的同時,又擴大和加速資本技術構成的變革,即減少資本的可變部分來增加它的不變部分,從而減少對勞動的相對需求”。
過剩人口
是指勞動力供應超過社會生產需求而形成的相對多餘的勞動人口。它是相對於一定時期、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下,現存的生產資料量以及一定的生產關係性質而言。過剩人口不是固定不變的、絕對的,而是隨人口生產與物質資料生產比例和生產關係的變化而變化,具有相對性。相對過剩人口分兩類:①人口自然增長過快,而生產力落後,無法吸收過多人口,形成人口壓迫生產力。多存在於人口眾多而經濟落後的開發中國家;②在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由於採用機器生產,大批勞動者不能被生產資料所吸收,而形成生產壓迫人口,多存在於已開發國家。中國人口眾多,經濟不發達,也存在相對過剩人口。因占全國總人口80%的廣大鄉村,農業生產基本上仍以手工勞動為主,生產資料的增加不足以吸收新增的勞動人口;同時,中國是一個正處在以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工業化過程的國家,隨著現代化的推進,生產技術構成不斷提高,從而也出現相對過剩人口。

後果

①我國正處在大規模產業結構調整階段,存在持續性、長期性的結構性失業。原有吸納新增就業主渠道的農業部門,大量排斥勞動力;農村新增勞動力和脫離農業部門的勞動力流動,對非農產業部門和城鎮形成就業壓力與競爭。第二產業,特別是製造業,企業技術改造加快,資本技術構成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吸納新增勞動力的能力下降。同時,不少傳統工業企業、並、轉、破,促使下崗職工急劇增加;在資本技術構成、有機構成提高的基礎上,技術進步所摧毀的舊的工作崗位,大大低於它所創造的新的工作崗位。?
過剩人口
②我國正處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國有經濟占總就業人口比重迅速下降,而非國有經濟還無法吸納全部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必然出現失業率上升階段。?
③我國經濟成長正經歷迅速的“資本深化”過程,特別是國有工業企業資本密集程度迅速增高,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不僅不吸收新增勞動力,還要不斷排斥大量富餘人員。而我國正處在勞動年齡人口不斷上升時期,形成持久的巨大的就業壓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