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遊仙詩
逸翮思拂霄,迅足羨遠遊。
清源無增瀾,安得運吞舟?
圭璋雖特達,明月難暗投。
潛穎怨青陽,陵苕哀素秋。
悲來惻丹心,零淚緣纓流。
作品鑑賞
這首詩一共十句,前八句均以比喻手法寫的。因此,欣賞此詩的關鍵所在,是理解其喻體和本體的涵義。喻意能清楚明白,詩意也就一目了然了。
“逸翮思拂霄,迅足羨遠遊。”開頭兩句起興,言有才能的人都希望施展其才。“逸翮”,指善飛者;“迅足”,指善行者。善飛者展翅萬里,一心想背負青天,直上霄漢;善行者疾步如飛,嚮往避開濁世,遠遊天涯海角。但僅憑一身本領,滿腔熱情能否實現願望呢?詩人的筆觸自然地轉到了這個問題上:“清源無增瀾,安得運吞舟?”“增”通“層”,“增瀾”,即重疊的大波。“吞舟”指能吞舟的大魚。《韓詩外傳》:“吞舟之魚,不居潛澤。度量之士,不居污世。”這兩句是說:清澈見底的水中,沒有重重波浪,怎么能遊動吞舟大魚呢?意在比喻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與之相應的客觀條件,合適的環境,同樣不能施展才能。接著,詩人繼續就人才成長的主觀與客觀因素的辯證關係,就制約、扼殺人才的諸種因素而發議論。“圭璋雖特達,明月難暗投。”“圭璋”,一種名貴的玉制禮器。古代朝聘之禮規定,壁玉須加上束帛,玉帛同行,才成禮品。而圭璋例外,它無須加帛,可以獨行成禮。故有“特達”之說。同時,圭璋又常比喻美好高貴的人品。《後漢書·劉儒傳》云:“郭林宗常謂(劉)儒口訥心辨,有圭璋之質。”故詩中“圭璋特達”,又有比喻才德之人不借外助之意。“明月”,一種貴重的寶珠。詩中比喻有才能之人。這句用《漢書·鄒陽傳》典:“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眾莫不按劍相眄者。”這兩句闡述的是才與識才,人與環境的關係,結合起來理解就是:有才能的人,即使像圭璋明月一樣,秉性高潔,獨善其身,但是如果其才能不為人所理解、賞識,那最終還是像明珠在暗中投擲與人,勢必為人所拒絕一樣,而不得施展其才能。“潛穎怨青陽,陵苕哀素秋。”“潛穎”,指在幽潛之處結穗的植物。“青陽”,春日。“陵苕”,指在高處的植物。這兩句是說植物因所處境地不同,有的怨春光姍姍來遲,有的恨風霜匆匆早到。以比喻時機不遇,天施之偏,卑微者恨不能顯達,顯達者又怨位高易摧,榮華不能長保。討論的是人才的出身與機遇的關係。賢者不為濁世所容,才能不能在時俗下施展,真是可悲、可憤。“悲來惻丹心,零淚緣纓流。”“緣”,沿。“纓”,系在頷下的冠帶。詩人想到這裡,不禁為人才的遭遇而悲嘆,故惻心落淚,淚沾冠帶。詩的最後兩句抒發了才智之士生不逢時,才不能用的感慨。
從全詩所體現的主旨,流露的情緒看,這首名為“遊仙”之詩,實際上直可作為討論人才的政論詩來讀,它對研究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地位,心態頗有啟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本是古代中國正統士子學人接受的教誨,修身的規範,行動的準則,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卻屢屢碰壁,大多行不通。賢者知遇難以預期,能者未必能施展才幹,窮也好,達也罷,都各有其可悲。這是郭璞在經受人生的坎坷和磨難之後寫在詩中的結論。“潛穎怨青陽,陵苕哀索秋。”作為一個頗有作為的學者和詩人,這聲音可以說是驚時駭俗、警世醒人的。郭璞之後一千多年,曹雪芹又借王熙鳳之口說出了同樣意思的至理名言: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難處。更可貴的是詩人對人才的命運,人才的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環境、時機等)的關係,作了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生動形象的比喻。當然,無須諱言,詩人在悲嘆人才不遇之時,流露出不如隱遁,高蹈風塵之外的意思。這一點,他在另一首題為《答賈九州愁詩》中說得更為明白:“雖雲暗投,圭璋特達。綿駒之變,何有胡越。子固喬楚,我伊羅葛。無貴香明,終自讖渴。未若遺榮,閟情丘壑。消游永年,抽簪收發。”不過,就這首遊仙詩而言,詩人憤世嫉俗的情緒,憂世之心,匡國之志還是有明顯流露的,它的主旨乃是“假棲遁之言,而激烈悲憤,自在言外”(劉熙載《藝概·詩概》)。何焯說:“景純《遊仙》,當與屈子《遠遊》同旨。蓋自傷坎壈,不成匡濟,寓旨懷生,用以寫郁”(《義門讀書記》)。這段話是很有見地的。因此,欣賞時,除了理解詩人隱遁的心態外,更要看到其“上念國政,下悲小己”(章太炎《國故論衡·辨詩》),“坎壈詠懷,非列仙之趣”(鐘嶸《詩品》)的一面。
作者簡介
郭璞
(276-324)晉代著名學者,既是文學家和訓詁學家,又是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的祖師。字景純,河東聞喜縣(今屬山西省)人,西晉建平太守郭瑗之子。西晉末年戰亂將起,郭璞躲避江南,歷任宣城、丹陽參軍。晉元帝時期,升至著作佐郎,遷尚書郎,又任將軍王敦的記室參軍。因力阻駐守荊州的王敦謀逆,被殺,時年49歲。事後,郭璞被追賜為“弘農太守”。 郭璞是堪輿學開山鼻祖,著有《葬經》、《三命通照神日經》、《玉昭定真經》等;又是訓詁學家,曾對《三蒼》、《楚辭》、《子虛賦》、《上林賦》等作注,今《辭海》《辭源》上到處可見郭璞注釋;郭璞還是易學家,寫易書三十餘部;郭璞還有儒家著作和道家著作:《毛詩拾遺》和《夏小正注》,這是道教和儒家思想相融合的經典。